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河岔村 | 隶属:轵城镇 |
行政代码:419001102206 | 身份证前6位:419001 |
长途区号:0391 | 邮政编码:454600 |
车牌号码:豫U | 行政级别:村 |
河岔村在湨河与苇泉河交汇处之夹角内,故得名。相传谢姓最初建村(村西谢坟为证),后举家离去。明洪武年间,杜、刘、付、张等姓移民河岔,沿用村名;同时迁徙的吕家落户于东孙村;据郭家坟碑文记载,中码头郭起旺于明初在河岔村南5里处开荒种地,成家立业,立村小郭庄;明末,绮里刘姓佃户在苇泉河南岸制砖,后家族繁衍,便以姓名村刘庄。清代至民国时期,王、高、魏、郝、申、崔、程等姓氏相继入住,生活至今。
河岔村位于轵城镇政府驻地东北约6公里处。东邻207国道与梨林镇的瑞村搭界,北隔湨河与玉泉街道的东、西郭路村相望,西与南孙村、北孙村接壤,南和宏泉村、东添浆村地头相连。河岔由小刘庄、小郭庄、东孙村等自然村组成,5个居民组,共270户,1100口人。耕地面积1500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河岔村三面环水。千百年来,涝时湨河水涨田淹,天旱四季庄稼枯干。1956年,济源县政府在湨河岸边的赵礼庄村建起第一个提灌站,水流经赵礼庄、王礼庄、中礼庄、北孙村,到达河岔村时,土渠渗水过半,难解旱魔之围。1961年,河岔村(第二、三生产队)率先在湨河上建起第一个村级排灌站,引水浇田,收成提高。接着,东孙村(第五生产队)在双阳河上架6吋水泵2台,小刘庄(第一生产队)在湨河上架柴油泵2台,小郭庄(第四生产队)在苇泉河上架6吋水泵1台。从此,清水流淌,滋养着河岔村广袤良田。1968年,济源县水利局将河岔村作为水渠硬化试点,拨款9万余元,支持水泥100余吨。同时,新乡地区水利局派技术员亲临现场指导。水渠硬化工程中,河岔自筹资金6万余元,投入劳动力近3000人次。1969年,长达9000余米的水渠全部硬化。1974年,河岔大队油菜丰收,大队支书出席了新乡地区在封丘县召开的油料生产表彰会。
1984年,河岔村着手在经济发展上大做文章。小刘庄人赴江苏、上海引进新品种兔。小郭庄人到山东参观葡萄种植,引进康贝尔鸭,去河南浚县引进蚯蚓种。部分村民种植西红柿、豆角等蔬菜,沿街叫卖。1985年,河岔村积极开展“种好千元田,争当万元户”活动,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调整。蔬菜种植面积愈来愈大,种植品种由单一的西红柿、豆角,扩大到茄子、黄瓜、西葫芦、菜椒等。种植模式改变为早春、晚秋等各种季节。种植方法采用育苗移栽,地膜覆盖,最后发展为蔬菜大棚。河岔的蔬菜产量高、品种好,充满南街集贸市场,并吸引邻近乡镇的大量商户进村争相抢购。同时,部分村民利用瓜、麦套种,粮食和经济取得双丰收。1986年,小刘庄专业生产砖、瓦、房脊兽,人称“砖瓦窑专业村”。东孙村栽优良苹果树300余亩,有“水果之乡”美称。1987年,县委书记张明亮亲临河岔村调研。1988年,河岔形成了以西瓜、黄瓜、西红柿为主的全县主要瓜菜生产基地。
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小刘庄(第一居民组)率先划拨养殖区。村民先后建猪圈15座,当年出栏生猪1000余头。其他养鸡、养兔、养牛专业户也年收入达万余元。1991年,河岔(第二、三居民组),赴山东引进小尾寒羊35只,聘请北京农业大学陈其生教授莅村技术指导,翌年便发展至300余只。时任市委书记高文焕等领导入村调研,济源市电视台多次作专题报道。1993年,焦作市委书记张国荣率焦作市七县(市)四区等有关领导参观考察,并召开现场会。河南省副省长张世英视察后交口称赞。河北、山西等客商络绎不绝。1998年,河岔村共建养殖小区5个。其中养猪场35个,存栏生猪4000余头;养鸡场3个,肉、蛋鸡存栏上万只。养兔、养獾等渐成规模。
20世纪九十年代初,河岔村新农村建设蓬勃兴起。村民整治村道,扩建学校,规划住宅,改善环境。本世纪初,打深水井,通天然气,建游乐园、办卫生所。
河岔村附近有济源大明寺、佛山寺大殿、赵衰墓、五龙口、济源黄河三峡等旅游景点,有天坛砚、寺郎腰大葱、济源冬凌草、济源盘砚、济源玉皇李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