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庆石城墙(宝庆府古城墙)

宝庆石城墙(宝庆府古城墙)

宝庆石城墙(宝庆府古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庆府古城墙位于邵阳市大祥区资江南路,系宝城古城的北城墙,它巍峨矗立在资水之湄,成为资江文化休闲街上一道最为醒目的景观。滔滔不尽的资江水和邵水,紧倚城墙而走。荡水而立的古城墙,盘旋灵动,古韵犹在,并无寂寞之感。古城墙外侧由青砖或红砂石包砌,墙体古朴,墙砖斑驳陆离,尽显两千多年的沧桑变化。

一、宝庆府古城墙承传着邵阳2000多年的历史信息

(一)、邵阳2000多年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宝庆府古城,即汉初(公元前206年起)昭陵县古城,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所置昭陵郡亦治此。晋邵陵县、邵陵郡治,隋末到唐初的建州、南梁州,唐至北宋时期邵州皆治此,南宋至清朝末年的宝庆府(其中元代称为宝庆路总管府)均治此。民国时期的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公署(又称邵阳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邵阳地区专员公署、邵阳市亦治此。因此,自建城以来,这里一直是湘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的中心。

(二)、宝庆府古城的历史变迁

宝庆府古城经历了一个由县城而郡城、州城,由州城而府城的逐步升级、拓展的历史变迁过程。

汉昭陵城。据《前汉书·地理志》载:长沙国属地有“昭陵”。《大清一统志》云:“昭陵故城,即今府治,汉置县。隋改曰邵阳,唐为邵州治,宋以后为宝庆府治。”《宝庆府志·工书一》:“宝庆府城,东临邵水,北带资江,南倚天池,西濬城隍。汉之昭陵,唐之邵州,咸治于斯,宋代仍旧。”其规模大至与位于今邵阳市邵东县境内的汉“昭阳侯城址”相仿,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150米,面积约3.5万平方米。

唐至北宋邵州城。唐代以隋邵阳县置邵州(邵阳郡),辖邵阳、武冈二县,邵州与邵阳县同城而治,邵阳城升为州郡级城镇,城市建设也随之扩大。经实地调查与考证,邵州城南面已扩展到今宝庆路以北的山头一线,并以这一带山岭为南城之屏障;西面则扩展到今遥临巷一带,其面积比汉昭陵城扩大了一倍以上。

南宋至清代的宝庆府城。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升邵州为宝庆府,府城向西面扩展,城址规模基本上定型,其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400米,南北宽约800米,城周长约4370余米,墙高约8.3米,宽约5米。设城门五道:东曰朝天门、西曰定远门、南曰大安门、北曰丰庆门、西北曰临津门;西、南二门各筑瓮城,广80余米,瓮城内驻兵守御。明洪武六年(1373年),对宝庆府城墙进行了全面维修,形成五门、六马面、七楼、十二炮台的格局。清代至民国初年,基本上保留了明代的格局。

辛亥革命(1911年)之后,废除了封建制度,封闭自守的城堡制亦被废弃。1939年,为便于抗日时期城内居民疏散,将古城的东、南、西三面城墙拆除,仅保留了北面临江一线与西北隅少部分城墙及庆丰、临津两道城门,全长约1300米,另存部分城墙基址,总长1000余米。湖南省人民政府于2002年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宝庆府古城的街巷布局及演变

宝庆府城街巷呈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交错布局,形似棋盘。其中东西走向的主街有府街、县街、背街、狮子街;南北走向的短街有南门街、临津门街、北门街、府前街、二府街、打信街、杓把衔。府街,今名红旗路,东起青龙桥,西迄南正街,全长1280米。县街,今名城北路,全长约1100米。背街,即今红旗路之南约100米与红旗路平行的乾元巷、青云街、太平一巷,全长约900米。狮子街,在县街北,与县街平行,全长约500米。其它南北走向小街,长50至200余米不等。城内的小巷共二十条,呈南北走向,分布于府街和县街的两侧,这些小巷的名称大部分沿用至今。

(四)、一城三府的盛况

宝庆府古城,既是府城,又是邵阳县,明代还是江川王城。宝庆府署,在府街东端,即今红旗路府门口邵阳市第四中学所在地。自宋代起,一直延续至清朝末年,宝庆府衙驻此。邵阳县署,在县街东端,今城北路之白公城宾馆所在地,汉代的昭陵县衙、晋南北朝的邵陵县衙、隋以后的邵阳县衙皆设此,至1952年邵阳县治迁塘渡口。江川王府,在今邵阳市第五中学所在地,据《明史·诸王世表》及《宝庆府志·藩封表》载:明宣宗宣德四年(1429年),岷藩王朱楩第四子朱徽煝受封为江川王,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徽煝长子音垫嗣王,并于弘治元年(1488年)移府(王府)宝庆府城。至明末一百余年,王府皆设于此。

(五)、宝庆府是近千年来该地经济文化的品牌

“宝庆府”作为一个地名,自南宋至民国初年,沿用了近800年,人们已习惯了宝庆这一称谓,在习惯上,人们喜欢将邵阳叫做“宝庆”。尤其是明清时代宝庆商贾云集,许多商品都打上了“宝庆”的商标,因此,至今还有一些外商,只知道宝庆,而不知道邵阳,他们对宝庆的某些土特产很感兴趣,而对邵阳却知之甚少。因此,他们看到包装上印着邵阳市某某厂生产的产品,摇头兴叹,甚至有要求退货者。为此,中共邵阳市委、市政府还曾向国务请求将邵阳市更名为“宝庆市”,以利于对外开放。可见,“宝庆府”这个地名在官方的文牍中虽已久违了,但它在民间,却仍然是经济文化的品牌。

(六)、宝庆府古城内外文化史迹极为丰富

历史遗迹有纪念西周初年召伯南巡开发邵阳的召伯祠,有秦汉开始的昭(邵)阳县衙署及县城故址,有三国时期的古卸甲坊、祭旗坡、鼓楼亭,两晋南北朝至唐、宋、元、明、清时代的郡、州、府衙署,明代的江川王府等。文化教育遗迹有建自宋代的濂溪祠、濂溪书院、爱莲书院、爱莲女校、宝庆府学与邵阳县学学宫及府学文庙、县学文庙、考棚街。文化艺术有明清时代的宝庆雕版印刷、宝庆书局、宝庆竹刻、湖南祁剧、邵阳花鼓戏等。宗教寺观有康济庙(又名关圣殿)、关武庙、水府庙、火神庙、白鹤观、太平寺、准提庵、吸泉庵、点石庵、五台庵、东山寺,古塔有北塔、东塔、猴子塔、鲁班塔等。风景名胜有宝庆十二景之六岭0、莲池古香(含爱莲池、君子亭)、龙桥铁犀、双清秋月、洛阳仙洞、山寺钟晓、佘湖雪霁、桃洞流香、神滩晚渡等。城内及西郊有四大名井——曹婆井、龙口井、仙鹤泉、仙人井。私家园林有明代江川王东湖池、西湖池,清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刘坤一刘家花园,八省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魏光焘亦吾庐花园、湖山别墅等。近现代文物史迹有蔡锷故居、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革命烈士公墓等。这些名胜古迹已分别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北塔、蔡锷故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宝庆府古城墙、水府庙,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双清古建筑群、东塔、古卸甲坊、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烈士公墓、岳飞纪念堂等。

二、宝庆府古城墙防御体系完整坚固

(一)、独特的地理位置

宝庆府古城位于湖南四大水系之一的资江河旁,城东有发源于新邵县龙山的邵水与资水汇流,城南小山连绵,具有两面临江,一面倚山的地理优势。该城水路上通广西,下通长江,再上溯可达武汉、四川等地,下行通往江西、杭州、南京、上海等地;陆路东接衡阳、湘潭、长沙,西连贵州、云南等地,是湘黔古道的要冲,其地理优势独特。

(二)、独具匠心的设计和营建方式

宝庆府古城墙经历了汉、宋、明、清历朝营建,其设计理念一致,突出基础(基础宽度达12米宽),放坡均匀,排水有序,城墙砌体表面放坡系数均为1:0.15,内外设有排水沟及下水道,保证排水流畅。城墙采用内部夯填沙石,外用巨石码砌,严丝合缝,结构严谨,至今坚固异常。城墙砌体采用桐油、糯米汁混合砂浆勾缝,配比恰当,比现在M10水泥砂浆强度更坚硬,虽经几百年风雨洗刷,红砂石砌体已被冲洗掏空,而勾缝油灰凸显。这种设计理念和油灰配比值得当今营建工程借鉴。

(三)、独特的防御体系

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该城的营建,汉代土筑城垣,宋代以后改为砖石筑墙,全长4370米,高8.3米,宽约5米,东、西、南、北及西北分别设有朝天、定远、大安、庆丰、临津五道城门,西、南二门各筑瓮城,驻兵把守;城墙上设城楼7座、炮台12座,以御外患;城门内侧有通往城外的地下暗道,以利紧急时刻对外通讯;城墙的东、南、西、北险要部位,共筑城墙马面六处,以利巡守防御。城址东濒邵水,北临资江,西、南凿池,固若金汤。其防御体系十分完善,堪称古代城建防御体系的典范,俗有“铁打的宝庆”之誉。

(四)、独特的军事功能

宝庆府古城因地当湘黔古道要冲,水陆交通方便,因此,历为湖南军事重镇,具有“上控云贵,下制长衡”之功,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故有“宝庆安而全省定”之说。自西汉以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战事,无不与宝庆相关。时至今日,邵阳市所辖范围,仍然为国家军事布防重地。

三、宝庆府古城墙是太平天国重要的战争遗址

(一)、太平天国军攻打宝庆城

清咸丰六年(1856年)9月太平天国发生天京(南京)杨、韦事变后,翼王石达开受到天王洪秀全的猜忌,被迫于1857年6月率领20万大军出走,转战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于咸丰九年正月三十日(1859年3月4日)进入湖南境内,四月八日,3万太平军前锋抵达宝庆城南,安营扎寨,准备攻城,二十二日,石达开所率主力部队由祁阳进入宝庆之谷洲、杨伯山、檀江桥一带,大本营驻东乡泥湾朱家大屋后山,分屯歇场岭、七星岩、燕子岩、渡头桥等地,“遍扎营垒,连营数十里,皆掘壕深丈余,宽2丈,中插竹签,外铺巨木,发巨炮击城,子落瓦屋,轰然有声”,对宝庆府城形成围困之势。

(二)、清军的防御与-

在太平军攻打宝庆城的同时,清军也采取了一系列防御与-措施:宝庆知府邵绶名委派在乡举人王承泽统领乡兵、团练守城,总兵田兴恕率官军驻城南,总兵周世宽、候选道赵焕联屯军于城东鼓楼亭、东塔岭一带,副将何绍彩、游击黄三清守城东十里之洪桥,候选道刘岳昭、副将余星源等领军守城东北之柳家桥、半边街。新化县府亦募乡勇3000余人,分守牛山铺、鸦雀坳、铜柱滩、分水坳等路卡要道。清廷急命布政使刘长佑、湖北巡抚胡林翼驰援。与太平军相持达三个月之久。

(三)、宝庆之战对太平军的影响

石达开率领20万大军,自南京出发,辗转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再从湖南郴州、衡阳等地进入宝庆,准备在此建立大本营,以图发展壮大。不料在此遭到宝庆守军的顽强抵抗,两军对垒竟达三个多月,从而为清廷调遣援兵提供了时机。最后,被清军内外挟击,损失惨重,被迫突围,分兵两路经东安向广西撤退。该役之后,石达开所部元气大伤,为后来在大渡河的全军覆灭埋下了隐祸。

四、宝庆古城是宋明理学与湖湘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宋明理学与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华中的瑰宝,而宝庆府古城则是宋明理学与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一)、周敦颐等湖湘学者云集邵阳

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所居曰“濂溪”,世称“濂溪先生”。治平四年(1067年),以永州通判权知邵州。他“迁建州学,昌明教法”,“诲诸生如亲子弟”,使邵阳的教育事业逐步发展壮大。其在邵州任上所做《爱莲说》一文,赞美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崇高品质,成为中华美德标准之一。其后张九成(字无垢)、朱熹(字晦庵)、陆子寿、魏了翁等著名学者,慕其高风,前来邵阳讲学或任职,使宝庆成为宋明理学与湖湘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

(二)、明清时期宝庆名士一枝独秀

明清时期的宝庆名士,堪称一枝独秀。有以武功著称的明初名将沐英、蓝玉,分别官封黔宁王、凉国公;城步杨洪、杨能、杨信叔侄,于明正统至景泰年间(1436—1464年)官拜侯伯,《明史》称:“洪父子兄弟皆佩将军印,一门三侯伯,其时称名将者推杨氏。”以政绩著称者有明初新宁人李敏,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中进士,官拜两江总督等职;武冈曹一夔,明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官拜监察御史、都察院副御史等职;邵阳人刘应龙,官拜南京礼部郎中、监察御史,任职期间颇有政声。有以文学著称的邵阳车氏一家,自车大任、车大敬以下七代,人才鼎盛,以文字成家者35人,著作不下千余卷,成为明末清初湖湘文化的主力军。有以舆地学著称的隆回罗洪邹氏一家,邹文苏、邹汉勋父子七人被称为邹氏七子,开舆地学新风,其后七代相传,为中外舆地新学奠定了坚实基础。有以湘军名将著称的江忠源、刘长佑、刘坤一、魏光焘等,先后官拜湖广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南洋通商大臣等职,成为权倾一时的风云人物。

(三)、近现代宝庆风云人物辈出

近代史开端时期有著名爱国主义思想家魏源,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发展的动力;戊戌变法时期有著名的激进人物樊锥,其后有反洋教爱国起义领袖贺金声;辛亥革命元勋谭人凤,护国讨袁再造共和的功臣蔡锷;五四运动时期有“火烧赵家楼”的勇将兼教育改革家匡互生;抗日战争时期有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著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史学家吕振羽,人民间乐家贺绿汀等。

上述宝庆健儿,都是在宝庆这块土地成长发育,是宝庆这块土壤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湖湘文化增添了异彩,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宝庆府古城是封建皇权的象征

(一)、宋理宗潜藩邵州

据《宋史本纪·理宗一》、《宝庆府志·大政纪》记载,南宋理宗皇帝赵昀(公元1225—1264年在位)登基之前,曾受封为邵州防御使,并在邵州城内南面六座山岭分别建亭,飞阁连桥,往来相望,一城烟水,尽收眼底,至今仍为美谈。

(二)、邵州升为宝庆府

宋理宗登皇帝宝座之后,改年号为“宝庆”(1225—1227年),他曾潜藩的邵州则升为“宝庆府”,并对府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城墙亦由原来的土城改建为石城。邵州因宋理宗由此发迹而升为宝庆府,府城也因此得到扩建加固,因此,宝庆府城是封建皇权的象征。

(三)、宋理宗在宝庆的历史遗迹

宋理宗离开邵州之后,府城东门外的东关桥(今名东风桥),因宋理宗由此登基跃上皇帝宝座而更名“跃龙桥”;宝庆府南城的六岭飞亭,被称为“六岭0”,至今尚存六岭之一的鹿头岭,新邵的岱水桥,因宋理宗从那儿经过留下了许多神奇的故事。因此,宝庆府古城是南宋理宗皇帝曾潜藩邵阳的重要物证。

六、宝庆府古城墙具有较高保护开发利用价值

宝庆府古城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虽因抗日战争的需要和近数十年来城市建设的损毁,保存下来的仅是古城墙的一小部分,仍然具有较高的保护开发利用价值,是向人们开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重要的实物史料。

(一)、地理与区位优势明显

由于宝庆古城所地邵阳市已逐步成为湘中与湘西南交通枢纽。湘黔铁路、洛湛铁路及即将兴建的怀(化)邵(阳)衡(阳)铁路,已建成的沪(上海)昆(明)高速公路、邵(阳)永(州)高速公路等,以宝庆府古城为中心,呈网状分布,幅射到周边各市和各省。使宝庆古城成为湘中及湘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及旅游的中心,为宝庆府古城墙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综合利用率高

现存的宝庆府古城墙东起资、邵二水汇合处的邵阳市人民政府大院东大门,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邵阳北塔”及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水府庙隔水相望,西迄城北路西门外,全长约1300余米,其中临津、丰庆二城门保存完好,是湖南省保存最长最好的古城墙。也是邵阳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标志与特色所在。城墙北临资水,视野开阔,景物繁多,是人们赏景、休息、游览的好地方。古城墙与市区内的文物古迹北塔、双清古建筑群、水府庙、贞孝节烈总坊、仙人井等,都分布在资水河畔,连成一线,是理想的游览区。该城墙又与广西桂林、湘西张家界、新宁崀山、韶山毛泽东故居、花明楼刘少奇故居、双峰曾国藩故居、邵阳市郊蔡锷故居、隆回魏源故居、邵阳县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等全国闻名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风景旅游区在一条游览线上,因此,其综合利用率极高。

用时参考

2-3小时

交通

途径公交:1、10、15、36、38、101路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全天

景点位置

中国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资江南路

延伸阅读: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邻近的大祥区旅游景区

你可能对下列古城墙会感兴趣:

走遍大祥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