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峰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龟峰塔位于河源市源城区南堤路,面临东江与新丰江交汇之处,因其建在龟峰山上而得名。
龟峰塔建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明万历三十年维修。塔为六角七级楼阁式砖塔,通高42.6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刹组成。外观七层,塔内分为一明一暗,计十三层。每层辟真门一个,穿门绕平座折上可登临各级。塔身每层外面都砌有仿木构件的柱、额、半拱和假门等。叠涩砖檐、平座,各层平座顶面宽度不一,平座上设有木制勾栏。一层塔檐上边有浮雕花纹,塔身自上而下逐级内收,塔下副阶周匝。龟峰塔纪年明确,为研究岭南宋塔提供可靠的依据。传说神仙因同情终年为水所害的河源人,萌发了恻隐之心,在新丰江与东江汇合的地方放了一只大水龟,让它变成一个山包,然后建一座塔以镇水妖。故此山称为龟峰山,塔名曰龟峰塔。该塔建于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是广东省公历年份可考的南宋早期楼阁式砖塔。 龟峰塔平面为六角形,第一层外边长为四点八米,内边长为一点六米,墙体厚为0-三米,通高四十二点六米。塔正门向东,塔外观为七层,内为十四层,一明一暗,有如竹子,节节上升,层层收分。各层设有杉木楼板加铺方砖,其中暗层有穿墙上下两个门,四个佛龛。明层有一门上通另一层平台和五个门孔通外边平座栏杆,沿阶梯盘旋而上,可达顶层。平塔属青砖结构,平座和出檐均用隔层狗牙砖叠垫出挑,出檐较其它塔宽厚。平座设有木栏杆,每层六角均有角柱,柱间饰横架栏额相连,为典型宋代仿木楼阁式砖塔。每层塔檐现改用灰色琉璃瓦,施瓦当滴水,角梁下悬挂铜钟。龟峰塔经八百五十七年的风雨侵蚀,原塔顶已失,台基被堆积尘土埋没,塔檐与平座崩塌,瓦面无存,塔内各层原有木楼板亦已毁坏殆尽。龟峰塔外观为七层,内为十四层,属砖仿楼阁式塔。塔呈六角型,底边长为5米,内空心,塔底壁厚为3米,有穿壁砖级直上各层楼板,绕塔外平层座逐级可登上顶层。修复前,塔顶已毁,残高为32米。龟峰塔修复前,塔身基本完好,未见有倾斜与裂缝。原塔为黄泥砂浆砌结,砖有青、红两种,尺寸不一,规格有30余种。塔顶台基已被堆积土埋没,东北角有两棵大叶飞榕。从首层塔身梁枋洞孔分析和塔基挖掘考证,原应有副阶存在,即首层六角均有3米左右的木梁斗拱瓦面。塔身每层递减,各层均有菱角牙砖叠涩挑出的檐口与平座。一九八九年河源建市后,在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龟峰塔获立项修复。修复工程严格遵守“修旧复旧”,“不改变文物原貌”的原则。该塔在民间有“河源塔无顶”的传说,但据有关专家考证,龟峰塔原有塔顶,只是因为“咸丰二年壬子,龟峰-第一级”(见《河源县志》)所造成的。县志所记的“崩第一级”即是原来的塔顶。且修复前在塔腔第六层发现的一条大横梁,就是建塔时用来承托塔顶的实物见证。从首层塔身外面的梁枋洞孔分析和塔基周围出土的柱础石可以证实,该塔原有副阶存在,即首层六角伸出四米木梁塔檐,俗称“塔裙”,这次按宋式复原。在维修复原过程中,先后发现几块纪年砖。其中一块上刻“绍兴二年壬子十一月二十九日砖”;另一块上刻“万历三十年修”。这两块铭文砖不但解开了该塔始建实际年代的千古之谜,而且还证实了明代万历年间重修过一次的史实。修复后的龟峰塔更显得庄严雄伟,瑰丽拔秀。登上该塔凭栏四眺,新老市区一览无遗。现已开放为旅游区,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鉴于龟峰塔历史悠久,塔式典型,为东江著名古迹,有较好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重修龟峰塔对保护文物和发挥古塔的旅游参观作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2006年05月25日,龟峰塔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龟峰塔历来被列为“河源八景”之首,又享有“东江第一塔”美誉,为广东省首批公布重点保护文物之一。用时参考1小时景点位置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龟蜂山
上城街道:上城街道办事处于1997年3月撤销源城镇分设街道办事处时成立,地处老城区,东靠东江,南接源南镇,西邻新江街道办事处,北临新丰江,街道办事处位于环城东路74号,是目前源城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3.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9292人,居民户7590户,下辖上城、下城、下角、公园、新兴、南湖6个社区居委会;办事处内设党政办、街政办、经发办、计生办、社会事务办…… 上城街道详细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