地名:灵水村 | 隶属:斋堂镇 |
行政代码:110109106224 | 身份证前6位:110109 |
长途区号:010 | 邮政编码:102300 |
车牌号码:京 | 行政级别:村 |
灵水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境内,距京城78公里,距109国道4公里。四周群山环绕。海拔430米,村落面积6.4万平方米,士地分布在村落四周山坡,农业经济生产为杂粮,干果以核桃著名。
灵水先人以“风水”理论择地建村,定“四神砂”而立玄武(龟形)为村形。整个村庄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围合封闭,附阴抱阳,藏风聚气,东进西收,前罩抓鬏山,后靠莲花山,依山泉而建,水绕村而流,构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体现着灵水先人选址建村的“人的本体文化”。是先人留下的一份乡村建筑的历史文化遗产。
灵水村灵泉禅寺“始于汉时”,是北京最早的寺庙。现存明代弘治年代重修的门楼。(原貌保存度为90%)有娘娘庙、火龙王庙、文昌阁及魁星楼大小共17座庙宇。村域外还有建于元代的一座天主教堂。在山野郊外的小山村中,佛教、道教、儒教、天主教各自独领-,和睦相融,碰撞交流,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灵水宗教文化。
灵水村形成于辽金时代,不仅村落古老庞大,辽、金、元、明、清时的古民居多,而且过去民间所信仰的诸神尽有,所以多古庙遗址。村里还有很多古树名木,浓浓的绿荫,庇护着勃勃的生机,汩汩的清泉溪流滋润着这座古老的山村。
解放后灵水村以农为主、农林副多种经营路。80年代灵水村依靠煤炭,大力兴办小煤窑,采煤业一度成为村域经济的主导产业;90年灵水村根据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煤窑业停产关闭。2000年灵水村以遗存的丰厚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产业,以“京西灵水举人村”的名义,举办金榜秋粥节,开拓旅游产业。
灵水村为门头沟区军响乡辖村,位于乡域的西北部,东南距区政府驻地32.5公里,距乡政府驻地3公里。
灵水村是一座千年古村,最晚到辽代,灵水村就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了。这个村子最兴旺时是在清末民初,当时村中居民有360户,人丁2000人。当时灵水村的经济相当繁荣,买卖商号有十几家,其中最有名的有八家,号称“八大堂”,有三元堂、大清号、荣德泰、全义兴、全义号、三义隆、德盛堂和济善堂。这些铺号大多是经营农副产品的,在当地收购核桃、杏仁、大枣、红杏等干鲜果品,用牲口驮到北京、天津等地区贩卖,再运回生活日用百货,在当地出售。
灵水村居民以刘、谭两大姓为主,其中刘家由于在清康熙年间出了一位官到山西汾州知府的刘懋恒,因而保留下了一些关于刘氏家庭的文资料。刘懋恒生于明崇祯四年,其上有十三代,远祖为刘守密、刘守庆兄弟,但都没有做过官,刘懋恒之后的排辈字序为师、振、开、环、如、韩、集、长。第九辈为村里的83岁的刘长荣老人,现仍健在。“长”字辈与刘姓的另一支“增”字辈同辈,以下又有天、丰、成、德四辈,以此来计算,刘姓在灵水村居住已有27代了。
1937年8月25日,-卫立煌部在髻山与日寇进行了一场大战,当时十师的师部就设在灵水村。在0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灵水村人民为抗日军队送军粮、运弹药、抬伤员,积极支援他们抗击日寇。
1938年平西抗日根据地在斋堂川建立,灵水村的谭朝兴和田正森加入0,使灵水村有了第一批0员。此后党组织不断扩大,灵水村设立了八路军后方医院和0修械所,百姓们为八路军做军鞋、军装、送公粮,支援抗战。村中参加八路军的有数十人,其中肖克司令员的警卫员刘天银,宛平县民主政府教育科长谭久 ,著名的《王家山小调》的词作者之王世福都是灵水村人,这首歌曲控诉了日军火烧王家山的暴行,激励人民报仇雪恨,打击日寇,曲调悲凉哀婉,歌词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在当时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一直传唱到今。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灵水村有20多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解放战争时,这里是解放门头沟的后方基地,1947年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建立互助组,1951年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被誉为“京西一枝花”的谭怀才多次被评为北京市农业劳动模范。灵水村实行农林副多种经营,现在由于作为灵水村主业之一的小煤窑关闭,对灵水村的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灵水村历史悠久,古迹众多,物产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深入挖掘文化底蕴,把人杰地灵的灵水村展现给世人,让人们领略这里秀美观自然风光,观赏文物古迹,探寻文化品味,品尝佳果美食,使人们在休闲旅游之中得到更多美的享受,为人们提供一处古风趣韵的农家乐园。
2005年9月16日,灵水村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2年12月17日,灵水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9年7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灵水村榜上有名。
灵水村附近有黄芩仙谷、爨底下村、马栏村、黄草梁风景区、爨底下村古建筑群、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等旅游景点,有火村红杏、龙王帽杏仁、京白梨、门头沟京西白蜜、泗家水红头香椿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