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市西街道 | 隶属:七星关区 |
行政代码:520502001 | 身份证前6位:520502 |
长途区号:0857 | 邮政编码:551700 |
车牌号码:贵F | 行政级别:街道 |
辖区面积:7.8平方公里 |
毕节市市西办事处位于毕节市中部,地处东经105°17′,北纬27°17′之间,是1994年毕节撤县设市撤镇(毕节镇)后新建的六个办事处之一。东与市东办事处隔河相望,南与流仓桥办事处接壤,西与三板桥办事处相邻,北与大新桥办事处毗邻,总面积7.8平方公里,辖桂花、天河、松山等15个社区,总人口88452人(不含流动人口),其中农业人口12515人,占人口总数的14.1%,人均占有耕地0.05亩,城市居民75937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340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在5000元以上。
自然资源
辖区内主要以石灰岩、紫沙页岩、中山岩为地质特征,土壤结构以地带性铁铝质,硅铅质黄土和黄泥土为主,中心盆地属丘陵洼地,东有龙盘山,南有虎距山,西有灵峰山,北有文笔山,倒天河由城北流经市区,横穿境内。经治理,“北镇雄关”、“南桥虹霓”、“百花胜奇”、“阳山松涛”已成为毕节一道靓丽的风景。境内最高海拔1817米,最低海拔1472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温度12.8至13.4℃,无霜期在220至249天,年降雨量900至1100毫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经济发展
市西办事处地处毕节市主城区,是毕节市的形象大使,也是黔西北的商品集散地和川、滇、黔、渝等周边民间贸易的主要市场。川滇、川黔(即321、326国道)越境而过,交通四通八达,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齐全,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是从事综合开发利用最具潜力的办事处。
建办以来,党委、行政极为重视办事处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大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结合城郊型经济的特点,农村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积极引导村居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等多种经营模式,把“稳民增钱奔小康”作为首要任务,走“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农、工、商、贸、建、运”等多业并举的路子,促进了办事处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至今,已有办直工业企业5家、个体企业1625家,其中工业企业128家,施工企业201家,交通运输业、仓储业283个,商品流通企业451个,住宿及饮食服务业305户,其它企业307家,从业人员22400人,占劳动力总人数80%,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98569万元,比1994年增长61%;发展个体工商户3879户,从业人员4541人。2005年完成财政收入1300万元(地方税),比1994年财政收入增长191%,城市居民人均收入5200元,比1994年人均增长57%,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比1994年增长50%。1995年被毕节地委、行署授予“农村经济十强乡镇”,1996年贵州省政府授予“先进乡镇企业”称号。1998至2005年均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经济强办”称号。
社会事业
教育、科技、文化、人口与计划生育、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截止2006年,办事处辖区有地直中学2所,市直中学3所,地、市直幼儿园各1所,办直完全小学5所,私立小学9所,共有小学在校学生10142人,2003-2006学年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8%,初中学生入学率为98.4%,15周岁以上非文盲率为99.84%。1998年12月被贵州省教委评为“普及义务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03年10月“两基”攻坚工作经贵州省人民政府评估验收为合格。
15个社区都建立了融文化娱乐中心、文化站于一体的农(居)民技术学校,活动中心定期开展培训工作,经市科技局考核,已有172人获得农民技术职称,其中农技师18人、助师54人、技术员100人,科技示范户231户。提高劳动力科技素质,科学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重大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1999年9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贵州省首批省级文化先进街道办事处”,2000年4月被贵州省体委授予“贵州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2004年3月被0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贵州省军区授予“拥军优属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