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平定村 | 隶属:宣威镇 |
行政代码:522635103 | 身份证前6位:522635 |
长途区号:0855 | 邮政编码:557600 |
车牌号码:贵H | 行政级别:村 |
第一节自然条件及资源概况
平定行政中心村位于麻江县东南部、宣威镇的北部,是宣威镇通往县城的北大门,距麻江县城31公里,距宣威镇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宣(威)隆(昌)公路和蒲(席塘)贤(昌)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具有较好的农业发展区域优势,平定村共有11个自然寨(其中50户以下3个,50—100户5个,100户以上3个),6个村民小组,701户,总人口3153人,全村土地面积16平方公里,林地面积11548亩,耕地面积1886亩(其中田983亩,土903亩,人均耕地面积0.6亩)。人均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
全村现有平定小学,蒲席塘小学两所完小,共有在校学生38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全村已实现“两基”目标。全村开展远程教育以来,全村现有2个远程教育接收点。开展各类培训,逐步凸现“让农村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广大农民长期得实惠”的远程教育工作目标。
农村产业发展方面,平定村在发展粮食主要种植业的同时,还发展了发烤烟、蓝浆果和黑树莓等农产品种植业,巩固传统烤烟,确保种植面积在250亩以上,重点发展蓝浆果和黑树莓特色种植,现已有600亩的蓝浆果种植规模,力争到2015年扩展到2000亩的种植规模。力争2015年养猪大户达到60户,年产生猪2000头,大力发展竹鼠、肉牛等特色养殖,目前平定村已有竹鼠养殖户3户,肉牛养殖户3户(肉牛户均存栏15头以上)。
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经济发展现状。2010年平定村农业总产值897万元,人均农业总产值15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全村农业虽然经过结构调整,开始由传统型农业向效益农业、现代农业转变,但目前产业层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低等现状仍然客观存在。境内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薯类为主,2010年全村粮食产量133160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22公斤;养殖业以生猪为主,大牲畜存栏1520头,出栏578头,生猪存栏1725头,出栏794头,山羊出栏260头,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586万元。
第三节贫困状况及原因分析
一、贫困现状
从经济方面看,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低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方面看,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农田水利设施逐年老化,有效灌溉面积逐年降低,镇村教育、卫生医疗设施落后,全村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
按照国家贫困标准,平定村还有贫困人口760(含农村五保供养、最低生活保障和残疾人口)人,占全村总人口3153的24%,贫困人口一直居高不下,这些贫困人口主要聚居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的山区,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科技文化落后,自我发展能力低,返贫率高,返贫的压力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扶贫的压力,要稳定地摆脱贫困,任务十分艰巨。
二、贫困原因分析
1、资源匮乏短缺,发展后劲不足。耕地面积较少,人均耕地面积仅0.6亩,且大部分为25度以上坡耕地,土层薄,土壤质量差,旱涝不保收,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农民脱贫致富难。林地可利用资源不多,多年来农民对林地实行毁灭性采伐,山上资源破坏殆尽,林业资源严重匮乏。传统的“水稻、玉米+养猪’’模式是全村群众的生活支柱,生产结构非常单一,群众经济收入来源较少。土地抗风险能力低,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往往造成生产受损、生活困难、农民减收、贫困加深,返贫突出。
2、农民观念陈旧,难找致富门路。由于思想消极保守,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思维观念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懒思考、怕困难、怕担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加上信息渠道狭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机会少,致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不到大的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生产效益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没有发展动力。
3、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生产效益难以提高。全村共有劳动力1753人,由于大多数青年人选择外出务,目前主要是“妇幼、老、弱、病残”人口留守在家,致使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经营能力,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即使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外出务工的收入也较低,仅能维持自身的生活,对家庭收入的贡献不大。
4、资金投入不足,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质量难以提高。尽管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给予了平定村极大支持,但这仍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贫困户发展生产的需要,大部分人口仅解决了温饱,普遍没有现金,生产投入不足,有些农户连化肥、农药等基本生产资料也无钱购买,更谈不上去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发展多种经营。由于长期的贫困,农村金融机构对群众贷款额有限,甚至不少群众害怕还不起银行贷款而不敢贷款,缺资金成为制约贫困村群众发展经济的瓶颈。
第四节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一、有利条件
1、平定行政中心村位于麻江县东南部、宣威镇的北部,是宣威镇通往县城的北大门,距麻江县城31公里,距宣威镇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宣(威)隆(昌)公路和蒲(席塘)贤(昌)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具有较好的农业发展区域优势。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交通便利,是一个适宜投资开发的宝地。
2、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得到加强。新阶段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村沼气化、小型农田水利、人饮工程、农村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二、不利因素
1、区位条件差。交通滞后,境内现有公路承载力较差,交通运输成本高,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难,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境内山多田少,且多系陡坡高山,田多系贫瘠的干旱田。
2、产业结构还不优。“水稻、玉米+养猪”的结构仍较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特色品牌,整体竞争力不强,现有主导产业规模太小,农业服务领域不宽,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无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相互脱节,贮运、保鲜等,后续产业未形成。
3、人口素质低。文化科技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较差,农民普遍缺乏市场经济观念,难以接受新思想、新技术,缺乏科学的经营方法,生产方式陈旧,生产效益低下。
第五节发展潜力及主要途径
一、发展潜力
1、宣威镇平定村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交通便利,水资源极丰富,是一个适宜投资开发的宝地。
2、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天然草山草坡面积广,载畜量大,是发展牛羊等草食动物的理想区域。
3、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村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传统的单一生产模式有了较大的改观,轻工业加工小区初具规模,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生态养羊和肉牛养殖呈逐步壮大的发展势头,群众的市场意识明显增强。
二、主要途径
1、整合土地资源,走工业兴村之路。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目标,把产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配套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连片开发,整体推进的方略,采取“项目带动、政府协调、群众参与、社会帮扶、金融支持”战略,重点搭建好新的产业发展平台,在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逐步融入社会化大生产领域。
2、实行产业化扶贫。依托地方优势资源,按照“开发式”、“参与式”扶贫模式,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继续以蔬菜、蓝莓、太子参等特色种植为核心,加大培育特色产业种植基地的力度,加大对以生猪和牛羊的扶持力度,走规模发展、集约经营之路。积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有目的、有计划地抓好经合组织建设,大力培育经纪人,发展营销大户,建立产业协会,引导广大农民走向市场,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实现特色产业流通增值。广开渠道,大力开展招商扶贫,促进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3、实行“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把“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作为“十二五’’时期平定村扶贫工作的重点项目和主要工作内容。以解决贫困人口脱贫为重点,以发展产业为核心,以产业区域为战场,本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记其功”要求,实现各种资源和各类资金的整合利用,努力实现全村协调发展。
4、开展劳动力培训与转移。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多种渠道,大力开展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培训。以“雨露计划"等项目为载体,开展短、中期为主的技能培训,在确专项培训资金全部用于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础上,再争取县级资金,加大培训投入。
5、加强信贷扶贫。按照小额扶贫到户信贷贴息资金“扶贫到村,扶持到户,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要求,加大信贷扶持产业的力度,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产业,促农增收’’的原则,积极探索到户扶贫信贷资金扶持发展产业扶贫模式,加大对蓝莓、太子参等种植以及猪、牛、羊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的扶持,引导贫困农户走发展产业化扶贫路子,实现农民有效增收。
第二章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
第一节总体思路
围绕“三化一新”(加快工业化、提升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绿色生态、特色经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新平定)的战略部署,依托本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效益为目标,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为核心,全力实施“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政策扶贫”三项重点工程,强化“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狠抓扶贫政策到户,狠抓区域发展,突出解决贫困人口收入问题,稳定增加贫困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发展目标
1、贫困人口脱贫率达80%以上。尽快将全村60岁以上人口和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扶持,户实现“三个一细胞工程’’的目标(每户拥有1亩经济作物,每户就近或向外转移1个劳动力,每户有1人掌握一项二、三产业增收致富门路)。到201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7000万元以上,年均递增20%以上。
2、到2015年,全村基本农田比例达20%,森林覆盖率达45%以上,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6O%以上,农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份额达到60%以上,良种普及率达到85%以上;创建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个;培育村农业龙头企业2家,重点产业区的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0%以上,综合效益进一步增强。
3、连片开发、整村扶贫效益明显。力争立项实施连片开发项目2个以上。到2015年,实施连片扶贫开发的区域要达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特色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群众安居乐业。
第三节发展重点
一、重点扶持对象
平定村“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的扶持对象是全村3153个农业人口,重点是2010年底“两项制度衔接’’贫困农户信息管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3户760人。
二、重点扶持区域
“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的重点扶持区域包括以全村11个自然寨。同时,根据产业区域开发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适时调整区域。
三、重点工作任务
1、狠抓农业产业化建设,构建农村经济新格局,促进贫困农户稳定增收按照“绿色、生态、高效、特色”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以现有资源优势和自然条件为基础,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1886亩的基础上,重点在特色农业上谋发展,在产业建设规模上求突破,在产业化发展上做文章,全力打造大棚蔬菜、蓝莓、黑树莓、太子参等特种药材特色产业,提升以猪牛羊为主的传统畜牧业,培育发展平定村新兴农副产品加工业,建立具有品牌效应、实行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区,形成市场相对稳定、规模较大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生态型、特色型、高效型、效益型、精品型农业的新格局。
2、加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着重按照“围绕产业修公路、修好公路促产业”的思路以及以现有水源为依托,大兴水利,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全面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在交通方面,加强村道的建设,基本做到组租通公路;在水利方面要搞好渠灌溉工程建设,提高贫困地区防洪抗旱能力,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力争到2015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亩,新增基本农田800亩。
3、继续开展科技培训和劳务培训,着力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搞好科技培训,抓好示范推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文化教育活动,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到2015年,全村累计转移劳动力达1000人,实现劳务收1000万元以上。,
4、全面实施扶贫到户,扎实推进贫困户能力建设
在积极稳妥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基础上,对建档立卡的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实现全面扶持政策。主要是通过项目扶持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步伐。
第三章重点项目建设内容及布局
第一节产业发展
一、种植业
1、蔬菜。新建蔬菜种植基地1000亩,分别是在平定1至6组种植500亩;在蒲席塘1、2、3、5、8组种植500亩,力争2015年建成平定蔬菜产业带,力争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产值超过500万。
2、蓝莓。新建蓝莓种植基地2000亩。分别是平定2至6组种植500亩;蒲席塘4、5、6、7组种植1500亩。
3、药材。目前平定村已种植太子参100亩,通过规划,力争到2015年,全村种植太子参、黑树莓等药材达到2000亩。
二、养殖业
1、牛。新增能繁母牛500头;建圈舍1500平方米;配套种植牧草1500亩,改良草500亩。分别是在平定建立天然草场500亩,在蒲席塘建立天然草场1000亩。
2、羊。新增基础母羊1000只,建圈舍1500平方米,人工种植牧草1000亩。
3、猪。建立养猪小区6个,养殖良种母猪1000头,建圈1500平方米。
第二节基础设旋
一、农村交通
1、通组公路:修建下湾到湾滩的通组公路1.5公里。.修建大坳到苗寨和阳井到大河榜的产业路两条,共计4公里。
2、硬化道路:对4个自然寨8公里的道路进行硬化,其中主道5公里,支道3公里。
二、水利建设
1、农村饮水:修建人畜饮水3处,惠及湾滩、甲棚和枧窑冲三个自然寨118户,465人,对平定、蒲席塘两个大寨进行变压器扩容。力争到2015年人饮工程覆盖全村人口。
2、农田水利:新建水渠2条1.5公里,维修水渠2条2.5公里。修建小山塘2个。
三、危房改造
在全村范围内实施危房改造135户,力争到2015年全村群众100%住上安全的房屋。
第三节社会事业
一、教育发展
1、学校建设:完善平定小学和蒲席塘小学教学楼和办公设施等,新建平定村幼儿园1所。
2、培训:利用平定村远程教育和农家书屋实施农村实用技能培训12期共计2000人,培训干部5期共计300人次。
二、文化建设
新建平定村民族文化室一座,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个,分别为烤烟、蓝浆果、蔬菜、药材、养羊。
第四节环境整治及生态建设
一、人居环境改造
实施河道治理5公里(平定2组至蒲席塘8组),建垃圾池40个。
第四章投资估算及效益预测
第一节投资估算
重点项目建设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环境整治4个大类,共15个子类。根据单个项目建设标准和投资标准测算,预计需总投资600万元。资金来源本着多渠道筹集的原则进行筹措。根据现行的扶贫投资标准充分估算,预计需财政扶贫资金100万元,其他资金500万元。
第二节效益预测
本规划的实施,将提高全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其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平定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并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巩固温饱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缩小与全县发展的差距,促进平定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为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创造条件。
一、综合效益
“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是综合性规划,实施以行政村为基础,以贫困农户为最小单元,涉及贫困农户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规划建设内容庞大,项目体系复杂,涉及全村11个自然寨701户3153人的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等各个方面,规划实施的综合效益十分明显。
一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基本条件。规划实施后,平定村产业发展平均投资额达100万元以上,再与其他资金项目配合,可以保证所有扶贫项目基本实现,使全村80%的农户具备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条件。二是能够使贫困户逐步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规划》把贫困户参与放在首位,所列的4大类项目平均每个贫困户参与达2个以上,通过有意识的活动,使贫困户在参与扶贫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培训,从根本上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树立起奋发脱贫致富的意识,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步伐。三是能促进全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规划实施的项目既巩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又改善交通、水利、环境等问题,使扶贫开发成为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投入的各类资金,将使全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步伐加快,农产品生产形成规模化和基地化,吸弓更多的投资。同时,农民收入的增加,将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扩大需求,对于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社会效益
规划实施的目标是213户贫困户760个贫困人口摆脱低收入贫困状况,初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将对促进全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通过实施4大类项目,投资600万元资金,可以使全村面貌发生更大变化,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通过一系列的举措,给贫困群众带来看到见、摸得着的变化,满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愿望。
三、经济效益
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发展具有特色的和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项目实施后,贫困农户总收入达1000多万元,规划区内发展户平均实现总收入1万元,户均实现增收2150元。
四、生态效益
本规划将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全村内部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得到保护,贫困人口的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对促进整个生态环境建设起到重要作用。同时,配套灌溉渠道、河道治理以及村寨环境整治等设施建设,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1000亩以上,美化贫困农户居住环境,可促进村容整洁,家园美化。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组织保障
一是健全工作机构。平定村“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由宣威镇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实施,为全面完成所规划的各项任务,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村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分设产业项目实施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实施组、环境及生态项目实施组,三个小组在镇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二是明确责任分工。对规划中确定的目标任务,村委会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每年需要重点推进的重大项目,落实到牵头责任单位,领导干部带头,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扎扎实实推进,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
第二节资金保障
’一是力争国家扶贫资金稳定增加。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扶贫开发工作十分重视,国家安排的扶贫资金总量每年保持一定比例的增加。平定村要抓住这一有利机遇,及时向上报告全村扶贫开发工作的特殊情况,求得国家、省、市、县加大对平定村的资金投入。
二是积极调动贫困群众自筹资金。按照参与式扶贫开发的原则和采取“一事一议’’等办法,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热爱家镇、建设家园、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增加扶贫总投入。
三是组织和引进社会扶贫资金。把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作为落实“三个建设年’’和“四帮四促’’活动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政府推动和项目带动,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协调好金融机构,落实好全镇各部门和干部扶贫帮困的责任,有效激活社会投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四是强化资金管理。严格按照上级确定的资金投向、使用范围,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使资金真正发挥“启动内力、根治贫困”的基础性作用。按照财政扶贫资金县级报帐制度管理办法以及各级部门资金的管理使用要求,以严密、科学、规范的制度强化对扶贫资金的管理,建立健全职能部门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四道防线”,严防-、挤占、截留、挪用扶贫资金的问题发生,确保贫困群众真正受益。
第三节机制保障
一是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为切实履行好本规划实施,首先由群众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自觉接受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以保障总体规划的落实和实施;其次是将《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纳入平定村年度工作计划,逐年推进;其三是通过专项规划,有序落实总体规划中的项目。
二是建立信贷担保机制。为推进产业发展,为企业和基地种植农户提供充裕资金,建立政府、干部及村民互助的贷款担保机制。
三是建立考核机制。主动积极与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签订责任状,将每个阶段具体工作目标量化,项目按照包保责任“定人、定点、定户’’,将每项工作落实到人头,将工作完成情况纳入目标考核,实行奖惩。
第四节技术保障
技术保障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引进、聘请和培养农业科技人才,负责对农业产业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的指导服务。二是抓好产业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强化培训,使绝大部分劳动力转变为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动技能型人才。三是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多方面、深层次的宣传教育,实践锻炼,使部门、村干部充分掌握基本技术,为当地发展起到出谋划策、技术指导的作用。四是大力培养农民经纪人,培育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敢闯市场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专业合作经营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平定村附近有斗蓬山景区、麻江蓝莓生态旅游区、下司古镇、铜鼓村、桃源岛避暑山庄等旅游景点,有麻江蓝莓、麻江红蒜、麻江锌硒米、瑶族枫脂染、苗乡酸汤鱼饺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