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泥沟河村 | 隶属:轵城镇 |
行政代码:419001102242 | 身份证前6位:419001 |
长途区号:0391 | 邮政编码:454600 |
车牌号码:豫U | 行政级别:村 |
泥沟河位于轵城镇镇府驻地西南约5公里的半丘岭地区。东与黄龙庙村相连,西和南王庄交界,南依翟庄村,北临石板沟。由毛胡庄、庙后、泥沟河等3个自然村组成。13个居民组,421户,1700余人,总面积3300余亩(耕地约1900余亩,退耕还林约500亩,宅基地约500亩,济(济源)运(山西运城)高速及通道绿化带约400亩)。村中姓氏主要有李、王、卫、原、杜、张、曹、崔、赵、胡、宋、汤、申等13个,均为汉族。
据史书记载,泥沟河(春秋战国时称泥涂河)是古轵国护城河的重要源头。后来,沧桑巨变,水源枯竭,河道干涸,淤泥遍地。人们出门两脚泥,回家泥满身,故而居住百姓称此地为“泥沟河”。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庙后、毛胡庄、泥沟河3个自然村合为一体,组成庙后大队。1992年,轵城撤乡建镇,庙后大队改称泥沟河村,村委驻庙后。
相传,泥沟河泥塑工艺,兴于春秋战国时期。时人因泥生存,制作盆盆罐罐。初自用,后作为商品流通市场,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所生产的毛罐(挑粪便与水)、瓮(盛米面)、盆等广销方圆数十里。其中尤以李立华(1938—2000)最为著名。2002年泥沟河泥塑工艺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永祥、李喜才。
1954年,首座泥沟河水库竣工,翌年,第二座水库枣树岭水库通水。1968年,村内完善了农田灌溉毛渠,产量提高,温饱问题得以解决。1972年,以小队为单位购置手扶拖拉机2台;1977年,各队配置20型拖拉机1台,割晒机7台;1978年,高压电路进村,配置变压器2台;1980年购置“上海50”拖拉机1台;1998年,全村有收割机7台。迄今为止,各种大型农用机械有20台左右。泥沟河村机械化的发展解决了大量的生产劳动力,外出打工300余人。养蛋鸡2户,约2000只左右;养猪10户,年出栏约7000头左右;养牛1户,年出栏50余头;养羊1户,年出栏300余只。
泥沟河人自古以窑洞为栖息之地,20世纪70年代迁出沟下,建房盖屋,逐步住上二层小楼。新农村建设开始后,招商引资建砖厂1个,铺设柏油路1500余米,先后投资45万元,筹建学校教学楼22间,村委办公楼和教师宿舍24间。2008年以后,泥沟河倾力旧宅改造,填沟造地80余亩,新建卫生所、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和舞台;架通有线电视网,建沼气池140余座;打深水井3眼,建提灌站5处,饮水池3处,户户用上自来水。2015年,复修村道路并硬化近1万米,投资30万元完成文化广场硬化和文化大院整修。
泥沟河村附近有济源大明寺、佛山寺大殿、赵衰墓、五龙口、济源黄河三峡等旅游景点,有天坛砚、寺郎腰大葱、济源冬凌草、济源盘砚、济源玉皇李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