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镇[29]
421、港东村
  古时村庄西面频临港湾,因年久泥沙冲积,村民建居于港湾东侧,故称“港东”。清代,邱氏、卢氏分别从厝上、卢厝迁入。2009年9月从谢厝析出。(吴启昌)
422、英林镇
  英林镇位于晋江市南部沿海,面积29.8平方公里,人口4.4万。英林的优越地理位置,拥有独特的侨乡优势,目前已发展成为璀灿的“闽南服装名镇”。服装纺织业和矿产业是英林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全镇现有服装加工、纺织化纤以及其他服装产业相关企业1100多家,成为晋江市乃至全省的主要服装加工基地和原辅料集散地。全镇形成了西装、西裤、T恤、茄克等十多个中、高档服装系列产品,。共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5家
423、磁灶镇
  磁灶镇地处晋江市西北部,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8.7万,蕴含着丰富的瓷土资源。  磁灶陶瓷业,源于西晋武帝泰始元年,到宋代时已远播世界,距今已有1700多年,是我国陶瓷发源地之一。磁灶因南朝晚期1500多年来延续不断炼制陶瓷而得名,该镇生产陶瓷花色品种数以千记。年产石材在1000万平方以上,成为全国四大陶瓷石材生产销售基地之一。  目前,磁灶镇现有建陶企业350多家,其中34家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生产
424、庵上村
  庵上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陈埭镇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处。金鸡水渠东侧,邻近洋埭村,东山至陈埭公路经此。庵上旧名“烟浦”,原取名“烟浦埭”,陈洪进围垦筑埭,有烟浦埭,并有上下浦之分,其大者为上烟浦,上烟浦逐渐衍读为庵上。 明、清属二十九都。民国33年(1944年)属青阳乡仙后保;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洋埭乡;1959属苏厝公社;1961年属陈埭公社庵上大队;1984年属陈埭镇庵上村委会。辖庵上,庵
425、洋埭村
  洋埭村名因地域的开发而得名,与自然地理有密切关系。《尔雅释诂》曰:“洋,多也。”又,“洋为平洋也。”《正韵》曰:“埭,以土堰水也。”以土堰筑堤成埭,埭里平整土地为住居地;垦荒耕种为田畴,一派平洋,地以此名之,称之为洋埭。清乾隆《泉州府志》载:宋初,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于晋江南岸沿海沙涂滩筑堤成埭,其族人迁徙此居住,垦荒耕种,繁衍生息,地因之名,“陈埭”。“洋埭”位于陈埭北面。该志又载:“洋埭之水由四
426、仕春村
  仕春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池店乡政府驻地西2.5公里。池店至紫帽公路北侧。池店至紫帽公路经此。辖仕春,冷水井2个自然村,村委会设仕春,截止2010年,该村人口2600多人,共600户。村有体育器材厂、鞋服加工厂、石料厂、小学1所。地名含义古称“徐村”。为徐姓人聚居地,后有南安五都麻坑的书香世家“陈”氏入居。“徐”氏渐少。为了能使后代子孙走上官仕之道,取村名仕春。历史沿革明清属三十二都。民国33年(
427、瑶前村
  位于安海镇政府驻地东南6.1公里,石狮至东石公路北侧,村委会设在此,东与安海镇坑边村交界,西与石佛岱山为界,北与瑶后村隔溪相望,南与东石镇许西坑村接壤,有一条东石至石狮市公路穿村而过。 【地名含义】瑶前村,宋为安仁乡仁和里管辖,元、明、清属九都,泉州太守王延彬重视海外贸易,命李文兴于此建窑,烧制陶瓷,以充蛮船交易。元、明时期,颜、姚、许等姓相继入居,因基地在古窑之前,故名“窑前”,后谐音为“瑶前”
428、曾埭村
  曾埭村位于今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安海镇西郊,宋以前海潮泛滥,潮退则为咸卤之区,田亩未有也。至宋,御史白承休筑海为埭,名白使埭。后废,有曾姓者修之,垦田其中,因即以曾埭为村名。 明、清属七都。民国33年(1944年)属安海镇五埭保。建国后,1956年,属内坑区仁寿乡;1961年属安海公社五埭大队;1981年由五埭析出自成曾埭大队;1984年属安海乡;1985年改安海镇曾埭村委会。*数据来源于“世纪之村”
429、洋宅村
  洋宅村地处晋江市磁灶镇西北部,面积2平方公里。全村总户数493户,人口1830人,分设六个村民小组。现耕地面积877亩,其中水田600亩,陶瓷厂、针织厂、交通运输业等。2009年度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亿,支部现有正式党员56人,预备党员7名。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全会精神。认真抓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坚持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促
430、岭畔村
  岭畔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磁灶镇区内东北,1961年设立磁灶公社岭畔大队,后来建制改为岭畔村。东连下灶自然村,西接磁灶镇,南邻下尾自然村,北邻井边村。梅溪自西向东经村中而过,镇公路经村中南北贯通,北接324国道井边站,南连青磁市级公路,西沿梅溪北岸经磁灶镇,下官路村的水泥路面公路与环镇公路衔接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联网,村距泉州市9公里,距晋江市6公里,距镇政府2公里,境内东虎尾庵山、西二郎山、南蜘蛛
431、前洪村
  前洪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内坑镇政府驻地西北面,东临镇工业区,南临潘厝村,西是上方村。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凉适度。临近高速铁路泉州南站出口。政府驻地内坑镇。【村落与居民】 前洪村有前洪、后厝两自然村,下有12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人口1558人,总户数465户,面积300亩。【地名含义】关于村名缘由有两种说法。其一,这里原有个驿站,属洪山地域,前有几个姓氏先祖墓碑镌刻有洪山名字。村前有个
432、塘头村
  塘头村是宋朝末年源自青阳梅山蔡厝祠堂,开拓者蔡日晖,育有二子,分居村中一池塘的两边,因而塘头村有上塘和下塘两个角落之分,村名亦由此而来。【历史沿革与人文】明、清属三十二都;民国33年(1944年)属梅溪乡紫园保;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紫湖乡;1959年属磁灶公社塘头大队;1961年属紫帽山农场塘头大队;1984年改紫帽镇塘头村委会。【地理概况】塘头村位于紫帽镇政府东侧,福厦公路北侧,东北依紫帽
433、檗谷村
  檗谷村系晋江市东石镇一个行政村,村落位于东石镇区东部,左依沿海大通道,右连东石镇商业中心,地理位置十分突出。[地名含义]该地古时临溪通海,舟船可泊,故古地名叫“唐家崖”,黄姓人迁入后因羡其地“檗阴谷幽”,故改称“檗谷”。[历史沿革与人文]早在宋代,黄姓人就徙居于此地,开基始祖叫黄龙。村民以黄姓为主。明清录属十都,民国33年(1944年)属东石镇古塔乡,1955年属东石公社东埕大队(由东埕、檗谷、后
434、金瓯村
  金瓯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区西南面,距市区18公里,东与石东公路接壤,西行2公里通泉石公路,此路段先阶段辟为沿海大通道。方位在东石镇政府驻地北边3.8公里,由山前与前埔两个自然村组成。 地名含义  “金瓯”原名山前村号。以村后的芦山形似覆瓯状而名。其含义有二:一是借唐玄宗办科举殿试以金瓯覆御案定名次,寄望子孙后代出类拔萃,得到朝廷遴选重用;二是金瓯系指疆土完整无缺,借以祈愿乡人安居乐业,世代不受离
435、玉湖村
  玉湖村系晋江市永和镇行政村,位于晋江市东部,永和镇东北部,东、北与石狮毗邻,南与割山村接壤,西与后埔村为邻。现有总户数241户,总人口922人,本村大部分村民姓氏为蔡,少部分姓氏为翁。【来历(历史沿革)】民国33年(1944年)属至善乡彭田保。建国后,1956年属栖梧区彭田乡;1959年属龙湖公社彭田大队;1961年划属永和公社湖内大队;1980年改为玉湖大队;1984年改永和镇玉湖村委会。【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