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上水头村 | 隶属:江东镇 |
行政代码:445103114200 | 身份证前6位:445103 |
长途区号:0768 | 邮政编码:521000 |
车牌号码:粤U | 行政级别:村 |
上水头村
上水头与下水头二个自然村过去同属水头自然村。
村因地处江东最北端,当韩江东西二溪之冲,曾叫江头。清末又将村名易为水头。以后又把居于上游的称为上水头,居于下游的称为下水头。全村有蔡、李、林三姓,主姓蔡。先辈从浙江迁福建莆田,再迁澄海渔洲。明万历年间(万历元年为公元1573年)先辈蔡松轩、蔡兰轩兄弟再从渔洲迁此创村。
上水头村创村先辈蔡松轩,时村中另有郑、游二姓,至解放初期,郑、游二姓他迁。现村民均姓蔡。村之东、西、北三面靠韩江,对岸是磷溪、枫溪、湘桥等镇区隔江相望,南接下水头村,系潮安县江东镇辖属,距镇政府6公里多。全村有230户,人口1042人,其中:男510人,女532人。1988年原耕地237亩,2002年省重点工程──潮州供水枢纽建设选址该村,使大量土地被征用。现存可用土地不够40亩(该村上报资料),土质属韩江冲积平原,虽沙质土但土地肥沃,宜种麻竹、甘蔗、花生、蔬菜等。
由于三面是溪,村前村后是堤围,耕地狭窄,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向来村民勤劳,农闲时外出采集“厚香”,历来有“水头掘厚香”的传说。清末民初,因生活所迫,村民远涉重洋“过番”谋生者众,在南洋群岛一带打工置业,有的发展成殷富的实业家。村民都靠侨批过活,是远近闻名的侨乡,现据不完全统计,单旅居印度尼西亚乡亲就有三千人之多。
辛亥年江东西陇崩堤,三年不能复堤,村民生活困苦。1922年由旅居印尼乡侨蔡大福广集侨资赞助修堤,自本村雨亭至内园堤围,又从码头后至莲池,全长1000米。
过去,村民于堤外洲园最先引种“南冠”竹蔗──果蔗。亩产万斤,远销汕头等地,运近驰名,也善种糖蔗,最高亩产量可达2.5万斤。
1966年村集体投资1万元兴建洗熨厂,职工20多人,尔后又发展抽纱,机绣等手工业。至1980年全村集资办企业计15万元,工人发展至100多人,年总产值10万多元,改革开放之后,因地理位置所限,交通不便而发展较缓。
由于人多地少,向来外出谋生的人较多,饱受了无文化之苦,村历来重视教育,精心培养后代,故一贯文风鼎盛,兴学育才,早在民国时期,村中便创办专供学子启蒙的“成思堂”书斋,以后又改办学校,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造就了各类大学生二十多人。
1999年,乘体制改革之风,村“两委”一班人在经济十分困难情况下,不辞劳苦,发动乡亲捐资建校,经近一年的奋斗,一座占地近十亩的三层楼新校舍终于建成使用,结束了向来以祠堂为学校的落后状况。
上水头村本是一个典型的纯农村庄,一年四季种植蔬菜,从不间断。由于潮州供水枢纽工程的征地,一下子失去了依赖土地的村民心情一度惶恐,但经市、县、镇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具体指导。刚迈步走出困境,提高信心,重摸出路,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与建设图景已逐步呈现。
2020年12月29日,广东省爱卫会授于上水头村2020年广东省卫生村荣誉称号。
上水头村附近有仙洲黄氏宗祠(潮州“七日红”前后潮安县委驻地)、洪灵菲故居、张氏宗祠、独树庄氏宗祠、潮安三元塔等旅游景点,有凤凰单丛、潮汕贡菜、潮汕橄榄菜、大吴泥塑、“后陇红”番薯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