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臼

石臼

石臼位于日照市区东部,是日照的海隅要塞。其东南两面濒临黄海,西南面是三峰并立、势如笔架的奎山,北面是以雨后悬流如丝而得名的丝山,两山隔海相望,势如旗鼓之状。

石臼始建,按口碑记传始于北宋之前,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于莒县置日照镇。石臼时隶属日照镇。元佑三年,随日照镇一并划归胶西县(今胶州)辖于密州。南宋时期的金朝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改日照镇为日照县。石臼,又是隶属日照县的三个半镇之一。光绪《日照县志·古迹》记载:“明统志谓日照新辖四镇,有石臼、涛雒、沙沟及梁乡之半。”

考石臼之称,有传是以原来村后大片裸露花岗岩上遍布“碓臼”状穴而得名;也说,宋时李宝破金兵屯兵处,用石臼杵米而得名;又以海岸向东南突出,形成岬角或曰半岛,故又称石臼岛;自明初建置“备御千户所”始称石臼所,故也称石臼所口,简称“所口”,或只称一个字“所”。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为防倭寇建立了安东卫,下设前、后、左、右、中五所,石臼为后所,是安东卫北部一个重要屯兵分汛之地。曾设千户、副千户、百户等若干军职-,拥有马、步兵千余人,并设有石城。光绪《日照县志·营建》记载:“石臼所城,周三里有奇,高丈四尺,南北西三门......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避寇复修。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修。”城外南北沿海岸边,设有十五个了望、报警的墩台,各有马步兵驻守。据地名普查时考证,石臼所城实为四门,并各有匾额:北曰“奠盘”,南曰“安澜”,东曰“望瀛”,西曰“瞻奎”。

石臼,自古就是军事重地。南宋高宗赵构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冬十月,金人围海州。浙西总管李宝率舟师由海道进军,泊船屯兵石臼。金兵泊船屯兵陈家岛,两军相距仅隔一山(今我市丝山),当时北风狂卷,对宋军作战不利。李宝向石臼“龙神庙”祈祷,龙神显灵,风向顿转,虽得以率军猛攻,火烧金船数百艘,俘虏、击毙金骑兵上将益都府总管完颜正嘉弩等五个高级将领,使金人建立的唯一水军全军覆没。南宋朝廷闻捷,诏李宝进朝,奖谕“忠勇李宝”四字旗一面,加封为靖海军节度使,沿海制置使。

因李宝祈祷时“龙王神灵应”,朝廷封石臼龙王神为“佑顺侯”,并赐匾额“威济庙”。龙神庙殿内二龙绕梁,神气逼真,院内刻有耐人寻味的“长、朝”二字联。“长长长长长长长”,“朝朝朝朝朝朝朝”。“龙神”面对大海日久天长。石臼,不仅是古今军事要冲,也是名胜古迹较多的地方。其西南隅海岸边,是世传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等八位仙人过海的地方,海岸岩石上留有先人坐卧的痕迹,因名“八仙石”。东南岬角处,有盛名远播的巨大天然“自动石”,当地群众叫“鬼动石”。该石随潮自动,二石不停撞击,以小石投入两石之间,顷刻击碎。清光绪八年(1882年),湖北督粮道兼按察使日照涛雒人丁守存题书“天机鼓荡”四个大字,敕石以志;又龙神庙前,“石壁千寻,陡入海下,传为龙窟,澜翻渊葶,殊骇人目”。龙神庙东南15米处,有明朝真定府同知、日照人申安书写的“海上碑”两幢:一曰“天风海涛”,一曰“万派潮宗”。在石臼西南4公里处的东海峪,有被考古界确认是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早期典型遗址。这里出土的高柄镂孔蛋壳杯为举世瞩目的珍宝,这里挖掘出的墓葬和文化堆积层是互相衔接的三期,是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晚期发展情况不可多得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石臼北不远处是多种史书记载的周代齐国始祖姜太公(姜尚)避纣隐居的“东吕乡”地。在万平口处有其地钓鱼的遗址,名曰“棘津”(水名)。石臼北约3.5公里处的明望台,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缗王台”遗址。缗王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之主,故称齐缗王。

现在,石臼已建成全国一流的煤炭码头、木片码头和杂货码头,新兖石铁路以及直通码头的高速公路。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邻近的东港区旅游景区

你可能对下列石会感兴趣:

走遍东港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