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坑尾村 | 隶属:龙湖镇 |
行政代码:350582110240 | 身份证前6位:350582 |
长途区号:0595 | 邮政编码:362000 |
车牌号码:闽C | 行政级别:村 |
龙湖镇坑尾村地处龙湖北畔,东邻西浔,西接龙园,北连百宏(中国)集团,大深公路穿村而过,全村人口740人。村民均姓施,属钱-系。坑尾旅居菲律宾、香港、澳门、台湾,大约有一千人左右,是龙湖镇一个小侨村。早前,坑尾村庄曾居住着蔡姓、杨姓、施姓(后港)、吕姓人。吕姓的房屋在解放后尚未倒塌,公社化时集体食堂就建在吕氏的祖厝。坑尾一世祖希德公原籍是晋江龙湖前港村。年轻时到坑尾私塾执教,后来逐对这个龙湖之滨、山明水秀的村落产生依恋的感情从而落户坑尾。希德公生有四子(后来二房出祖浙江金华),经繁衍生息,人丁兴旺,逐渐成为坑尾村的大姓,由于时代的变迁及各种原因,原来居住的外姓陆续迁往他乡。自此,钱江施姓人独居至今,现已传至三十三世。坑尾村民历来以农为生,在清末民国年代因地域小、土地少、社会-、民不聊生,许多村民远涉重洋到菲律宾另辟谋生之路,故后来形成百分七十村民是侨属。特别是在文革后78年——85年期间,政府又批准一大批的侨属往香港、澳门定居,据统计现在在香港有80户,澳门22户。改革开放以前,村民以农为主,经济大部分是海外、港、澳接济,农民贫困。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坑尾村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变化,从来没有什么企业或大商贾,但社会稳定,村民安分守纪,犯罪率很低,按照党和政府的政策办事,但坑尾有一特点是比较注重教育,热衷文艺。自解放初到文革由村民自发组织文艺队伍,每年排演时装剧在春节期间为村民演出,后来成立宣传队更是活跃,经常与邻村演剧联欢,联系感情,配合中心任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而宣传队员全是义务。由于重视教育,历年来,出了许多优秀学生,至今全村有七十多个大学生,其中有教授、讲师、研究生、留学生、企业家。国家干部中有副科级以上者9人,人才辈出。坑尾村旅菲、港、澳、台乡亲历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公益事业,捐资办学。铺设水泥路、牵电照明、建祠堂宫庙、重修祖厅、建灯光球场、安装老人健身活动器材、购置治安巡逻车,兴修水利等等,虽然规模与豪华不及其他村,但创建都是走在别人的前面。由于海内外乡亲的大力支持和奉献,坑尾村改变了面貌,焕然一新,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前进了一大步。改革开放以来,坑尾村随着形势发展,围绕“宽裕型小康村”的建设,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抓紧机遇,开拓进取,以发展经济为中心,村支部,村委会带领全体村民走脱贫致富的道路,发展各项事业,招商引资,兴办企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改革开放以来,涌现了多位企业家,晋江拉链工业的崛起先驱是坑尾,现在已有多家具有规模的企业,又有几十位青年在广东的广州、深圳、揭阳、佛山等开办玉器雕刻,均事业有成。坑尾村人勤劳朴素、遵纪守法,社会比较安定。凡有劳动能力的人基本都有工做,今后将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把坑尾村建设得更好!
坑尾村附近有衙口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晋江福林寺、施琅纪念堂、菲律宾华侨职工运动领袖许立故居、施琅宅、祠和墓、龙湖等旅游景点,有晋江龙湖鳖、龙湖鳗鱼、龙湖鲈鱼、深沪花生、深沪糖芋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