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津湖

上津湖

吕永昌

上津湖又名津湖,地处石首市南部边境,南岸与湖南华容县仅一路之隔。相传古时此湖上首有一津口(渡口),历来为民间南来北往必经之地,故名上津湖。又据同治丙寅《石首县志》记载:“(此湖)内周四十余里,迥溪曲漳甚多,以上有津湖(湖汊),故名。”

上津湖是石首境内最大的湖泊,原有水面37.30平方公里,后由于多年围湖垦殖,现存16平方公里。全湖现有集雨面积94平方公里,蓄水量3380万立方米,平均水深3.9米,最深处11米。从形成原因看,上津湖属典型的河间洼地湖。它的北面是长江,东面有调弦河,西面为藕池河,呈东西向线状延伸,两侧湖汊形若树枝。全湖是由长条状河间洼地中相对较低处积水而成,历史上曾与湖南洞庭湖相连。由于地形复杂,该湖湖港汊湾众多,当地民间流传着“(上津湖)九十九道湾,九十九个汊”之说。

关于上津湖的形成和得名的由来,湘鄂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一带居住着许多勤劳善良的人们,其中有个勇敢的年轻人叫尚津。然而有一天,村里一向平静自在的生活被打破了。这里突然间刮起了一阵大风,只见房屋成片倒塌,到处鸡飞狗叫,妇女孩子哀声不绝,人们不知发生了什么祸祟。

经打听,原来不知从什么地方跑来了一个魔王。它会法术,还有一个宝葫芦,它看到这里山青水秀,人们生活富足,不由心生妒忌,就想要在此制造一场灾祸。随即它用宝葫芦吸干了河里的水,然后化作一阵恶风,直朝村里使劲发泄。于是,这阵恶风不论吹到哪里,哪里便荡涤得象水洗了一般。村子里又是风又是雨,老百姓痛苦不堪,十分凄惨。

年轻人尚津目睹了魔王的累累罪行,不由得升起了一股怒火,他发誓要除掉这个可恶的魔王。有一天,他来到一座神庙,向菩萨祷告,要求众神帮助他为民除害。尚津的诚意果然打动了众神的心。不一会儿,庙里的一块大石头忽然炸开,“哐啷”一声,一把宝剑掉了下来。尚津惊喜万分,拾起剑,只见此剑亮光闪闪,能削金剁铁,上面还镌刻着8个大字:“降龙伏虎,斩妖除魔。”

于是尚津携带宝剑上门找魔王算帐。他一来到魔王洞府,就一剑劈开了石门。魔王闻声前来迎战,一交手,便杀了个天昏地暗。只见尚津由于神力相助,愈战愈勇。就这样与魔王打了几百个回合,魔王渐渐体力不支。趁尚津一不留神的功夫,魔王逃出了洞口。尚津迅即又追上魔王在空中大战,直打了三天三夜,双方才感到精疲力竭。魔王见打不过尚津,便使出了最恶毒的一招:拿出宝葫芦欲将尚津吸进去淹死。尚津一看形势危急,赶紧手持宝剑拼命向魔王眼睛刺去。宝剑终于刺中了魔王,但尚津也被宝葫芦吸进去了大半个身子。魔王与尚津同时从天上下落,重重地跌落到了地上,以致在地上砸出了一个很大的窟窿。——尚津就在大窟窿中与魔王同归于尽了。接着,大水从那宝葫芦里流出来,形成了一个大湖泊。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那位除魔英雄,便将此湖称为尚津湖。由于长年日久口口相传,人们把此湖又渐渐写成了“上津湖”。

为了开发上津湖宝贵的自然资源,石首县人民政府于1971年2月在此创建了上津湖渔场。1973年,上津湖渔场生产鱼苗500万尾,鱼种590万尾,成鱼12.8万公斤,上交国家鲜鱼10万公斤,获得了第一个丰收年。1975年,该渔场繁殖青鱼首次获得成功,生产鱼苗约10万尾。1979年,湖北省水产局在此投入35万元兴建精养鱼池基地,改变了该渔场成鱼生产单靠湖泊的状况。1981年冬,上津湖渔场工人在长岭咀(黄土港——大湾交界水域)架起一张大渔网,创造了一网捕获成鱼6.45万公斤的记录,这一喜讯惊动了湘鄂边界。1984年该渔场实施责任承包制,鱼池、陆地承包到人,湖泊承包到组,当年全场承包提留收入18万元,经济效益超历史。1993年,上津湖渔场开始养殖河蟹。由于上津湖自然条件优越,所养殖的河蟹质量高,市场供不应求。这里所产的河蟹一般每只4两,最大个达0.95斤,是名副其实的“蟹王”。民间有“一只河蟹一担谷”之说。2002年,经过招商引资,浙江诸暨三水珍珠有限公司投资300多万元在上津湖八尺坪水域养殖珍珠,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迄今,经过多年建设,上津湖渔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石首水产企业魁首。

“津湖黑鱼”是上津湖著名的特产。津湖黑鱼主要有两个品种:一种是斑鳢,一种是乌鳢。斑鳢的头部近似“一八八”三个字的斑纹。乌鳢有七星状斑块,头比较尖长,宛若蛇头。在国际市场上,斑鳢和乌鳢有严格区别。前者被视为滋补品,后者只作食用鱼。津湖黑鱼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淡水鱼,它无刺、肉肥,生命力旺盛。其活鱼运输方便,是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畅销品。由于上津湖养殖环境优越,鱼类生长迅速,所以成鱼个大且质量好。津湖黑鱼尾重可达30公斤,是国内水产市场的珍品。

上津湖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也写下了光辉的一笔。1928年2月下旬,周逸群、贺龙率部离开石首焦山河,前往湘西开辟革0据地。当他们行至上津湖畔的蒋家冲地界时,与200余名-团防队员进行了一场激烈的遭遇战。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贺龙率部一边阻击敌人,一边借助上津湖芦荡和湖汊撤退转移。不料在撤退途中,他们所携带的湘西北特委的一些文件和周、贺两人的印章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

此后不久,蒋家冲附近的一个放牛娃偶然在芦荡中发现了几枚弹壳和那两枚珍贵的印章。一枚是“贺龙之印”,一枚是“海涛”(周逸群之名)。两枚印章均为标准篆体字。那个放牛娃知道这两枚印章来历不凡,回家后赶紧用一个瓦罐将几个子弹壳和两枚印章装好,用棉絮和稻草塞紧罐口,然后沉入上津湖一个湖汊的淤泥中。

1963年,蒋家冲大队在上津湖大搞农田水利建设,这两枚印章在沉睡了35年之后重见天日。1964年,石首县副县长焦如岚到北京把两枚印章呈送-办公厅,办公厅立即送贺龙元帅亲辨真伪。贺龙元帅接过印章,一下子就认出这确是当年他和周逸群的珍爱之物,不由连连点头。这两枚印章均系寿山石琢成,雕刻艺术精湛,选料也十分考究,纹理别致,光洁晶莹。印章上端的狮钮,威风凛凛,雄风犹存。此时,贺龙元帅不禁感慨万端。他马上回忆起当年石首上津湖畔的蒋家冲战斗,回忆起荆江两岸如火如荼的年关-。当他回忆到早年的亲密战友周逸群时,为其英勇牺牲的壮烈场面流下了热泪,以至许久说不出话来。而今,这两枚富有传奇经历的印章珍藏于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资后辈瞻仰。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邻近的石首市旅游景区

你可能对下列湖会感兴趣:

走遍石首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