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潘沟遗址位于孟津县会盟镇小潘沟自然村西南,黄河南岸丘陵台地上。遗址南面临沟,北临黄河故道,西部紧邻济洛高速公路,土质疏松,土色褐黄。1983年10月16日,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小潘沟遗址南北宽270米,东西长200米,面积42307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在遗址的地表和断崖上可采集到丰富的龙山文化遗物。遗址内发现的遗迹主要是龙山晚期房基、灰坑和墓葬以及不少半地穴式建筑遗存。房基有长方形和圆形两种,均为半地穴式建筑;灰坑有不规则形和袋形两种;墓葬都有不规则墓坑,但无随葬品。遗址内发现的遗物主要为陶器、石器、骨器以及少量的玉器、蚌器和卜骨。陶器以轮制为主,主要为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并有少量的磨光灰陶和黑陶,纹饰除素面外,多为篮纹、斜方格纹,另有弦纹、绳纹、附加堆纹等;陶器火候较高,制作精美,全为小平底和多带柄器物。器形主要有鼎,鬲、罐、杯、盘、澄滤器、纺轮等。石器主要有斧、铲、刀、镰、犁、凿、矛鏃、弹丸、石环等,一般制作精致有孔者,皆为单面起钻。骨器主要有鏃、锥、鱼钩和骨饰等,并发现一件完整卜骨。玉器主要有玉玦,玉璜、玉饰和玉铲等。蚌器主要有刀和鏃等。
小潘沟遗址文化面貌比较单一,主要为龙山晚期和二里头早期遗物。从发掘和采集遗物看,众多酒器的出土说明该遗址农业比较发达,粮食出现剩余;陶器、石器、骨器、玉器制作精美,工艺先进,钻孔单面起钻,反映当时先进的钻孔工艺技术的提高;石犁的出现,反映出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当地不产玉,玉器的发现,反映出当地与其它较远部落的物质交换;采集到的夹砂厚胎器,说明当地出现冶铸工具;特别是卜骨的发现,反映了人们的精神意识,透漏出人类文明的先声,说明当时的人们已接近阶级社会的门坎。因此,小潘沟遗址是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存,它对探索文明起源,阶级社会形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会盟镇:会盟镇位于孟津县东北部,东接巩义、偃师、西连小浪底旅游风景区,北与洛阳吉利石化工业基地隔河相望,南距洛阳市10余公里。全镇总面积128.8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总人口5.6万,是孟津县的工业重镇、农业大镇、文化名镇,是河南省命名的“中州名镇”、“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小城镇经营先进单位”、“文化先进乡镇…… 会盟镇详细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