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左县各乡镇街道地名由来
1、利州街道
  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二十六年(998),承天太后(萧太后)置利州,2013年撤大城子镇,分建大城子街道和利州街道,因“古利州城遗址”在辖区内,故称“利州街道”。
2、大城子街道
  后金末期,喀喇沁左翼旗王府派一支蒙古族人来此驻牧,因此地树木成林,狼虎成群,故蒙古族人砍树伐木,将周围堆积如城,人居其中以御狼虎,故蒙古族人称此地为“伊和浩特”,汉语译为“大城子”。
3、南公营子镇
  南公营子之名,蒙古语为“吾门图宫根浩若”,源于清康熙二年(1663),喀喇沁左翼旗札萨克奇达特把王爷府从官大海迁到此地,因此时奇达特已世袭“镇国公”故人称新王府为“宫根浩若”,汉语意为公营子,1961年因建平县的公营子划入喀左县,为示区别,特在此名前加一方位词南,故名南公营子。
4、山嘴子镇
  山嘴子之名,蒙古语为“哈日和硕”。源于清初,喀喇沁左翼旗王府派一支蒙古族人到渗津河畔地驻牧成村。由于此村位于黑色的两山之中,山口如鸟的嘴喙一样,故名山嘴子。据《汉书·地理志》载:“右北平郡县十六,石城县(今山嘴子镇黄花店村)取碣石如城以名之。”。
5、公营子镇
  公营子,源于清朝中期,喀喇沁右翼旗镇国公来此地修建府邸,蒙古语为“宫根浩若”,汉语意译为公营子,故名。
6、中三家镇
  源于清乾隆(1736-1795)年间,有多支关内汉族人逃荒到喀喇沁右翼旗,努鲁儿虎山东麓的毗邻土默特右翼旗的一坡地上落户安家,并在此地的上部、中部、下部各建有一村,每村三姓(户),因此村居中,故名为中三家。
7、白塔子镇
  源于清中期有关内汉族人来到蒿桑河西岸落户成村,因村边有一座辽代白塔,故名。
8、老爷庙镇
  清初有关内汉族逃荒到此地落户安家成村后,在村旁建一关帝庙,汉族人敬称“关羽”为老爷,故又称老爷庙。
9、六官营子镇
  六官营子之名,源于蒙古语“麦拉苏台浩若”,意指清初期喀喇沁左翼旗第一任扎萨克色楞派其第六子率部族来此地驻牧为官,故名六官营子。
10、平房子镇
  平房子之名,源于清初,喀喇沁左翼旗一支蒙古族人来大凌河岸边草滩上驻牧称此地为“白音套海”,汉语意为富裕的河滩地,后清康熙年间,有山东人来此地盖了几间平房落户,后发展成村,故名平房子。
11、十二德堡镇
  源于清初,喀喇沁左翼旗一支蒙古族人举族来松岭山下芍药河畔驻牧后成村,因村边是一片翻浆的草地,故起村名“昔日德伯格”,汉语音译为十二德堡,故名。
12、羊角沟镇
  清乾隆五年(1740),因村处在形似两只羊角的山沟之间,故名羊角沟。
13、兴隆庄镇
  兴隆庄之名,源于清中叶,有关内汉族人举家迁来到喀喇沁左翼旗大凌河县落户,逐渐成4个自然屯,后4个屯合并成村庄,意在和气生财、买卖兴隆,故名兴隆庄。
14、甘招镇
  源于藏传佛教经卷《甘珠尔》的蒙古语音译,系清朝初期,有喀喇沁右翼旗的一支蒙古人来到大凌河北岸鸡冠山南,驻牧成村的同时,建起一庙,庙内存供着从北京请来的《甘珠尔》经卷,遂称此村为“甘珠尔苏木”,后来汉族人逐渐多了,谐音叫成了甘招,故名。
15、东哨镇
  康熙年间,因此地处于县驻地大城子镇东面的山口、大凌河的哨口,故名东哨,蒙古语“德日傲恩棍“,德日傲恩棍,是蒙古族汪古部之一的部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