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南冢村 | 隶属:轵城镇 |
行政代码:419001102207 | 身份证前6位:419001 |
长途区号:0391 | 邮政编码:454600 |
车牌号码:豫U | 行政级别:村 |
明末清初,移民入住,落户于郅郓冢北,故村名叫南冢。后因地势低洼,村庄屡遭水患,无奈迁至冢南,分东南冢、西南冢、南沟三个自然村。上世纪80年代,推行农村规划,东、西南冢对接,南沟搬进村内,形成一个整体,虽地形、村貌改变,但村名依旧。
南冢村属半丘岭地带,位于轵城镇政府驻地东部约6公里,东邻蒋村,西接东添浆,南靠周楼,北望蟒河。村有5个居民组,350户,1300余人,耕地2000亩,姓氏闫、靳、范、崔、张、王、赵、李、石、汤、卫等12个,和睦相处,相敬相爱。
建国初,南冢村杂草丛生,野狼出没,村人从事农耕生产,因地薄收少,食不饱腹。村支部领导群众生产自救,妇女纺花织布,青壮男人则组织运输队,披星出去,戴月归来,几十头毛驴排成一字长蛇之阵,铃铛声响,驴蹄声脆,往返在孟县和承留路上。一冬一春,运输队挣得食粮三、四千斤,然后按人分配,南冢人至今念念不忘那一段同甘共苦的历史。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南冢村大片庄稼旱死,人们饥饿难挨。村支部决定修建提灌站,引湨河水入村。1964年,土法上马,拉土垫坝,解决蟒河水面和灌溉区地势相差二、三十米难题。100多个男、女劳力,挖土、拉车、行夯,历经两年,投工3万余,挖土2万余方,筑成长300米、宽10米、高15米的引水大坝。此举成就了南冢村彪炳千秋的功绩,开启了旱涝保丰的新时代。解决了温饱的南冢人,建起粉房,出售粉面、粉条、粉渣;架通高、低压线路,购买小四轮拖拉机、割晒机。七十年代末,添置50拖拉机,南冢村农业机械化从此开始。
20世纪80年代中期,南冢村率先调整种植结构,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全村70%土地实施瓜棉套种,每亩平均收入达4000元左右。同时,食用菌和养殖业发展成两大支柱产业。70户左右生产食用菌,产品在济源南街菜市场独占鳌头,每户年收入平均达到4000元左右;60余户养蛋、肉鸡,少有上千只,多达6000只,每户年收入平均3000元左右。九十年代初,富裕了的南冢人不忘教育发展,集资办学,建起了教学楼,改善了教育环境,更新了教学设施。九十年代末,借助移民征地资金,村里购置50拖拉机、配套农机具和收割机,南冢村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2001年以后,南冢村加大投资,美化村内环境。投资60万元左右,修通主大街长3000米、宽5至7米不等的水泥路,方便群众出行。硬化排水沟5000余米,解决了污水问题;改造旧村,疏通硬化了各条小巷;建设沼气130座左右,利用率达70%左右;打深水井,通自来水;开辟游园,改造体育场,安装体育健身器材。南冢村连续三年(2009年—2011年)荣获济源市“新农村整治村容村貌先进村”称号;连续两年(2011年—2012年)荣获济源市“精神文明先进村”称号。2011年,土地流转“瑞丰奶牛厂”入村,占地270亩左右,存栏3000余头,村年利润(土地承包费)32.4万元;2015年,“赛科星”集团入村,瑞丰奶牛厂与其合并,规模扩大,占地350亩左右,奶牛存栏7000余头,村年利润(土地承包费)45.5万元。南冢人奔向了小康生活,80%农户有了私家车,30%的农户在城市购买了商品楼。
南冢村附近有济源大明寺、佛山寺大殿、赵衰墓、五龙口、济源黄河三峡等旅游景点,有天坛砚、寺郎腰大葱、济源冬凌草、济源盘砚、济源玉皇李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