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石引村 | 隶属:平秋镇 |
行政代码:522628104 | 身份证前6位:522628 |
长途区号:0855 | 邮政编码:556700 |
车牌号码:贵H | 行政级别:村 |
关于石引村村名的来历,有段古老而美丽的历史:明朝景泰年间,陆、刘二姓先人始结庐于距今住地三里处的因寨、新寨。先民们发现放牧牛群寻食到今住地后乐不思归,观其地周高中低,水丰平旷,实为宝地,便移入定居。石引村也因“犀牛引路,宝地宏开”的美传而得名,“犀引”写作“西引”,侗语中的“西引”有相互引领,同往安家的含义。明清时期,石引是古侗款“九寨”之一,雍正后直属黎平府东北路。民国3年(1914),石引设为联防保,民国31年(1942),设为九寨乡第五保,解放初设村,辖于平秋乡,后设为大队,辖于平秋公社,1984年复设村,辖属平秋镇至今。当地民谣传:“华夏有百家,石引有十姓”。陆、刘、吴为三大老姓,陈、金、徐、龙、邵、傅、任七姓于明朝中期相继迁入。其中除陆邵二姓、刘陈二姓世结异姓兄弟外,其他各姓则互通姻亲。
石引村烟户稠密,住地周高中低。一溪南来,流经寨中,锦彦公路由东向西穿寨而过。寨外有两大田坝,田肥土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圭浪溪天然林保护区1700余亩,为国家天然林保护区。以考马高地为分水岭,皮略溪、圭亥溪、圭浪溪皆向南注入清水江,圭石溪、金切溪、圭应溪皆向北汇入小江河。石引村东南的岑烂坡、棉花地产金矿,清代即已开采。20世纪80—90年代,有人投资开采金矿且获效益。村南分布有陶瓷高岭土,尚待开发。清代至民国时期,石引村的先民重视栽蓄茶油树、桐油树和漆树。所产土漆、太子参、茶油,量多质好,且漆技亦高,在九寨地区颇负成名,今仍有数人能操漆业。此外,石引历代有人精于蔑编和棕编、竹席、簸箕、饭包、棕垫等,产品畅销北侗各寨。20世纪70年代以前,石引村历代妇女人人种棉,个个织布,其纺织、印染、缝制、绣花等技艺堪称北侗地区之典型。有的妇女除自产自销侗布外,还趸收他人布料或成品衣帕等,走村串寨贩卖,至今仍有遗风。
石引村开发较早较快。圭石溪、圭相随、圭塘、冲架、大片等跨溪处修有石板桥,寨中铺过石板路或砌过卵石花街路通向四方,今留存古石碑十余块。交通方面,从镇政府到石引是全程的柏油公路,且各个村民组之间也有80%已通公路。在消防以及各项改造项目上,取得比较突出的成绩,被列为消防寨改示范村。
石引村群众重视造林,保护环境。曾先后办过“沤底”药园,良架坡林场,崩陆、除谢、大坝、岑烂、腰甲等7个集体联户林场。其中集体联户林场受县、州表彰。1985年,0林业部领导曾莅临石引林场指导工作。石引村群众还重视水利建设。登牛水库,可灌溉农田近百亩;圭石水渠长达3500米,解决了周边粮食作物的用水问题。
石引村的教育比较发达,始于清代私塾,道兴三年(1804)办过书馆,咸丰年间出过武举人陆开德,任过湖北尽先补用五品兰翔副将。清朝后期,石引村先后出过8六品以上武官,其中刘开厚曾任九寨总理,成为九寨太和团绅首。民国初复办私塾,1945年在岗约建小学校舍。之后校舍由木质教学楼改建为砖混结构教学楼。教育至今,全村有留日博士1人,大学文化25人,高中、中专文化78人,初中文化300多人,计有85人参加国家工作。其中傅安辉为凯里学院教授、省政府特殊津贴获享者,陆景川任黔东南州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二人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专箸颇丰,为1980年以来九寨文人学者出书之冠。此外,吴文显、吴宗仁、吴化杰、陆显石、吴世培、陆景禄等亦名闻九寨。
石引村是保留北侗婚丧、立宅、宗教、节日、饮食、服饰等特色魅力的大寨之一。男女青年量日订终身、认亲行聘舅公、会亲唱酒歌、婚筵唱花歌、道场供专斋、鞍瓦吃牯脏以及服饰穿戴尚银等。至今仍保留浓厚的北侗特色。2002年9月重阳,石引邀平秋“鞍氏”斗牛,吸引了锦、天、剑观众达二万余人。
今日石引村民居建设、村容寨貌大有改观。现有养殖大户2家,个体经商达18户;砖木结构房、砖房林立,家用电器进入各家各户。石引村村民经济逐渐宽裕,正以更大建设的热情、更高的追求目标向小康社会迈进。
石引村附近有隆里古城、黄哨山、三江水利风景区、茅坪古镇、锦屏白水洞瀑布等旅游景点,有锦屏腌鱼、锦屏茶油、裕和腌鱼、锦屏蜂蜜、锦屏薏仁米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