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大埔村 | 隶属:清溪镇 |
行政代码:441900115211 | 身份证前6位:441900 |
长途区号:0769 | 邮政编码:523000 |
车牌号码:粤S | 行政级别:村 |
大埔村地处清溪镇东南面,与清溪最大水库“契爷石”相邻,两面环山。下辖3个自然村,总面积1.8平方公里,大埔村户籍人口近700人。解放初期,大埔村地理条件恶劣,经济落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活贫困。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大埔村村民从昔日的食不裹腹到如今的丰衣足食,住房从低矮的瓦房到漂亮的公寓,出行从单车摩托到如今的私家车,村民业余生活从单调的“砌长城”到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群众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生产力落后的村组发展成一个集商业、工业、文化、医疗、居住为一体的新型农村。
从“土坯房”到小洋楼,村民居住条件大改善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潘美辰的《我想有个家》道出了中国百姓的心声和渴望。多少年来百姓勤勤恳恳努力奋斗就是为了给自己和家人建立一个温暖的家,“家”首要解决的就是住房问题。
尹自和是大埔村第2小组人,今年50多岁,他见证了大埔村的巨大发展。说起大埔的变化,他感慨地说,百姓住房的变化就是一个缩影。
1958年以前,大埔村民的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和土坯房,房屋构造主要是天井屋和直头屋,“上世纪60、70年代,家里8个人挤在只有30多平米的平房里,厨房和卧室只用一块木板隔开,所以卧室里经常弥漫了一屋子的油烟。最痛苦的是上厕所,因为家里空间小,没有修建厕所,每次只能去邻居家茅厕解决。”尹自和说道。
到了1979年,村里开办了第一家毛织厂——群艺毛织厂,村民到厂里打工,也有部分村民外出做生意,村民慢慢富裕起来,开始对原来的老房子进行修葺或拆除重建。上世纪80年代中期私人住宅建设进入高潮,村民开始住上了结实宽敞的“红砖房”。尹自和家也赶上时代,“1986年,我家也修建了一栋二层小洋房,家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卧室,最让人开心的就是新家还配有厕所,上厕所不用再跑去邻居家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埔村里逐渐引进外资企业,集体经济有了大飞跃1994年村委会的总收入突破200万元,相当于1991年的10倍。随着集体经济收入的增多,从1994年起,村委会给户籍群众发放生活津贴和老人福利金,并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百姓口袋里有了钱,对住房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遮风挡雨”,而对周边环境、空气质量等提出更高要求。现在的大埔村村居大多都带有庭院,部分村民的还带有花园、车库等配套设施完善的“花园式”住宅。
据了解2004年大埔村集体经济总收入690万元,纯收入470万元,农民平均所得4396元,村民生活明显提高,家家住上了新楼房,有的家庭还购置了私家车,平均5户家庭就有1部私家车。
从“砌长城”到“健美操”,村民精神生活更丰富
现在在大埔村,当晨光初现时,大埔村各公园上随处可见矫健的身影,那是群众在进行体操锻炼;傍晚太阳还没下山,篮球场上龙争虎斗,那是村青年篮球队在建行训练或与兄弟村在进行友谊赛;晚上华灯初上,舞姿翩迁,广场上聚集了上百名群众跳健身舞。图书室灯火通明,是村支委委员尹万全指导村民进行书法练习。村中到处都呈现出了一派和谐共融的文化氛围。
大埔村附近有清溪森林公园、清溪革命烈士纪念碑、广缘庵——路东干部训练班遗址、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成立遗址、松岗碗窑遗址、杨培故居等旅游景点,有莞香、麻涌香蕉、东莞荔枝、莞草、东莞千角灯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