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文庙

楚雄文庙

楚雄文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楚雄文庙今位于云南省楚雄市中大街鹿城小学内。按史志记载,县文庙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迁建于此;府文庙于嘉靖六年(1527年)迁建于县文庙之右射圃。

县文庙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迁建于此;府文庙于嘉靖六年(1527年)迁建于县文庙之右射圃。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地震倾记,二十二年(1683年)奉旨重建,遂成统一布局。其格局与建筑风格均与全国相统一,分为东、中、西三区,即东厢、西厢,中区有崇圣殿、苍qIn殿、大成殿、大成门、棂星门、三元桥、伴池等。“其地势宏敞,与临安府(今建水)埒,谓之甲于全滇”。

清咸丰十年(1860年),旋遭毁损,同治年间,再次重修。虽然规模远不及前,但“阶级置楚石栏杆,栽松柏,殿宇越觉辉煌’。解放后,文庙因年久失修,部分建筑已经损毁。现仅存苍颉殿、大成殿、大成门、三元桥、伴池等。其中大成殿保存较完好。

楚雄文庙虽始建于元朝,却是在明代迁建。因其特定的祭孔功能,楚雄文庙与当时的各地文庙差异并不大。彼时,楚雄地处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点,建成初期规模宏大,只是在后期渐渐有所缩小。

如今,楚雄文庙的大范围内主要由鹿城小学与楚雄市教师培训中心使用、管理。走过鹿小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尊经阁。尊经阁坐北向南,是整个文庙建筑群最北端的建筑,往南依次是大成殿、大成门;大成殿前是天子台,周围有石栏杆,设有石台阶,台前立有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碑,两侧则是东庑、西庑;而过了大成门,两侧则是名宦祠、乡贤祠,再往南,便是三元桥和泮池,被称为“三山四海”,泮池内荷叶莲莲,五百多年前设计的三座单孔石拱桥如今仍是鹿小师生通向运动场的重要通道,东、中两桥的桥面被学校修葺一新,虽然是水泥铺面,但石块搭建的桥身和未修葺的东桥,一块块古旧的青石板和隐约可见的刻字砖石一览无遗,幽幽地说着古老的故事。文庙内古建筑对称有序,古柏参天,绿树成荫,青石板与荷叶相映成趣。

文庙为封建官署建筑,所用木材考究,得以保存至今。大成殿看似两层檐,实为一层。采用的重檐歇山顶设计也是典型的皇家建筑风格,镂空木雕,彩画均为龙、瑞兽、牡丹等寓意吉祥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大成殿大门为三合六扇门,上层镂空雕刻,中下部分为浮雕。门上雕刻的正是古老的儒家经典《大学》的前半部分的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文庙当中,见得最多的建筑材料便是木材。木材易于镂空、雕刻,已成官署、孔庙的首选。木柱子下的柱础石与起支撑作用的须弥座便是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如今历经沧桑岁月,柱础石与须弥座上雕刻的图案已经部分模糊,有所陈旧。一位对文庙、民居很有研究的业内人士说:“陈旧就对了,崭新的都是后来修的,并非原汁原味”。岁月如刀,石头也经不起岁月的张牙舞爪。

如今,楚雄文庙因多次修缮,保存至今的明代早期建筑并不多,相比而言,大成殿则保存较为完整。此外,泮池体量较大,设计合理,功能实用,形式自成一体,为明代中期建筑。

现今的楚雄文庙归鹿城小学与楚雄市教师培训中心共同使用、管理。事实上,楚雄文庙与学校合二为一,“同体”是有传统的。史载,文庙始建于元,明迁至今址,清多次完善。自民国二十一年后,文庙先后为小学、楚雄县中学、航空站、空军学校使用,解放后仍为小学使用。1932年,创始于1906年的鹿城小学前身楚雄第一高等小学堂,迁入文庙至今。如今,鹿小已是我省一级二等示范学校。1978年,文庙西区也成立了今为楚雄市教师培训中心的前身——楚雄县教师进修学校。自此,文庙东、中、西便形成鹿城小学使用、管理东区、中区,楚雄市教师培训中心使用、管理西区大部分的格局,文庙中唯一可供百姓参观的仅剩尊经阁,却也大门紧锁,门头上也多了块“图书馆”的牌子,尊经阁现在已经成了鹿小的图书馆。

延伸阅读: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邻近的楚雄市旅游景区

你可能对下列文庙会感兴趣:

走遍楚雄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