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安门

仁安门

仁安门位于配天门之后,是主体建筑天贶殿之前的最后一道门。配天门与仁安门间有甬道相连。仁安门面阔5间2440厘米,进深2间1026厘米,明间为510厘米,次间为476厘米,稍间为482厘米,九脊歇山顶。屋面较为陡直,举折为1:2.5,上覆黄色琉璃瓦。台明东西长2863厘米,南北宽1373厘米。

仁安门

明代《岱史》记载:“由岱庙门而上,重门为配天,次为仁安”,其后一直沿用此名。据《东岳别殿重修堂庑碑》及相关资料分析,仁安门创建于元至元年间,内曾设天聋、地哑之神,后多有重修。从有关文字记述看,由于火灾与地震,仁安门有过两次大规模重修,一次在明代的嘉靖年间,一次在清代的康熙年间,均源于火灾与震灾。

据《岱史》卷九所载《李钦东岳庙记略》云:“嘉靖丁未冬,岳庙灾,殿宇、廊庑以及宾馆、斋居、门闼、楼观,荡然一空,其仅存者,后寝三殿与炳灵、延禧二宫而已。”此次重修“经始于壬戌春,迄癸亥夏庙工告成。自殿堂而下,毁者以举,倾者以易,者以完”,历时近两年。(1562—1563)。

康熙七年(1668)发生大地震,“彼时,周围城墙俱已坍塌,惟前面城上仅存五凤楼三座。后载门一座,只存梁柱。东华门、西华门并城上门楼、四角楼仅存基址。”而仁安门等建筑损毁更加惨重“后寝宫三座、钟鼓楼、御碑楼、仁安门、配天门、三灵侯殿、太尉殿十一处,瓦片、墙垣俱已坍塌,椽板俱已残毁,其梁柱檩枋堪用者十分之三。”上述建筑维修时“俱将瓦片、木料并墙拆卸到地,俱换新者。”整个大修工程始于康熙八年(1669年)春二月,竣工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五月,历时9年,以后也经历过多次的维修。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邻近的泰山区旅游景区

走遍泰山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