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北港村 | 隶属:演丰镇 |
行政代码:460108102 | 身份证前6位:460108 |
长途区号:0898 | 邮政编码:570000 |
车牌号码:琼A | 行政级别:村 |
北港村委会,隶属演丰镇,位于演丰镇西北隅。东面隔海与铺前相望,西临塔市鼻,四面环海,是明朝万历三十三年(1605)琼州大地震,北洋港(东寨港)一带陷72个村庄辛存下来的一个小岛,因该岛座落于北,濒大海,故名北港,是海口市唯一的岛屿行政村。土地总面积1.7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公里。岛内湿地200亩(废弃盐场)。鱼塘面积800亩。可供旅游度假建设用地1200亩。该村3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289户,1210人。
该村历史悠久,这里原不是小岛,她和明万历(1605)琼州大地震陷下海的72个村庄是连在一起的,跟东面的铺前港只有一条小河相隔。地震后,该地的仁村、仁村南、北港北被陷入大海。剩下的道头、后溪、上田、后坡、新村、外村仔等6个村庄,清乾隆至光绪年间,新村、外村仔、后坡等村,由于常年被海潮台风侵袭,相继湮没,举村数迁上田村。
该村是著名侨乡。清乾隆年间著名旅越华侨饶新孝(见《人物篇》),是继饶昭聪、陈贵仁、林树华之后在越南安居的侨民。1802年,饶新孝从越南运回柚木、石料,在家乡建起第一所学校和公庙。数年后又载百船石头准备砌筑北港围村防潮堤,以及在海口(现解放东路一带)置数十亩地,建起饶园,供家乡及经商之人活动娱乐场所。但由于饶新孝英年早逝,护村堤半途而废。饶园建成,民国初期旧址犹存。
该村是老区村庄,在抗日战争中建立过党组织,党员有9人。在解放海南岛中,村民积极配合野战军渡海作战。1949年12月~1950年3月,村民陈勋凤(党员)跟边海龙江村王瓒勋等人,3次往徐闻接应电台和大军过琼。1950年3月31日夜,我军分乘大小帆船88只,从雷洲半岛起渡,其中有数十只在塔市乡卜创港登陆。北港党支部发动群众迎接大军渡海作战,送粮送物,并协助大军战斗转移到苏寻三乡解放区。
1953年~1957年,渔业实行合作化,北港成为海南实现渔业合作化最早的渔村之一。1953年建造小帆船15只。1955年成立北港社(初级社)。1957年北港并入大乡(高级社),抽调部分北港渔民管理7、8号船。以大乡(演海乡)为核算单位。
1961年以社队为核算单位。7号、8号船划给北港渔社。1962年北港渔社将7、8号船折卖出去,同时淘汰15只小帆船。1963年组建北港造船队,新造机帆船40只,马力共600匹。组建北港深海渔业队,向中深海发展。1973年,北港大队调整作业结构,先后向国家贷款25万元,改小船造大船,改机帆船为机动船,增加渔船功率。建造总功率840千瓦机动流刺船42艘。向中深海发展,开拓新渔场。1975年,国家重点扶持革命老区,建造2艘大机拖船,每艘功率250千瓦、140吨。1976年投入生产。1979年生产连年亏损,改做运输船,由村民饶朝溪等人承包。
1979年该村实行联产承包到船到人责任制。1980年底大集体解散,船只、网具变卖,少部分改作它用。除还国家一部分货款外,尚欠19万元。
1981年,村民陈泽才首先造小船置鱼网,搞起海上网箱养殖;饶朝模造近海钓刺船,以家庭形式搞起海上钓刺业;饶朝溪等人个体揽大船跑长途海上运输业。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该村党支部积极引导村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开拓致富门路,增加渔民收入,成效显著。
至2010年12月,全村共有渔船111只,以流刺、钓业船居多。其中编内渔船72只,编外渔船39只。近海捕捞成为村民主要产业,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海水养殖业并重发展,共建鱼排20个(每个鱼排约有20~50个网箱),每上鱼排约投入资金70万元。该村现有鱼排养殖专业户30户,60人专门从事鱼排养殖业。滩涂海水养殖业为辅,对虾养殖面积400亩,养殖专业户20户。
1973年,北港大队带领全大队社员,毁掉该村东北面的红树林1000余亩,建起水结晶盐场230亩,成立北港盐场。大部分家庭妇女劳力从事盐业生产。1981年体制改变,盐场解散。
1992年5月,国家投资124.5万元建一条长1.49公里护岸防潮堤。1993年6月,由翁道辉发起,全体村民和各界人士捐款50.9万元,从边海起跨海拉电4.2公里,从此结束北港岛千百年来无照明灯光的历史。1995年深钻250米自来水井,从此结束千百年来靠水缸盛雨水吃用的历史。2005年海口市政府投资16万元,建造玻璃钢船1艘,客容量200人。扩建中型码头一个。防洪楼和村委会办公楼各1幢。
办公电话:13198908991
北港村附近有东寨港自然保护区、吴贤秀墓、美兰国际机场、海口钟楼、海南省图书馆等旅游景点。有海南碳烤生蚝、美兰三角宁地瓜、荔枝花蜂蜜、椰子食品、海胆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