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下井村 | 隶属:汤川乡 |
行政代码:350426201 | 身份证前6位:350426 |
长途区号:0598 | 邮政编码:365000 |
车牌号码:闽G | 行政级别:村 |
下井村属高山丘陵地带,似一片桑叶,全村人口集居叶柄,是水糸发源地,村内每个片点都有一口古井,历有十多口,现存在五口,故前人取名“霞井”,后人简改为“下井”,整个村落构成井状排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气候冬天稍冷,夏天凉爽,(汤川夏天堪称自然空调之乡,是避暑圣地)。
下井村自九十年代以来完成了闭路、电话等为民工程,增加了村民知识视野和信息流通,2000年至今,进行全面的新村规划,现三个新村规划点初具规模,已筑60个单元,村里各项基础设施也得到进一步改善,1.2公里村主干道,4.2公里环村路都进行了水泥道路硬化,并安装了路灯亮化工程,解决了群众行路难。同时多方争取资金建设农村路网机耕路3.8公里,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今年我村又提出了“打造绿色环境,做活特色产业”的新思路,年初每家每户在房前屋后种植桂花树5000多株,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
下井蒋氏始祖尚书高公任江西吉州刺吏,赠兵部尚书,清朝未,解放初期,我村涌现一批爱国能人知士,1910年,蒋肇开、蒋肇从等成立无钱会,代表了穷人的利益。1919年蒋惠卿为下井第一位考入省立三师,后转黄埔军官学校,1926年蒋文艺参加革命,后被提为六县指导员。改革开放以后,下井村寻求出路,渴望知识,先后培养上百名大学生。
村厝建筑。主要为民国,解放初期和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期的建筑,土木结构,雕檐画壁,建筑风格鲜明,当地称为“八仙厝”,因民国至解放前期盗匪众生,政局动荡不安,每座古民居建筑布局成“臼”字形,即“活”的意思,除大门外,侧门众多,土匪来时,可四通八达,便于避难和防御,部分居民还建有碉堡,窗户里都是炮眼,利于射击和防御。
佛子坑亭。位于景屏山左首,筑于清朝末年,全桥简朴大方,巍峨壮观,桥身横架于悬崖陡壁之间,均以方石砌成拱形,亭中正厅立有南海观音佛位。览亭内外,和风拂袖,气爽神离,鸟语清脆,蝶舞嗡飞,悬崖千尺,松拨林丛,岩水伴奏,瀑布长啸,真可谓川第一大奇境矣。
仙水井。相传南宋穆帝年间,有一位仙翁受南海观音之托,引人入善,驾临东土,路经三径,时值浩日当空,腹饥口渴,行人均以沟水饮之,慈心不忍,用杖击地,泉破土而起,长流不息,逐隐身而去。
此地原无泉源,今突有之,行人皆愕,详视冷如冰,洁如雪,试饮之,其味胜甘露。携之付于病者饮,顿觉神醒痛离,皆谓之“仙水”后人有诗赞之:击地属相传,慈善点世人。劝君暂试饮,驱疑信仙临。
脚板溪瀑布。是属汤川名景,因其落差大,水景丰富而闻名远近。溪水源于山泉,水质甘甜清澈,尤其到了春天梅雨季节,瀑布气势如虹,未见瀑布先闻其声,瀑布两边林木丛生,鸟语花香。
“迎龙灯”活动,每年农历正月,村中由各房轮流做灯头,收聚资金,策划灯会制作项目。下井“龙”是全县最长的一条龙,头尾一百零八节,共用一条龙布,整条龙制作活灵活现。还有舞狮、小丑、花灯车、管乐队、锣鼓队、乐器队等各式各样组成,整个队伍宏伟壮观。经过家家户户门前都会驻足片刻,户主用鞭炮相迎,祈求升官发财、丰收兴旺、幸福安康。
下井村是洋面村之一,洋面良田多,村里主要发展特色产业反季节蔬菜,主要有茭白、荷兰豆、蝴蝶豆、莴苣、甜椒、青椒、青瓜等品种繁多。食用菌主要生产毛木耳、花菇等。茶叶主要有铁观音、绿茶、纯山茶。下井村山林面积占85%以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村,山林资源丰富,其中开发的山林有杉树木、松树木、竹林、果林等。竹林种类繁多,有石竹、甜竹、毛竹等。
下井村2000-2002年被县评为“文明村”;2002年被县委评为全县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村”;2000、2003年被县委评为“五个好村党支部”;2004年被县评为“信用村”;2006年被县综治委评为建设平安村居“先进单位”;2001、2003、2005年分别被市、县计生协会评为“先进村协会”,连续14年被乡评为计划生育“先进村”,连续6年被乡评为“五个好村党支部”。2008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27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完成325万元,农业产值完成1949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66元。
下井村附近有黄林崇福宫、朱子文化园、桂峰古村、侠天下旅游区、枕头山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有尤溪金柑、尤溪绿笋、尤溪绿茶、尤溪红、尤溪茶籽油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