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1、民族街道
清初,在打扣巷码头左侧建龙王庙,以镇水患,此时外地人来此经商定居者日渐增多,集家嘴一带发展繁荣,街巷逐渐形成。清亁隆四年(1739),建龙王庙码头,时为官渡局。民国初年,建花园和图书馆。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湖广总督张之洞在鲍家巷开设湖北省官钱局。民国九年,黄陂银行董事长魏述初等6家共同修建六合里。1928年,三太里、时进里等相继建成。1930年,筑路时龙王庙被拆毁。1938年,武汉沦陷后,日本侵略军占领河街及大兴路沿线,据为兵营,以碑界定日本军事用地,祥泰大楼成为板垣部队606军用仓库。民国三十四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接管政权,今民族街道一带属汉口市三民区公所,警察分局设在黄陂街(今大兴路)。1950年属武汉市第三区。1951年5月26日和1952年6月29日,因区域内接连发生大火灾,民权路到黄陂街片区被烧毁。1952年辖区改属江汉区。经全面规划,从1953年起修建新型居民区,同年建成22000平方米的江汉公园(今龙王庙公园)。1953年9月,成立大董家巷街道、民族路街道。1957年7月,大董家巷街道与民族路街道合并为民族路街道。1967年改名为东风街道,1972年更名为民族街道,至今属江汉区管辖。
2、花楼街街道
1952年成立花楼、交通、居巷3个街道,属江汉区;1960年以花楼街为界,街北属东方红分社,街南属民权分社;1961年分为花楼街、居巷街;1967年花楼街改为向阳街,居巷街改为向荣街;1971年两街合并为向阳街;1972年更名为花楼街道,属江汉区管辖。2011年末辖四明、向前、交通路、武汉关、熊家巷、苗家码头6个社区,后熊家社区并入苗家社区,四明社区并入交通路社区,合并为4个社区。继1993年万达片拆迁开发项目后,2007年至2009年,花楼街先后完成华宇片、和记黄埔片和交通路地铁站三大拆迁项目,拆迁总面积达38.98万平方米,拆迁人口6000多户,16000人,拟建成高度集中的商贸休闲区。
3、民权街道
明末清初,境内是玉带河流经之地,袁公堤(今长堤街)横锁西南,境内港汊交错,码头密布。清末,街道里巷布局已基本定型。辛亥革命后,政界、军界、商界名流视境内为风水宝地,在此兴建楼宇、私宅、馆所。1917年,华侨巨商简氏兄弟兴建南洋大楼;民国8年,湖北督军王元等以协记公司的名义兴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游艺场所新市场(今凯德新民众乐园);实业家杨坤山、李子荣兴建同善里(今积庆里)、坤元里,军政要员方本仁兴建长江饭店,其他各界巨头也先后兴建老会宾酒楼、清真寺、陈太乙药店等建筑。1950年辖区属武汉市第三区,1952年以喜家巷为界划分为洪益街道和严家湾街道,属江汉区;1958年合并为江汉区人民公社民权街道分社;1961年撤销分社,恢复严家湾街道、洪益街道;1967年严家湾街道更名为红江街道,1968年洪益街道改为长虹街道;1971年两街道合并,更名为长江街道;1972年更名为民权街道;1998年11月,按照市、区委要求,将统一街道与民权街道合并,仍沿用民权街道,属江汉区管辖。
4、满春街道
辖区早年为河滩之地,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汉水入江口一带被称为集稼嘴。此后大量乡民汇集在集稼嘴以北,定居在芦苇丛生、满目沼泽的滩涂之上,经常遭受水灾侵扰。明崇祯八年(1635),汉阳通判袁负责筑起汉口第一道防水堤(又称袁公堤),沿堤形成宽约两丈的壕沟,即玉带河。为了往来方便,人们在河上架起木桥、石桥32座分别起名六渡(今长堤街以北,孙中山铜像侧面)、九如、广益等。清末,境内长堤街到六渡桥一带仍多为湖塘洼地,1907年开辟后城马路(今中山大道上、中段)后,湖塘洼地逐渐干涸,四乡农民陆续迁入此地填土建屋,逐渐形成街巷,与长堤街垂直形成的三条小巷,被称为芦家一、二、三巷;民国初年,一张姓浙江人于此地搭台唱戏,名江浙公所,后改称满春茶园;其附近的一条街(今大夹街北面,西起汉正街,东至民族街)被称为“戏子街”。1927年,汉剧艺人在“戏子街”设立汉剧工会筹备处,临济宗也得到重建,改为尼众丛林,名棲隐寺。1953年辖区内设有大夹、得胜、满春3个街道,属江汉区;1957年4月,撤销得胜街道,并入大夹、满春街道;1960年两街道合并成立江汉区人民公社满春分社;1961年恢复大夹、满春街道;1966年,满春街道、大夹街道分别改为红星街道、红河街道;1970年,红河街道、红星街道合并为红星街道;同年更名为满春街道,属江汉区管辖。1991年满春街道进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东到集稼嘴、西抵汉正街延安里、南临汉正街沿河大道交汇处、北至大夹街,拆迁居民、企事业单位750多户。
5、民意街道
清嘉庆年间,境内南面玉带河开始淤塞;光绪三十二年(1906),京汉铁路开始通车,路基挡住后湖之水,玉带河完全干涸,居民在堤外填土筑屋,遂成街市。民国初年,相继建成富源里、大陆里、焕英里、仁厚里等,但仍有2/3区域为湖塘藕田。上世纪20年代,藕田逐渐被填平,形成藕池村、藕池巷等。武汉沦陷期间,辖区内空房和空地成为日军拴马场所。1952年成立民意街道、民主街道,属江汉区。1960年两街道合并为江汉区人民公社民意公社,1962年撤销公社,成立民意街道、自治街道。1967年民意街道改为红旗街道、自治街道改为红焰街道。1971年红旗街道、红焰街道合并,改为民意街道,属江汉区管辖。
6、新华街道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以前,境内沼泽湖泊遍布,人烟稀少,因坡地上播种成片红花草籽,被称为雁儿红。张公堤建成以后,洼地干涸,今单洞门、双洞门一带开始出现稀疏的居民点。1928年前后,居民逐渐增加,街市渐成。1952年成立公园街道、单洞街道,1960年将公园街道、单洞街道与原万松街道合并成立江汉区人民公社公园分社,1961年分社撤销,恢复原街道,公园街道改为友好街道。1972年友好街道与单洞街道合并,改为新华街道,属江汉区管辖。1986年相继成立23个居民委员会,2011年末下辖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至2015年合并调整为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7、万松街道
明清之际,境内一片荒湖,仅有庙墩,毛家墩、王家墩等高地有茅舍草棚,住200多户农民和城市贫民。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刘歆生在境内建汉口最早私人花园西园(今中山公园)。民国初年,湖塘洼地逐渐干涸,初步形成一些居民点,但无规整的街巷。民国6年,刘克龙等人合股投资在西园附近兴建万松园。民国38年前,万松园一带仍为偏僻之地,仅零星分布有低矮茅棚草屋。建国初期,境内西侧仍为藕塘和菜地,隶属于武汉市郊区惠济区管辖。1956年成立航空路街道,属汉桥区。1957年6月,航空路街道移交江汉区管辖。1958年,公园街道与航空路街道合并为友好街道。1960年,友好街道与新华街道合并成立江汉区人民公社友好人民公社。1960年5月,友好人民公社改称友好分社。1961年6月,撤销友好分社,成立万松园街道。1967年更名为红松街道。1972年11月更名为万松街道,属江汉区管辖。
8、唐家墩街道
境内中心地带早年为废襄河故道,遍布湖函,人迹罕至。清光绪年间,境内逐渐淤成良田沃土,省内、外农民纷纷迁至此处,形成邬家墩、陈家墩、茅林墩等以姓氏为地名的居民点。民国26年,为躲避日机轰炸,其他地区居民举家避难于此,集市贸易有所发展。武汉沦陷后,居民又逃至农村,此地复为荒凉之地。1949年底,唐家墩、陈家墩、邬家墩、金家墩、八古墩等村湾组建惠济乡第二农会。1951年12月,唐家墩村先后成立互助组、初级农业社,隶属郊区合作乡。1955年初,唐家墩、陈家墩、邬家墩、金家墩、八古墩5个自然村湾成立高级农业社,隶属汉桥区。1958年9月-1960年7月,成立江汉人民公社唐家墩分社。1961年5月,撤销分社,命名为唐家墩街道。1976年1月,唐家墩街道划属洪山区。1985年行政区划调整,辖区的赵家条、罗家庄、解放村、粮贸4个居委会改属江岸区;另从江岸区原西马街、划入三眼桥一、二村居委会;从原长丰乡划入鲩子湖、航侧、唐家墩、贺家墩、姑嫂树5个村委会,命名为唐家墩街道,改属江汉区管辖。
9、北湖街道
明成化年间,因汉水改道,后襄河故道变迁出黄孝河,境内早年系黄孝河中上段的湖函野洼。清光绪年间,有天门、河南及邻县农民迁居此地,至武汉解放前期,境内仍一片荒芜。1949年武汉解放,境内隶属于武汉市郊区惠济区管辖。1952年民主建政时成立乡政权,隶属马场乡。1954年10月,马场乡与林英乡合并为合作乡。1955年2月,成立汉桥区后,隶属先锋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隶属新华街道。1981年11月隶属江汉区,由新华街道代管。1986年3月,成立北湖街道,属江汉区管辖。1986年末辖11个居民委员会,至2015年合并调整为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10、前进街道
明末清初,境内为沼泽荒地,人烟稀少。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修筑后城马路,辖区地处马路以北,多为湖凼、洼地。后湖凼逐年干涸,乡民迁至此处,培土筑屋,逐渐形成若干居民点。1929年,刘佐龙、喻育才等先后兴建八元里、鸿钧里、衡荣里、楚宝里、永安里、森寿里、汉寿里、桃源坊等居民区。武汉沦陷期间,辖区成为日军兵营,居民全部外逃。1952年7月成立前进街道、自治街道、桃源街道、六渡桥街道,属江汉区;1956年合并为前进街道、桃源街道。1960年5月与江汉街道(今水塔街道)合并成立江汉区人民公社前进分社。1961年5月前进分社更名为前进街道,属江汉区管辖。20世纪60年代,前进街辖区相继建有15个居民委员会。2000年7月,街辖区整合资源,开展社区建设,撤销原15个居民委员会,设立桃源、永安、济生、绍兴、任冬、燕马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至2015年合并调整为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11、常青街道
境内早年系黄孝河中上段的城郊湖函野塘,人迹罕至。清光绪八年(1822),始有天门周姓农民逃荒至此择高地居住。光绪三十一年,张公堤建成后,涸出大片湖地,湖北、河南等12省72县的农民纷纷择湖中墩子居住,逐渐形成以姓氏为名称的詹家墩、王家墩、钟家墩、石家墩、贺家墩、姚家墩等居住地。民国年间,墩塆一带仍是茅屋棚户、泥土小路。1924年,在王家墩、詹家墩之间建飞机场,大批民工参建,村塆人口增多。抗日战争初期,日机常来轰炸,居民大多逃亡,此处又复为荒凉之地。建国初期此地仍较为偏僻,人烟稀少。1986年市政府整治黄孝河,沿岸700多棚户3000余人迁入复兴村。1993年7月,成立常青街道,属江汉区管辖。
12、汉兴街道
清代,境内为一片沼泽地,统称后湖;民国初期,大部分为湖函、野塘,存在小部分土墩子,从河南、江西、湖南以及黄陂、汉阳、鄂城、黄冈、天门、新洲等地来的农民在墩台上修圩围垸,世代繁衍,形成金家墩、贺家墩、八古墩等以姓氏或籍贯命名的自然村湾。民国37年,国民党毁掉岱家山闸,致使深夜溃堤,禾苗尽淹,田园荒芜。1985年将姑嫂树、鲩子湖、航侧、唐家墩、贺家墩5个大队组成江汉区农业委员会,为汉兴街道前身。1998年由姑嫂树、贺家墩和唐家墩村的京广铁路以北区域合并,成立汉兴街道,属江汉区管辖。2015年汉兴街道辖1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