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西留养村 | 隶属:轵城镇 |
行政代码:419001102214 | 身份证前6位:419001 |
长途区号:0391 | 邮政编码:454600 |
车牌号码:豫U | 行政级别:村 |
西留养村距轵城镇政府驻地3公里,位处西部半丘岭地带。东临郭木线和东留养村相望,西邻桑榆河与虎岭高新区南杜村相连,南依芝岭,北接南环路。15个居民组,1056户,3776人。村域面积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00余亩。
1978年11月,新乡地区文物普查队在留养村北采集到石斧、石刀、石锥、甑、盆等碎片,鉴定为龙山文化。据此推断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前,人类就已经在此繁衍生息。相传,武王建立周王朝后。为了尽快修复战争创伤,使国家达到长治久安,便广施仁政,在此收养鳏寡孤独者,日久成村,名称留养。经朝历代,人口增多,村庄扩展。有村民于村东又建新村,袭原名。大约明朝初年,因两村相邻,同名不易使用,便按其方位分别叫东、西留养。西留养村有李、任、张、胡等姓氏,清末高姓、石姓、陈姓外迁,上世纪60年代末段姓离村。民国初年,先后有刘姓、王姓、贺姓、周姓、聂姓等入住。近年来,又有崔、吴、付、苗、卢、陈等6个姓氏落户,皆汉族。
相传战国时期,西留养村曾为古轵国辎重给养的仓储重地。史记: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汉将吴汉率军击青犊军于轵西,并大破青犊军,即此地。西留养村古迹众多:龙山文化遗址,1984年12月,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槐树一棵,树龄500余年;古皂荚树2棵,树龄分别为600余年和500余年,2000年均被市林业局挂牌保护。至今存在的是:建筑于宋代的仅存东北角和西北角的东寨墙;建筑于明代上世纪90年代在原址复修大殿、山门的李氏宗祠;建筑年代不详、上世纪90年代补建大殿和山门的小关帝庙;建筑于清代,保留着东厢房、街屋和街门的李红军老宅;建筑于清末,残缺不全的东、西两座土阁门。遗憾的是,建于明代的铁镮门和结义庙,建于明代崇祯年间的任家郡马府,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李方茂老院,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康家望坟楼,建筑年代不详的文昌阁、白衣堂等寺庙居所,尽毁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今天,愧疚于先祖的西留养人,分别在原址上设郡马路、饮马路、方茂路、文昌路、任公路和关帝路,以示纪念。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西留养村废去私塾,在圆明寺兴办高等小学堂,修业年限为五年,学习内容由原来的读经,改为读经与学习近代文化科学知识(文学、算术、历史、地理、自然等)相结合,教育对象扩大到周边村庄。1930年,清末秀才李南方在李家宗祠开设女子学校,并成立办学董事会。1935年,高等小学堂改为济源县第七完全小学。时年,中共济源县委书记张宗禄在校任职,发展学生李绍为共产党员。1937年,共产党员于思礼到校任职,组织学生宣传抗战。1941年,学校停办,济源县国民政府迁至学校。国民政府陆军军官第七分校在此招生,学生李德立等3人被录取。1942年再次招生,学生李德乾等3人被录取。1946年,学校继续兴办。1947年五、六年级合并到南姚完小,一至四年级仍在本村小学,直到五十年代中期。1960年,西留养村建起民办初中,“文革”时期取消。1969年,教师归队,初中下放到村办,完小增设初中班,改名西留养学校。1974年,学校设高中班。1980年,高中班并入济源四中。1995年,东、西留养村合建起初中,小学独立。西留养百余年的教育史书写了辉煌的篇章,造就了无数才人俊杰。
西留养村办企业较早,发展红火。1959年,成立木工厂。1960年,建砖瓦窑。1963年,五个生产队相继建粉房,加工粉条。1970年,建纸浆厂。1971年,建-厂。1972年,磷肥厂建成并投产。1973年,建拖拉机站,服务周边村庄耕地。1976年,建酱作坊,生产醋、酱油和腌制咸菜。1979年,建面粉厂。1980年,建缝纫社和轧面机作坊,并在磷肥厂增设水泥、油毡等生产线。1984年,建化工厂,生产编织袋,1986年改为预制件厂,1987年增加包装项目。1993年,铁厂建成投产。农村土地流转后,西留养村陆续引进了众利节能锅炉改造公司、金源通矿企、亚飞汽车城、公路工程公司、市政公司、众帮和亚东钢构厂、液化气公司等企业。雄厚的经济基础,为西留养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西留养是济源市“明星小康村”,是轵城镇人均收入最高村之一。1998年,西留养村重修革命烈士墓冢42座,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西留养村附近有济源大明寺、佛山寺大殿、赵衰墓、五龙口、济源黄河三峡等旅游景点,有天坛砚、寺郎腰大葱、济源冬凌草、济源盘砚、济源玉皇李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