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北小寨村 | 隶属:榛子镇 |
行政代码:130284105222 | 身份证前6位:130284 |
长途区号:0315 | 邮政编码:063700 |
车牌号码:冀B | 行政级别:村 |
北小寨村[běixiǎozhàicūn] 地处北纬39°49′47.00″ ,东经118°22′19.00″,位于榛子镇东部,东至王店子镇梅庄村,南至前小寨村,西至王店子镇东拨子村,北至黄家楼村。总面积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86亩,总人口1401人。其中以汉族为主,占98.5%,少数民族占1.5%,姓氏颇杂,以何、鲍、闫村民居多,左、张、袁、罗次之,姚、鲁、蒋、韩等又次之。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此安营扎寨,故建村时称小寨庄,因村位置居北面,称北小寨。1958年属榛子镇公社麻湾坨管理区,称北小寨大队。1961年属麻湾坨公社。1984年改社建乡,属麻湾坨乡,称北小寨村民委员会。1996年合乡并镇后属榛子镇至今。
北小寨村因管河从村北、东、东南三面环绕而过,聚落呈北宽南窄不规则长方形。村中有东、西两条南北走向的主干道,西干道长达千米,称“富民路”,直通村南迁曹公路。街道东西走向,房舍多砖石结构,平房礁顶,坐北朝南。近年来新建平房均为内外镶砖平房,为水泥浇筑房顶。村中路面全部硬化,硬化面积18880平方米,主干道铺设花砖4000平方米,建景观墙3200延长米。建健身、娱乐广场两处,安装太阳能路灯46盏,完成改则220户。
村中原有小学一所,属前小寨完全小学,现撤并,仅留一幼儿班,有幼儿40人,教师一名。村内有卫生室3个,负责村民医疗。
北小寨村地处丘陵盆地小平原,没有山林矿产,资源匮乏,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耕地1386亩。主要种植玉米,有一些农房在自留地种植少许花生、甘薯、豆类,作为生活自用。畜牧业以奶牛、维鸡、猪、貉等,皆为农户自家散养,不成规模。村原有集体砖场一座,199年为保护耕地关停。原场地分散承包给几家农户经营养殖。原砖场掘地取土形成的坑塘己承包给本村个体户蓄水经营鱼业养殖。村有年生产能力3600吨面粉厂一个,由个体户承包经营管理。
北小寨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南临迁曹公路,经此东通古治,连接205国道,可东、西直达唐、秦,西接102国道,直通丰润,远达北京。向北可直达迁安、迁西。京沈高速,津秦高铁沿村西北通过。高速公路出入口即在村南迁曹路边,可谓东西南北四通八达,交通使利。
北小寨村历史悠久,亦有较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遗址。村北有闻名关内外的牤牛桥,据史科记载,此桥始建于三国暑期魏明帝时,已有千余的历史。曾是清朝时北京至盛京(沈阳)的大御路(清朝入关后,每年一次从北京去沈阳祭祖,路上抬着皇帝的影像,老百姓称之为“过皇影”)的必经之处。此桥今已残破,仅存遗迹。桥畔曾建有关帝亩(人称老爷庙),始建于何时己不可考。但据老辈传言,当年此庙香火旺,每逢早年,周边百姓有组织地来庙祈雨,据说颇为灵验。每年一次的庙会,南来北往赶会之人络绎不绝,商贾云集,各色杂要、戏棚、赌棚热闹非常,盛极一时。解放初期庙宇尚有遗迹,今已荡然无存,仅存有遗址。距北帝庙北一里处还有药王庙一座,也闻名遐迩。
随着村民生活的日益改善,幸福指数的不断提升,文体生活的需求也渐次提高。为丰富村民的文体生活,满足需求,村委会投资建设娱乐广场两处(南北各一处),其中一处设有健身器材,村委会大院设篮球场,用以鼓励村民闲时参加跳舞、秧歌、体育健身活动。
抗日战争时间,北小寨人为革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付出了较大的牺牲。1941年8月到1941年冬竞有10名村民惨遭日伪军、特务杀害。此时期,北小村有左志、张臣、闫东顺等8名抗日烈士。
北小寨村附近有朗石台遗址、滦州古城、横山大觉寺、滦河铁桥、滦河大铁桥等旅游景点,有滦县花生、郝家火烧、滦州蜜瓜、滦县水晶梨、玉丰薯干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