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字子美,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2年)。祖籍湖北襄阳。祖上迁居河南巩县南瑶湾村。他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也受佛、道思想的影响,早年他南游吴、越,北游齐、鲁,过着“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年)西入长安,求官不遂。困居十年,四十四岁时,才勉强得到一个看管兵甲器仗的小官。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杜甫携妻带女避难到鄜州羌村(今富县岔口乡大申号村)。这个“涧水空山道,柴门老树村”的偏僻小山村成为诗人及全家寓居之地。同年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为肃宗。杜甫在羌村听到此消息,决定北赴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获,押送长安。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肃宗移驾凤翔。郭子仪率兵进至长安附近,这时杜甫才摆脱叛军的监视,潜出长安投奔肃宗。这位备尝人间辛苦的大诗人,并没有得到肃宗的重视,仅仅授给他一个八品小官--左拾遗。同年八月,杜甫因上疏谏劝肃宗罢免宰相房琯一事,触怒肃宗。被肃宗诏三司推问,幸得宰相张镐力救,方获免,放还鄜州羌村省亲。他回到家中后,悲喜交集,写下了广为流传的《羌村三首》。十月唐军收复长安,十一月杜甫携家人离开羌村迁往长安,开始了相对平稳的生活。
杜甫羌村旧居据《鄜州志》记载为杜公窑。距羌村四里处有一块巨石,刻有“少陵旧游”四个大字。为明御史中丞王邦俊所题。清道光《鄜州志》录存任于宁一首题为《羌村》五言律诗:“寂寞羌村路,少陵不复游。客来山欲暮,人去水休流。遗咏残碑在,录幽太洞留。悠悠无限意,俯仰已千秋。”一九四一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视查富县时,写下《杜工部遗居羌村》诗一首:“沧落洛水毁鄜城,沟通于今尚纵横。落上诗魂千古在,我来何处访羌村?”对杜甫表示了深切的怀念。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别名杜少陵、杜工部等,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自号少陵野老,有“诗圣”之称。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杜工部集》、《三吏》、《三别》等。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对后世影响甚大。杜甫的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 杜甫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