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码头遗址

御码头遗址

御码头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江苏省宿迁市皂河镇骆马湖西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敕建龙王庙,并建有“马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六下江南,御舟泊于皂河镇内京杭大运河岸石码头,经“马路”至龙王庙祭拜并下榻于龙王庙行宫。御码头约有80平方米,块石垒砌,离水面高约3米。至今,其基石依稀可见。

御码头遗址位于江苏省宿迁市皂河镇骆马湖西南。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敕建龙王庙,并建有“马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六下江南,御舟泊于皂河镇内京杭大运河岸石码头,经“马路”至龙王庙祭拜并下榻于龙王庙行宫。御码头约有80平方米,块石垒砌,离水面高约3米。至今,其基石依稀可见。长河景观工程将全面恢复绮红堂御码头、铜邦铁井、娘娘庙、高梁桥等遗址,做到处处有美景、步步有典故。据北京晚报消息,北环水系转河段是长河的一部分,正在治理的转河将运用水景、雕塑、生态景观、滨水游廊、桥涵等景点将“长河遗梦”的主题思想贯穿其中,把长河的历史内涵融进景观设计,再现长河数百年的沧桑历史。历史上的长河称作御河,是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从水路去颐和园的交通要道。河道两侧有许多文物古迹,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绮红堂”御码头是慈禧太后从长河登船去颐和园的起点,也曾经是慈禧和光绪办公、用膳、召见群臣的地方,现在南宫门上悬挂的蓝地金字牌匾“绮红堂”清晰可见。“铜邦铁井”是一个石井遗址,相传人们打水时桶放下去井壁发出撞击声,像击铜又像敲铁。转河治理工程不但要恢复“绮红堂”御码头和“铜邦铁井”,还将恢复高梁桥、娘娘庙、老西直门火车站等古迹

历史记载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为治理皂河地区黄河及运道的洪水灾害,康熙皇帝“拨帑金、鼎新神庙”,建造了“安澜龙王庙”(现龙王庙行宫),并在其建筑群的东侧修筑了一条供周边百姓进入龙王庙祭祀水神的路道,俗称“马路”。一七五七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御舟泊于皂河镇内京杭大运河南岸的石码头,五次经“马路”至龙王庙内祭拜水神,并下榻庙内大禹王殿。从此,人们将这条“马路”称之为“御马路”,御舟泊停的“石码头”也称之为“御码头”。近三百年来,御马路以较为完整的路形保持到现在,路面上的部分基石依稀可见。路两边居民的门牌标识均以御马路命名和排序。一九八五年江苏省文物处编写的文物志,均有条目记载。御马路、御码头是龙王庙行宫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九九一年被原宿迁市公布与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御马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纳入龙王庙行宫合并保护。

历史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南巡,在天宁寺西园建行宫,行宫前筑0头,是乾隆帝游瘦西湖登舟之处,故称御码头。御码头在今天宁寺西侧西园饭店门口,北城河畔。用块石驳岸,岸边筑平台,平台以上是坡道,用条石铺成,共39级,宽约6米,坡道平缓。河边建小亭一座,亭内立“御马头”石碑一块。

皂河镇:宿豫县辖镇。民国年间称皂河镇,1957年建皂河乡,1958年改公社,1985年复建镇。位于市境西北部,距县府22公里,距205国道10公里。面积22平方公里,人口2.6万。宿黄公路过境。辖街东、街西、张庄、王营、八井、七堡、谢庄、龙岗、宋场9个村委会和街北居委会。农副业主产麦、稻、鱼、虾、藕、银鱼等。工业主要产品有胶合板、皂河系列酒、驳船等25个品种。镇南有…… 皂河镇详细信息++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邻近的宿豫区旅游景区

你可能对下列遗址会感兴趣:

走遍宿豫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