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各街道乡镇历史沿革
1、新城街道
新城办事处全称梅县区人民政府新城办事处,由程江镇分出。
2、松口镇
松口镇建制早于梅州,是千年古镇,为岭南四大古镇之一。松口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晋,其时名为东畲寨,后改名梅口,南汉乾和三年(945年),始称松口镇。宋代以降,松口各姓氏先祖从闽赣迁居此地,开发建成闽粤赣商贸集散地。宋代伊始,特别是清末民国初期,松口成为梅州,乃至闽粤赣客家人向海外迁徙的重要驿站、世界客侨“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客家人“印度洋之路”的第一港。1994年,松北乡与松口镇合并为松口镇。
3、城东镇
城东镇建制于清康熙年间,时称东厢堡。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堡为区、乡,属梅县第一区和第二区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设城东区。同年10月撤销城东区,属附城区。1950年,设城东乡。1963年,改称城东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建区。1987年4月,改称镇。
4、石扇镇
石扇镇因地理关系,区乡镇行政的设置都比较专一。清康熙年间,全县设36堡,石扇设立石扇堡,辖六约。民国二十年(1931年),属梅县第二区管辖。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为石扇乡,下辖17保。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石扇区。1950年3月,并入城北区,设石扇乡,村建制不变。1952年3月,石扇恢复区的设制,称第三区公所。1956年,撤区并乡,称石扇乡人民政府。1958年11月,成立人民公社,称石扇公社,下设12个生产大队,大队下设生产小队。1958年冬,梅蕉合县,并入新铺公社,石扇设管理区,各大队、生产队未变。1961年,分出蕉岭县,恢复石扇公社。1968年4月,改称石扇革命委员会。1980年,撤销石扇革命委员会,称石扇公社。1983年,取消人民公社建制,称石扇区公所。1987年5月,废区设镇,称石扇镇人民政府。
5、梅西镇
清代,称李坑堡。民国二十年(1931年),为第五区一部分。民国三十年(1941年),为第二区李坑乡。建国初期,设梅西区。1956年,成立李坑乡。1958年,成立梅西人民公社。1966年6月,将所属车子排、丰田、石赖、柱坑、幸福等村划归上官塘水库,梅西公社社址由车子排迁往龙虎圩,更名龙虎人民公社。是年冬改称红星人民公社。1968年冬,复名梅西人民公社,原上官塘水库所辖的石赖,柱坑、幸福、车子排、丰田等村又划回梅西公社管辖。1983年冬,改设区。1987年,改设镇。
6、大坪镇
清代,为大平堡。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堡为区、乡,为第五区的一部分。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梅西区。1956年,为大坪乡。1958年,建立梅西人民公社。1960年,从梅西分出大坪人民公社。1983年,撒社建区。1987年,改称镇。
7、石坑镇
明代,石坑镇属程乡县(今梅县)石阮都。清康熙年间建制时,称祭下堡,后改石坑堡。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设祭下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梅西区。1956年,从梅西分出,建立石坑乡。1958年,并入梅西人民公社,后分出设立石坑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撤社建区。1987年,改称镇。
8、水车镇
明代,属新化县永宁七都。清代,属新化县永靖团。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属新化县锡田乡。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属新化县永靖乡。1949年10月,属第五区。1950年,属第是一区水车、道泉、烟竹、鄢家、东溪、锡溪、大湾、白水8乡。1952年,划归邵阳专区隆回县,属隆回县第六区。1953年6月,划归新化县第十九区。1956年,属水车办事处水车、锡溪2乡。1958年,设水车公社。1961年,水车公社分为5公社,属水车区水车、大同、锡溪3公社。1984年,属水车区水车、大同、锡渓3乡。1995年,水车、大同、锡溪3乡合并为水车镇。
9、梅南镇
梅南镇,建制于清康熙年间,时称龙冈坪堡(辖地包括今水车镇河东片),后称龙冈堡,又称龙文堡。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堡为区、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称龙文区。1950年3月,撤销龙文区,设梅南区(辖今水车、长沙和荷泗镇)。1956年,撤销梅南区,分设梅南乡。1958年,成立梅南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撤社建区。1987年4月,改称镇。
10、丙村镇
丙村镇建制于清康熙年间。清代以前,属程乡县(今梅县)万安都一图,今丙村镇辖地时称丙村堡,金盘冈堡。民国三十九年(1949年)6月,改设丙村区。1950年,丙村区辖三乡、锦洲、金盘、雁洋4个乡和丙村镇。1956年,撤区。1958年,建立丙村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撤社建区。1987年,改称镇。
11、白渡镇
明代前,属程乡县(今梅县)怀仁乡。明初,属程乡县龟浆都。清康熙年间设堡。民国期间,分别为梅县第十区、第四区、第三区和梅县直辖。1949年6月,梅县解放后,镇境设白渡区,梅屏区。1950年3月,撤销梅屏区,并入白渡区,辖白渡、嵩山,梅屏内,梅屏外4个乡。1958年,成立白渡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撤社建区。1987年4月,改称镇。
12、松源镇
明代,松源镇境域属程乡县(今梅县)怀仁乡。清康熙年间,改设松源堡。民国期间,数易其名,先后属梅县第14区,第四区,第三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松源上、下乡合并为松源乡。1949年3月,在梅县第一个成立区人民政府。1951年6月,复设松源区(辖桃尧部分)。1956年,分出桃源片﹐复改松源乡。1959年3月,成立松源人民公社(辖桃尧部分)。1983年11月,撤社建区。1987年4月,改称镇。
13、隆文镇
清代前属溪南郡溪二图。建制于清康熙年间,时称龙牙堡。民国期间数易其名,先后属梅县第十四区、第四区、第三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改设隆文区。1950年,改称隆文乡,属梅县梅东区。1952年7月,撤销梅东区,改设隆文区(辖原尧塘乡)。1956年,撤区复称隆文乡。1958年,并入梅东人民公社。1959年,从梅东分出,成立隆文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撤社建区。1987年4月,改称镇。
14、桃尧镇
桃尧镇建制于清康熙年间,时称桃源、饶(后改尧)塘堡,属县直辖。民国二十年(1931年),堡改区、乡,桃源、尧塘属梅县第14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桃源、尧塘乡,属梅县第四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桃源、尧塘合并为区,取两乡名之首字,称为桃尧区。1950年3月,撤销桃尧区,并入梅东区。1951年,撤销梅东区,改设隆文区。1956年,桃源、尧塘从松源、隆文分出,设立桃尧乡。1958年,并入梅江人民公社。1959年3月,撤销梅东人民公社,置松源﹑隆文人民公社,原桃尧范围桃源片属松源人民公社,尧塘片属隆文人民公社。1961年,从松源、隆文分出成立桃尧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撤社建区。1987年4月,改称镇。
15、畲江镇
畲江镇建制于清康熙年间。清代以前,属程乡县(今梅县)万安都,亦称畲坑堡。元代前,因居住的居民主要是畲族人,故名畲坑,后改畲江。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堡为区、乡,设立畲坑乡,属梅县第九区。民国二十六(1937年),改称柴榄乡,属梅县第二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畲坑与柴榄乡合并称畲坑乡。1949年,改设畲江区。1956年,撤区分设畲东、畲西乡。1958年,建立畲江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撤社建区。1987年,改称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