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名贤余氏家庙位于汕头市澄海区莲上镇永新村,乾隆47年重修,距今已有437年的历史了。永新村是潮汕余姓的主要聚居地,占全村人口的90%以上。
早在元末公元1367年,潮州籍的朝廷翰林院大学士余仲伟意识到时势变化,政局动荡,遂安排七子:向、尚、囧、商、裔、扃、同,搬离潮州城,到澄海择地定居,以避兵乱。余氏兄弟来到莲阳中社创立永平村(1951年改称永新)。当初这里是韩江出海口,河海交汇泥沙淤积的沙陇地带,有待开发。后来,向、尚、囧、同,相继搬往外砂、潮州和省内其它地方。但七兄弟均公认父亲余仲伟是余氏在永新的肇基祖。
余仲伟出身官宦世家,他的上八世祖就是北宋名臣余靖。余氏家庙的主座“永思堂”实为余靖纪念堂,神龛中供奉着余靖画像和余氏历代祖先的牌位。余靖(1000——1064)韶关曲江人。父亲余庆曾任海阳县令,余家与潮汕关联久远。余靖是北宋天圣二年进士,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同任知谏院,合称北宋四大谏臣。他多次提议轻赋薄税、罢免-、体察民情,他的建议大多为宋仁宗所接受。余靖曾与狄青带兵,成功平定边疆侬智高的叛乱,立下大功。余靖先后七次带兵平定西夏对宋王朝的军事挑衅,从1044年起三次出使契丹(辽国),他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制服契丹国王,在复杂多变的宋、辽、夏三角关系中,维护宋朝的利益。余靖博学多才,懂契丹语,曾用契丹文写祝酒诗与契丹国王把酒言欢,被宋朝御史弹劾其有损国体,被贬。但不久,又被宋英宗重用,官至工部尚书,上任途中偶发风寒病去世,年65岁。宋英宗追封刑部尚书,并授予“始兴郡开国公”封号,赐谥号“襄”,称“忠襄”敬号“风采”,现今永新乡亭风采门、风采街的命名即源于此。
永新余氏家庙前冠“名贤”二字,点明纪念先贤余靖之意。祠堂坐东南向西北,占地1168平方米,面阔19.8米,纵深36.3米,五开间,四点金配天井格局,分门楼座和正殿二进硬山顶建筑。祠堂前的麒麟照壁上,刻着蔡襄赠联“襄公云礽庆泽绵绵承姒夏,曲江家世渊源滚滚肇熙河”,包含着余蔡二人的同事情谊。前埕右侧六对旗杆柱依次写着“始兴郡开国公”、“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均是余靖官名),“潮州府正堂”(叔英),“潮州司户”(嗣光),“翰林院大学士”(元朝仲伟),每年冬至祭祖在此升上“风采流芳”锦旗。
大门匾额“名贤余氏家庙”是明代潮阳进士林大春所题,门联“尚书再世传司户,学士分支叶梦兰”讲述宋朝余靖去世,嗣光获封潮州司户;元朝余仲伟出生前夕,母亲叶氏夜梦兰花的佳话。余氏家庙全座覆以黄色琉璃瓦,在明代的潮汕建筑中极为罕见,这样的设计旨在与纪念的高官相配称。主殿前廊的石柱上刻着宋仁宗褒奖余靖的楹联“三使契丹寒赤胆,七平西夏建奇勋”,皇帝联大显余氏宗族的荣耀。此外还有20副对联均是明朝留传至今。
余氏家庙有嵌瓷、木雕、壁画、灰塑等艺术珍品。门楼、主殿、两廊的屋脊布满嵌瓷,以假山、花鸟瑞兽等小部件居多。历经400多年风雨,瓷片有些剥落,露出黑色的灰胚,显得古老斑泊,但总体的玲珑精巧显然易见。
余氏家庙的主殿和门楼的斗拱布满木雕,以双狮戏球、鳌鱼、凤凰等大部件居多,人物花鸟等小部件偏少。这些明代木雕没有重新上色,显得暗淡,但古木雕原本的神韵呈现出一番不可复制的美感。余氏家庙的屋檐下和门楼内壁布满壁画,大小不同,画面的人物花鸟苍松翠竹,多以水墨的浓淡变化来绘制,甚少彩色,近乎含蓄的中国文人画风格更适合近距离观赏。
如今余氏家庙的艺术装饰或是古朴典雅,或是光彩亮丽,它们呈现出潮汕民间装饰艺术薪火相传的局面,以及它们在古建筑保护修复上的实际应用,余氏家庙也成了潮汕古今装饰艺术珍品同台展示的橱窗。
永新村:永新村简介永新村位于莲上镇南部,下辖3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国道324线贯穿村东西,总面积7.69平方公里,总人口17093人,其中农业人口15501人。农业种植有水稻、玉米、地瓜及各种蔬菜、瓜果等。工业门类有塑料、南金、印刷、造纸、工艺、五金等。商贸业以市场为依托的经营活动较为活跃,各类商品购销两旺,文化建设方面,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优…… 永新村详细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