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靖远县 | 隶属:白银市 |
行政代码:620421 | 身份证前6位:620421 |
长途区号:0943 | 邮政编码:730900 |
车牌号码:甘D | 行政级别:县 |
辖区面积:5809平方公里 |
靖远,中国西部一个文明古老的县份,黄河上游一方生机蓬勃的土地。她处于黄土高原西北边缘,位居甘肃省中部,山环水绕,地域辽阔,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自古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必经通道,成为古丝绸之路北线重镇之一。素有“秦陇枢机”、“金城锁钥”之称谓,被誉为“陇上名邑”、“黄河明珠”。靖远县辖3个镇、15个乡:北湾镇、东湾镇、乌兰镇、平堡乡、糜滩乡、三滩乡、大芦乡、兴隆乡、双龙乡、石门乡、刘川乡、高湾乡、靖安乡、五合乡、东升乡、北滩乡、永新乡、若笠乡。其中兴隆乡、双龙乡、石门乡、靖安乡、五合乡、东升乡、北滩乡、永新乡俗称“北八乡”。
靖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她犹如华夏文明摇篮中的一枝奇葩,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人文景观,展现出不凡的气势,绚丽多姿,古朴典雅。追溯境内先民活动的踪迹,在距今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便有人类生存繁衍,考古发现了堡子山、红嘴子、庙洼山等多处人类生活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及石具文物。春秋战国时期,靖远为羌戎游牧地,保存有西周至春秋时期游牧民族的典型文化遗址——吴家川岩画。战国末期为秦国领地,秦统一中国后属北地郡。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始置祖厉、鹑阴县,肇启靖远两千一百多年的县级行政建制历史。元鼎五年,汉武帝西行巡游到达祖厉县,临黄河而返。南北朝时期,西魏大丞相宇文泰率部出征会师于祖厉县,欣然置为会州。历
靖远县区位图经隋唐宋元朝代,境内长期处于争战状态,唐末陷于吐蕃,宋代先后为西夏和金朝占领,州治多有迁徙,称谓频繁更易。明朝因边防需要,于正统二年设置靖虏卫,这里成为明王朝与北元蒙古国的军事冲突地带。清代顺治元年更名靖远卫,雍正八1年改称靖远县。此后,行政隶属关系多有改变,但县名沿用至今。
靖远,区位优越,物产丰富。她处在黄河上游古代中国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地带。很久以前,境内森林遍布,水草丰茂,曾经是古人类理想的游牧场地。由于黄河穿境而过,雨水充沛,河谷两岸大片冲积地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自然条件适宜早期农耕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东汉时期,靖远地属边陲,戍卒守边,实行军垦,境内屯田成片,阡陌纵横,成为古代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唐代贞观年间,因盛产谷物,仓储殷实,改名粟州。明代设卫后,广垦荒田,修渠引水,灌溉农业由此发端,开黄河水利之先河。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先后建成兴堡子川、刘川、三场塬三大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黄河沿岸一批小型水利工程相继上马,旱地变良田,荒漠起绿洲,靖远成为黄河上游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蔬菜、养羊两大特色产业培育壮大,瓜果、夏杂粮、稻米等传统产业重点开发,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大县名副其实,已建成瓜果、蔬菜、水稻等十大商品基地,形成地方农业名优特产品二十多个门类。靖远不仅是甘肃省最大的优质稻米生产区,被喻为“塞上小江南”,高效设施农业使反季节蔬菜生产形成规模优势,享有“陇原菜乡”的誉称,而且是甘肃省重要的羔羊肉产地和集散中心,陇上佳肴“靖远羊羔肉”美味可口,成为饮誉西北的地方美食品牌。靖远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金、银、铜、铁、锰等金属矿藏,以及煤、石灰石、重晶石、高岭土、石膏、石英石、沸石等非金属矿藏,近年最新勘探发现的大型坡缕石矿,品位及蕴藏量均居世界前列。地方工业以煤炭开采为主,水泥、陶瓷、农业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独具地域优势。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民营经济快速成长,昔日“旱码头”情景再现,已跻身甘肃省个体私营经济十强县行列。
靖远,钟灵毓秀,人才济济。历史上这里曾为边塞要地,人习武艺,不惮攻杀。自东汉末年至清代初期,将才辈出,风起云涌,先后有张济、张绣、郭斌、赵率教、吴瑛、路瑛、王进宝、潘育龙、宋可进等将帅之才二十多人,精忠报国,名垂青史。近代,崇文重教,学风蔚然,范振绪、陈国钧、朱铭心、苏振甲、张云锦、王定元等名流贤达,层出不穷,光耀陇原。现代,靖远又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地区。一九三二年,中共陕西省委派遣谢子长、焦唯炽策划领导的靖远起义,是甘肃党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一九三三年,王儒林、李慕愚领导建立的“西北抗日义勇军”,是甘肃省较早的一支革命武装力量。一九三六年九月至十月,彭德怀率领的西方野战军(红一方面军)进驻靖远,策应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徐向前、陈昌浩、李先念指挥红军在靖远虎豹口强渡黄河,点燃了革命的火种,一批靖远籍青年学生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事业,成为领导地方革命斗争的中坚力量,或为国捐躯,或功勋卓著。先烈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世代靖远儿女,奋发努力,自强不息。
县内有多处名胜古迹:有古老的永和遗址;有新石器时代的庙洼山遗坟;有隋唐时期的寺儿湾石窟、北魏时期的法泉寺石窟等古老石窟艺术宝库,有春秋时代游牧民族的艺术杰作吴家川岩画;有永安堡、三角城等多处古城堡遗址;有钟鼓楼、乌兰山等许多古建筑群体;有红军西征强渡黄河的虎豹口等一批革命遗址和近代名人故居墓葬。 乌兰山、哈思山、屈吴山、法泉寺、雪山寺、鹿鸣园以及黄河之上的铁桥、吊桥、水车等旅游胜地雄伟壮观、古朴、典雅,美在粗犷,美在自然。
乾坤震荡,沧海桑田。经历悠悠岁月的风雨洗礼,走过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里程,古老质朴的靖远,从凝重的历史陈迹中一步步走向现代的辉煌,恰似点缀在华夏文明天际上一颗耀眼的星辰,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哈思山脉-泰和山
哈思山位于靖远县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群峰巍峨,山峦逶迤,气势磅礴,雄伟壮丽。它北临黄河,南连兴堡子川,绵延百余里,俨然一道天然屏障,横峙祖国西北大地。在其支脉松山、太和山、大峁槐山之上,履盖着大面积茂密的原始森林,驻足远眺,但见郁郁葱葱,景致绰约,仿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突兀眼前,诱人遐思,令人神往。若身临其境,只见古树参天,灌木丛生,苍松翠柏,挺拔俊秀,清风袭来,林涛阵阵。哈思山林区不仅是县境内稀有的原始森林景观,也是甘肃省面积较大的水源涵养林,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自汉武帝时代起,著名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宁夏进入甘肃靖远境内,曾穿越哈思山西渡黄河,进入河西走廊。历史上有名的北卜、大口子、小口子等黄河古渡口,以及闻名于时的古驿站哈思堡就在其北麓。这里发现了为数不少的汉唐墓葬,保存有唐代古城、明代长城及烽燧等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哈思,是蒙古语“玉”的意思。
哈思山主峰大峁槐山海拔3017米,为境内第一峰。在其东侧便是雪山,因山顶积雪深厚,常年不消,远远望去,银光闪烁,蔚为壮观,有“雪岭堆银”的誉称,为靖远古八景之一。康熙《靖远志》记载:雪山,在北一百二十里,西距黄河,南接分水岭。峰峦层列,岩壑横峙,松柏严茂,鸟兽蕃庶,积雪冬夏不消。遥望清岚素雾,亦一方之名胜也。明朝嘉靖三十三年(1554)及三十五年(1556)侍御苏州人宋贤、詹理阅兵靖远黄河边,曾游此山,题诗纪胜。
2020年11月25日,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靖远县上榜。
2020年6月,靖远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长征片区(红四方面军)、西路军片区)。
2016年12月7日,靖远县被农业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15年3月10日,靖远县获得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