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沅水国家湿地公园

桃源沅水国家湿地公园

桃源沅水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湖南桃源沅水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湖南省桃源县城东南方向,距离县城约15公里,地理坐标:111°25'19"E—111°28'51"E,28°47'35"N—28°51'24"N,面积751.79公顷,属沅江的一段,以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为前提和基础,以开展生态旅游为导向,充分利用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布局适度开发建设,为人们提供旅游度假、科普宣教和文化娱乐,充分发挥其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最终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个集湿地保护与修复、文化展示、科普宣教、科研监测、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湿地公园。

物资源

生物多样性明显。记录到的维管植物有63科130属154种。其中,蕨类植物11种,分属于9属7科;裸子植物3种,分属于3属2科;被子植物140种,分属于118属54科。按植物性状区分,乔木树种28种,灌木树种21种,草本植物105种,其中藤本植物10种。主要乔木有枫杨、樟树、紫弹树、簇序润楠、响叶杨、山枫香、构树、水杉和八角枫等。记录到的动物有:软体动物6科30种;鱼类9目15科99种;鸟类11目29科54种。重点保护动植物有:国家II级重点保护植物1种,樟树。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且列入IUCN名录中EN(濒危)1种,中华秋沙鸭;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分别为鸳鸯、黑耳鸢、雀鹰、普通鵟斑和斑头鸺鹠;IUCN名录NT(近危)1种,白颈鸦。

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优良的水质、充沛的水量和开阔的水域空间,与两岸绮丽的风光,周边层峦叠嶂的山体、古老怀旧的村屋组成良好的山水风景。其自身景观资源独特,历史文化悠久,又与桃花源风景区、武陵渔村、双洲公园等多处景点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一个以湿地公园为核心,向沅江上下游辐射的沅江风光带,为湿地公园建设的科普宣传和生态旅游提供良好基础。相传中原隐士善卷归隐德山,数次沿沅江而上,教化万民;两千多年前,爱国诗人屈原曾溯沅江南下,写下不朽诗篇《涉江》。历代文人墨客郦道元、李白、刘禹锡、陆游、黄庭坚、朱熹、王阳明、袁宏道,无不流连其中,畅抒胸臆。而今,访古探幽,问津赏景,亦然快哉。沅水一带,有桃源八景“桃川仙隐、潼舫古渡、漳江夜月、梅溪烟雨、楚山春晓、绿萝晴画、浔阳古寺、白马雪涛”;更有潇湘八景之一“渔村夕照”,还有三塔三阁“白佛阁,漳江阁,文昌阁;楚望塔,文星塔,回风塔”。一条夷望溪,如青罗带串连了水心寨、钟鼓山、月亮岩、象山和十万亩竹海,可感“清溪涤尘,幽篁长啸”。一处桃花源,历经千年,沉淀了德文化、陶文化、傩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与隐逸文化,尽显“桃花流水、福地洞天”。每年3月28日桃花节,如织游人,往来不绝。武陵渔村、桃源人家屋舍俨然,良田美地,桑梓竹林,回归田园、体验农趣;“三棒鼓”、“九子鞭”、“草把龙”等民间艺术,在此传承并发扬光大。擂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成为浓郁的农家人的饮食文化。台湾诗人余光中品过擂茶,留下“识得擂茶味,更羡武陵人”的咏叹。

桃源沅水湿地公园分为四大功能区:湿地保育区,是湿地公园的主体和生态基质,也是湿地公园的景观载体,主要为范围内沅江水域,面积为530.62公顷,占总面积的70.58%。恢复重建区,是湿地公园恢复和重建湿地系统的典型示范区,主要包括沙洲、吴家洲北部和沅江西岸张家堰护堤滩林带。该区总面积为131.39公顷,占总面积的17.48%。管理宣教区,主要包括湿地公园的管理服务机构设施和科普宣教馆。面积14.8公顷,占总面积的1.97%。生态旅游区,是湿地公园开展湿地休闲和游憩体验的场所,主要包括洞洲和吴家洲南部,面积为74.98公顷,占总面积的9.97%。

其结构布局为“一核、两轴、四片区”。“一核”:是指以洞洲和吴家洲南部湿地生态系统良好、湿地景观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作为核心依托,在陆地上联系外部城市,也是公园内部各个功能片区的连接纽带和辐射平台。“两轴”:主轴和辅轴,主轴:以“一核”为轴心,在主河道向南北方向延伸,串联起公园各区域,是公园进行日常管理巡护的主要轴线。辅轴:该轴也是以“一核”为辐射平台,在辅河道向北延伸,是公园内部开展生态旅游和科普宣传的连接纽带。“四片区”:分别为水域区、洲滩区、林地区和河堤区。水域区在湿地公园内分布最广,是整个湿地公园的主体和载体;洲滩区植被茂盛,生物多样性高,是公园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供体”;林地区是湿地公园陆路上与外界连通的区域,该区域地势较高,视野开阔,湿地景观丰富,是公园的管理核心区域;河堤区保护边缘山体和人工护堤,是湿地公园的“保护伞”。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邻近的桃源县旅游景区

你可能对下列湿地公园会感兴趣:

走遍桃源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