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寨古村

石寨古村

石寨村:又名石城,位于陆丰市大安镇,是“双料”国家级古村落。在中国古村落中享有盛誉,该村始建于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至今有1300多年历史,到明未进行大规模建设,据称,石寨村最先定居者系石姓人家,因而名叫石寨,该村原是石、陈、谢三姓聚居地,而今居民均为黄姓,该村历史传统建筑包括石城、和安里、黄忠贞公祠三部分,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石寨重视耕读和“伦理教化”,明清时曾过3进士、7举人,是广东著名的“文墨之乡”。

石寨古村落是由石寨、新寨和忠贞祠三部分构成。

石寨村是黄姓集居地。座东向西,依山而筑。有着鲜明的古代农业文明和岭南地理文化的特征。从建筑的整体格局,到安全防卫设置,石寨村都堪称一个奇迹。

寨墙周长约700米,高10米,基础部分由石板条垒砌,足有3米高,上部分用三合土夯就。墙宽4米,墙体3米以上分内外墙,内外墙之间有2米宽的“马路”。外墙遍设碟口和炮眼。分设东西南北四门,距城门四十米处两旁各设墙头堡。自生自长的平抛(音)诗意盎然地倒悬城墙上,不但让斑驳沧桑的墙体呈现绿色的生机,而且还起了保护的作用,这正是几百年城墙不老的秘诀。

西门城墙上方,嵌着一方石匾,上 书--“石城”的两个漆金大字,系黄氏先祖手迹。城内民居,一路依寨墙走势呈圆形而筑,一路依山势高低而建,层叠有序。两路中间一条依山势而筑的主村道环穿全村,次要巷道与主巷道两端相连,构成庞大的村道网络。民居建筑结构大都属“三间过二伸手”,通俗而实用。

黄氏族人对凡是考上进士、举人,乃至秀才者,都有为其建造石旗杆夹的风俗,以显示尊重人才,激励后进。旧时的石寨村城门外广场,林林总总竖立了28座各式各样的石旗杆夹。每逢节日,旗杆上升起绣有各种功名的旗幡,蔚为壮观,成为当地著名的人文景观。可惜这些石旗杆夹在文革时已被毁弃殆尽。明清两朝,设城筑寨成风。

除了修筑石城外,黄易的侄子还在距石城二公里处的石窿崆山脚下筑起了宏大规模的城寨——新寨。据说该寨前后建了18年的时间,其规模之大、设计之巧、耗资之巨,令人惊叹。另外,他们还有朝廷授封的大量的田亩,租田近有陆丰城东、河东、河西诸镇,远至今天的海丰县梅陇。他们还在距新寨不远处建了一座灵泉寺,完成了旧乡村必具的“学堂、祠堂、庵堂”配套体系。

新寨始建于康熙三十年,以建造者黄继显父亲的名字“和安”命名为“和安里”。新寨黄氏族源出石寨,故又称新寨。

高达丈余的城墙,古老斑驳灰黑相间布满用于防御、对外射击的-眼。内侧地基地上高约16米13层的城墙横截面呈梯形,越往下越宽,从下至上,构成了不同层次的环寨墙道。墙的最下边用坚硬石头铺筑,厚实坚固。墙基与民居空出宽1米的环墙寨巡逻路道。

寨门按后天八卦的方位设定西、南、北三门。正门为西门,门上有牌楼,上匾“和安里”三字浮雕凸现,寓“和睦安居”和“兴盛平安”之意。有趣的是,正门、家庙大门成一直线,远对河西镇境内旗山和剑岭(乌面山)两山峰之间。门联曰:“左映旗峰迎瑞气,右临剑岭发祥光。”南门匾书“洁齐”二字,门联曰:“瑞蔼南宫开泰运,光迎东井唤昌期”。北门匾题“阳德”二字。门联曰:“英风特著于西蜀,正气常存呼北门”。

三寨门很牢固,一前一后,一小一大两道石门,通道两侧各有一小间,用于堆放武器和驻扎人员。每扇木门厚达10公分,大门关上,有两道搭链、两道穿杠,穿杠还可以用榫子加固。门上面有两块方形石槽,消防用的,当敌人用火烧门时,在上面可以用水浇灭火。

寨墙外原有雕楼八座,其中六座位于三门左右两侧,延伸出墙外2米,墙环道可达八座雕楼。周围底圾平展,四周的动静尽收眼底。所有的窗口视野一致并互交,不留视野死角,如全寨三个寨门关闭,则固若金汤。

明清时期,海陆一带倭患严重,盗匪猖獗。富甲一方的新寨,居然没有倭盗敢前来袭扰围攻,其威名由此可见一斑。寨内建筑以“五马拖车”的黄氏宗祠为中心点,前有开阔的广场,后有一前一后两栋“九间楼”横列,每栋高二层,各有九个房间。宗祠左右两侧“八间厝”民居横护,并与“九间楼”之间留有两块空地,谓之“龙眼”。四周环寨墙而筑的民居环包围护,组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宗祠的主体建筑以一座三进大厅堂为中心置于中轴线,主体两侧分别各有两座“九间学”纵向排列,以“火巷”与主座隔开,最外侧再加建“火巷”“排屋”围合,使之成为一座庞大的独立单元。

庭院排列有序,整齐划一,三街六巷穿过其中,分隔适中得体,动静相宜。前后门庭与左街右巷相连相通,虚实结合。民居建筑材料以三合土为主,墙体大多采用俗称为“金包银”的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墙体,用砖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内墙体,用土坯或夯土垒筑。村人说,建寨时黄继显之侄黄德星已以正四品的官衔出任广西梧州知府,故按封建朝代“四品官厝”的规格,每间房离地面1.2米以上全部漆成白色,之下一律漆为墨黑色。按封建王朝律例,如遇朝廷四品官员前来抄家,家人只需把屋内东西自行搬出即可。

纵观寨内所有建筑,相互有呼有应,有聚有合、有大有小、有主有次、有里有外,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恢宏的气势,聚而不乱、分而不散、规整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秩序,呈现一种群体的和谐与平衡。

圆型自古是“幸福”、“美满”、“走运”的象征,新寨黄氏族人出于家族对外防御安全的需要以及同一家族共同居住生活的需要,以“聚族而居”的观念,采用距离的点线关系成功地把家族建筑群体凝聚在一起。同时把各家庭划分为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显得完整而宁静,体现出大家族融洽亲合,富有浓厚的人情味,适应了大家族伦理秩序的的巩固需要。

狮仔嶂海拔400米以上,位于陆河河口墟东南8公里,向大安、八万两镇延伸,自古以来就被陆丰人民视为“灵山”。它自西北至东南,至东南端余脉一路至碣石镇玄武山,故有玄武灵庙;一路至东海龙山,古有龙山学宫。在中部的大安境内石砻箜处分龙三脉,两路折北一路向南,两北者始有唐武德五年的安陆县址环珠寨、清康熙年间的新寨。地师张连烽认为,新寨属“狮仔嶂来龙”,但“龙旺局小”,日久恐成“悃龙”之地,故留言黄家日后须在寨东面石砻箜处修建庵庙,借寺庙钟声起“振龙神”之功。

石崆箜位于狮子嶂东北部,距新寨约2公里处,山水清幽,怪石嶙峋,山泉长流不息,水清甘可口,长饮可葆鹤寿童颜,据说左右二涧可验天气阴晴,故名“灵泉”。为大安古八景之一,诗曰:“狮嶂灵泉出一河。”

清雍正三年,一僧人自广州花都而来,自称“生在花锦地,死在灵泉寺”,奉师傅之命前来灵泉建寺。新寨人想起地师之言,对建寺极力支持,出钱出力,籍此完成“学堂、祠堂、庵堂”配套体系。还特地从五台山定制一口大铜钟。据说,该铜钟极沉极厚,声传10里,音清而绵。大铜钟毁于“文革”。《县志》记载:“清雍正乙巳三年(公元1725)在狮子嶂下石崆峒,由僧嘉会所募建灵泉寺”。

寺内原有一株大柑树,寺成时由嘉会亲手所栽。据说该柑树无论大旱之年或是霜冻之季,年年挂果,可摘几百斤。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安公社在荒山埔开办柑场,柑场技术员经常带上级领导到庵内参观考察柑树。后来,该柑树施用化肥后,竟慢慢萎死。僧嘉会死后葬寺附近“和尚墓”,立有碑记。灵泉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由黄氏族人倡议重修,至今香火鼎盛,游人不绝。

石寨村:石寨村位于大安镇政府的东南面,离大安镇政府1.5公里,有三个自然村,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居多,地处丘陵低畦地。石寨村地缘优势较差,耕地面积。总人口3800人,有约50%劳力在家种植水稻、地瓜、花生等农作物,5%劳力外出打工或经商。…… 石寨村详细信息++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邻近的陆丰市旅游景区

你可能对下列古村会感兴趣:

走遍陆丰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