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省卫生村[28]
1081、南峪村
  南峪村位于莱城东北24公里,镇驻地东7公里处。虫山西南。地处山区。南临北围村,西接响水湾村,北靠常庄村,东北上周村,东到崮山村,东南达寄母山国营林场。耕地1285亩,全村278户,746人。有李、唐、刘、任、尚、张、王7姓,其中李、唐姓人口居多。据李氏墓碑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因址在常庄村南山峪中,曾名常庄南峪。后简称南峪。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崮
1082、常庄村
  常庄村位于莱城区东北25公里,镇驻地东北5公里处。原常庄乡人民政府驻地。全村村民现有546户,1494人,耕地1357亩。据河山寺庙碑记载:唐朝初年常姓来此建村,以姓名村,称常家庄。后常氏迁至他处,但仍沿用此名,建国后简称为常庄。有关常氏的去向,也有传说因犯事全家被抄,府第被毁且掘地为沟,名日“北沟”,至今遗迹犹存,并时有瓦砾,砖石出土。常庄村历史上一直是行政区划的中心。明《嘉靖莱芜县志》记载:“
1083、磨石峪村
  磨石峪村位于莱城东北20公里,镇驻地东4公里处。地处山区。东南西北分别与本镇的桃园、唐上坡、苏上坡和南古德范村接壤。全村现有耕地面积708亩,人家131户,430口人。有孙、亓、吕、狄、翟五姓。由于山青水秀,人都长寿,小小村庄,进入古稀之人竟有53人,因此人称长寿村。据村碑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有杨氏迁居于此,不久遭贼寇抄斩。后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76年),有孙氏自淄川阴柳庄来此建村,因址在峪中,
1084、车辐南峪村
  车辐南峪村位于莱城东北27公里、乡政府驻地东3公里处。东界博山,南接北平州,北与东车辐、西车辐村一河(淄河)相隔,西边山顶分水岭是与和庄村的分界,该村194户人家,672口人,耕地535亩。人,耕地1573亩。是和庄乡第一大行政村。该村原名翟科,明朝末年立村,因址在东车辐南山峪中,故改村名车辐南峪。村里最先有孙家在此居住,孙姓为“世代户”,后有毛、张、孙、姜姓陆续迁来。据《毛氏谱》记载,毛姓明朝末
1085、大英章村
  大英章村南离莱城3l公里、乡驻地4公里处。位于博莱边界。三面环山,北邻齐长城,西邻小英章村,东接官家村。南与下洼村相隔3里。现村中1127口人,耕地1172亩。据《栾氏谱》记载:大英章村,原名鹰爪村,盖因村北有一大莹光石,上面布满鹰爪印,故得其名。后改为鹰掌村,遂谐音为英章村,因重名,易名大英章村。初有王姓人于此建村,历经几代,王姓渐无。明朝末年栾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于此,香火渐旺,成今日之多姓。后
1086、张家台村
  张家台村位于莱城东北35公里、乡驻地东南10公里处,地处山区。北邻淄博市博山区石马镇芦家台村,东与淄博市博山区沙井村接壤,南邻苗山镇北文字村,西与啬泉、左家峪地接地为邻。耕地面积1431.5亩,人口1702人,是和庄乡第二大行政村。据村碑记载,张家台村原名南台,明初张姓迁此前已早有人居住。张姓人丁兴旺,清初遂改为张家台村。村中现有张、王、李、郭、庞、陈、周、闫、丁9姓,张、王二姓居多。原姓氏薛、杨
1087、北麻峪村
  北麻峪村位于莱城东北27公里、乡政府西5公里处。南与南麻峪相接,西南与横顶村隔河相望,北与马家峪隔山而邻,全村371口人,土地462.1亩。北麻峪于明朝中期立村,村中最早有丁、付两家在此居住,后又有王、邴、孙、李、张、董、乔七姓陆续迁来,其中以王姓居多。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杓山保•北麻峪。”据《莱芜市和庄乡组织史料》载,北麻峪村1937年属莱芜县石马区管辖。1945年属莱芜县常庄
1088、左家峪村
  左家峪村位于莱城东北36公里、和庄乡政府驻地东南10公里处。村东靠张家台村,村西南、西北分别与啬泉村、马杓湾村相邻,东北与淄博市石马镇芦家台村接壤。现有人口1258人,耕地1181亩。左家峪村,原名兴隆庄,明朝中期由左姓从蒙阴县迁此建村,因村庄坐落在山峪之中,村庄三面环山,故以姓氏和环境为名,改称左家峪村。左、焦为村中两大姓氏,另有张、王、李、徐4姓居于此。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常庄保R
1089、上崔村
  上崔村位于莱城东北24公里、乡驻地南7公里处。北邻佛羊村,南邻下崔村,东靠摩云山西麓,西隔燕子山与苗山镇王家庄村接壤。大汶河支流从村西南流过,二0五国道从村东经过。大的自然村有两个,即河东与河西。现有504口人,土地627亩。村中有刘、徐、尚、程、翟、丁、亓7姓,以前四姓居多。据村碑载,明初崔姓立村,曰崔家庄。因重名故冠以“上”字,名“上崔家庄”,现称上崔村。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仓山保
1090、张积庄村
  张积庄村位于莱城西南11公里、圣井东3.5公里处。南与鹁鸽楼村为邻,距牛泉镇政府南3华里,牛石公路穿村而过(牛泉至新泰石莱)。228户,1030口人。据史料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山西人张姓、积姓,迁居此处,张积庄由此而得名。后积姓迁往他乡,山西人王姓又迁来,故该村仅有张王两个姓氏。1941年莱芜划为三县,张积庄隶属新甫县汶南区云凤乡,后属莱芜县圣井区风阳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张积庄隶属莱芜县牛
1091、积家庄村
  积家庄村位于莱城西南14公里处,距牛泉镇政府6公里,北邻鹁鸽楼,南接吕家楼,东与大荒峪一山之隔,西依云台山。全村现有42户,125口人。耕地面积80余亩。其村址依山傍水,坐落在鹁鸽楼水库的东岸,是一个山青水秀、景色宜人的好地方。据村碑记载:积家庄,明万历年间,积姓由山西省迁此建村,以姓名村积家庄。建国后与张家庄合为一村,改称张积庄。原址修水库占用,1978年迁今址,独立建村,复称积家庄。清初,积姓
1092、方家庄村
  方家庄位于莱城东南22公里、钢城西2公里处。东北邻徐家庄,西北接雁埠子村,南邻寨子村,北邻于家庄村。全村有425户,1395口人,耕地面积676亩。据村碑记载:方家庄由万氏于明初建村,后方姓迁入,时称万家庄。至明朝中叶,万氏渐衰,方家日盛,遂更为方家庄,后来有张、吴、李、杨、朱、翟、孟、汪、刘、栾、郝、王等姓相继迁入。方家庄建村后属蒙阴县所辖;清代沿袭未变;1914年至1939年,划归蒙阴县七区;
1093、疃里村
  疃里村位于莱城东南15公里处,是颜庄镇最东边的一个村,地处丘陵。西靠颜庄村,南接里辛镇石家岭村,东与里辛镇里辛村为邻,北与里辛镇潘家庄村相望。村南有一小河,属汶河支流,河对岸是九顶黄羊山,村西有磁(窑)莱(芜)铁路,距颜庄火车站仅2公里;村北有韩(旺)莱(芜)公路,交通便利。全村380户,1100口人,耕地900亩。据《魏氏谱》记载,明朝中叶,屈、邓、寇、贾、侯、程、宋7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
1094、西沟村
  西沟村位于莱城东南15公里,颜庄镇政府以西0.5公里处,岱山西麓。东与颜庄村、南与马官庄村、西北与南下冶村相邻。村北是平原,村公路与205国道相通,村中两条大道横贯南北。葫芦山水库的水渠从村中通过,每到旱季村民可利用渠水自流灌溉农田。现有145户,444人;耕地294.5亩,其中果同35亩,桑园136.7亩。据《莱芜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有杜、黄、邹3姓来此建村,因杜姓居多,取名杜家庄。后因本村
1095、野虎沟村
  野虎沟村位于莱城东南12公里、镇政府3公里处。东接南下冶村,西邻澜头村,南为埠东村,北靠莱钢石灰石矿。莱新高速公路经过村南。全村268户,903口人,耕地面积646亩。据《莱芜县志》记载,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魏姓由辛庄芦城迁此建村。野虎沟村旧属颜庄保。1949年属颜庄区。1954年成立初级社,社长王昭顺;1957年,与埠东村联合成立“五一”高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属颜庄公社澜头
1096、石湾子村
  石湾子村位于莱城东21公里处。南接莱马路,西临铁车村,北靠旋车沟村,东接大沟村。共596口人,598亩土地。徐氏墓碑记载,清初徐姓由张里街迁此建村。因村东沟中有一碗状巨石,曾名“石碗子”。后谐音为石湾子。村中有莱芜战役指挥所旧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清康熙《莱芜县忐》记载:“铁车保•石湾子”.民国初年,石湾子村属莱芜第五区管辖;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和新甫三县,石湾子村隶属
1097、崖下村
  崖下村在莱芜城东10公里处,坐落在丘山脚下,北面是桑园、百嘴红村,东面靠山,西面邻赵泉洼,南面与有名的芦城洼接壤。有305户.855口人,1002亩土地。崖下村,据《刘氏家谱》与出土坟墓记载,先是“神、施、姚、环”四姓氏定居,又有村碑记载。洪武年间,刘氏:春、和、山兄弟三人,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因村北山脚下有较大的土崖,故名崖下村。现有刘、葛、李、张、侯、王、司、吕8姓,刘是大户,有400余人,葛
1098、大沟村
  大沟村位于莱城东部25公里处,距辛庄镇驻地15公里。村庄建在朝南、朝西的二斜坡上,北依寄母山,南傍莱马路,西与红崖村搭界,东跟裴家庄接壤。60户,180口人,有耕地170亩,山地80亩。 据《任氏谱》记载,清朝道光年间任姓由任家庄迁此建村,因址在大沟内,故名大沟村。随后尚、王、李、池、徐陆续迁入,聚居于此,繁衍生息。现以尚氏、任氏居多,其它姓氏占少数。村民温良敦厚,不分宗族、贫富、多寡,世世代代和
1099、高家庄村
  高家庄村位于莱城东南32公里、钢城政府以南2公里处,磁莱铁路以东。南靠卞家泉村,北接宋家庄,东边与黄庄镇小上峪村接壤,西邻寨子村。村民80户,人口315人,现有耕地印亩。据村碑记载,明朝洪武年间,高姓在此建村,以姓名村高家庄村有李、刘、赵、郭、陶五姓,诸姓间和睦相处,团结友爱。高家庄村明清两代属蒙阴县;因地处新泰、莱芜、蒙阴三县交界的地方,因此归属多有变更。1941年到1946年由蒙阴县黄庄区划归
1100、棋山观村
  棋山观村位于莱城东南21公里、里辛镇东4公里处。东邻圈里村,北靠杨家楼村,西接焦家庄村,南倚棋山。2002年全村共有199户,总人口543人,均系汉族,耕地面积1036亩。据《中国村庄记事》记载,棋山观始建于北宋,最初名曰“洞真观”,南宋时,此地属金人辖域,道教长春真人丘处机曾来此隐居。泰和八年(1208年)丘处机求皇帝为观赐名,皇帝赐曰“洞真观”。元末明初,此地战乱,道观、村落历尽了沧桑。明洪武
1101、东马泉村
  东马泉村位于莱城东南28公里、镇政府驻地东10公里处。北邻孙家岭村、陈家山村,南与白冶子村隔山相邻,东与淄博市沂源县的姬家峪、大光坡村接壤,西与中马泉村搭界。村西是通往里辛镇政府驻地的柏油路,村南小河是汶河的源头,有“大东山”之称。2002年全村总共146户,496口人,均系汉族。耕地面积520亩。据《中国村庄志》记载,东马泉曾用名饮马泉。据说东汉皇帝刘秀路过此地,曾在一泉池饮马而得名饮马泉,西邻
1102、南宝台村
  南宝台村位于莱城东20公里处。乔店水库南岸,东面是桃峪村,西隔水库与后峪相望,南面是天井峪村,北隔乔店水库与北宝台相望。全村占地面积约1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15亩。有亓、吴、李、吕四姓,以李姓居多。全村186口人。村民池可堂(其夫李红远,已故;有二女,皆嫁在本村),今年98岁,池老太虽年近百岁,背稍驼,但是精神矍铄,很少得病。至今仍自己烧水做饭,从不拖累儿女。老人的体质很好,抗病力强。据说,
1103、南孝义村
  南孝义村位于莱城东3公里,磁莱铁路南侧,南与南张家庄为邻,北与泉子村接壤,东为傅家庄,西为陶家庄,地处丘陵,耕地779亩,331户,932口人。《据刘氏祖谱》记载,元末刘姓由安徽风阳县迁入莱芜,明朝万历年间十世祖澄谓(字润九)建村,因址在北孝义以南,以村名村,故名南孝义。村中现有刘氏、艾氏两姓,其中刘姓居多,村民和睦相处,耕读传世。据《莱芜市志》载,明朝设保,全县设乡、保,南孝义村属傅家庄保;民国
1104、泉子村
  泉子村位于莱城东北7公里,磁(窑)莱(芜)铁路南侧,东至博莱高速公路,西傍孝义河,隔河与冯家林村相望,南邻南孝义村,北与李陈庄村为邻,紧靠莱芜经济开发区。泉子村地处丘陵,耕地687亩,165户,560口人。 泉子村共有刁、李、张、王、胡五姓氏,刁、李两姓居多。据《李氏族谱》记载,明初李姓由河北枣强县迁此定居,因村旁有泉,冠以姓氏,曾名李家泉子。因有刁姓居住,又称刁家泉子。1980年定名为泉子村。据
1105、姜家庄村
  姜家庄村是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鹏泉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371202004246。
1106、官厂村
  官厂村坐落于汶河南岸,莱芜市区东南。205国道由南向北穿村而过。东有塔子岭延伸至西陈峪村,西至大汶河与孝义河交汇,南隔大汶河与安仙村、关帝庙村相望,北隔孝义河与程故事、孙故事相邻,是个山环水抱,风景优美的村庄。官厂村现有村民502户,1342人,可用耕地面积501亩。据村碑记载,官厂村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董氏祖迁此建村定居,因此地三面环水,水草丰茂,故旧时曾为官府的牧马场,所以得“官
1107、柳行沟村
  柳行沟村位于莱城西12公里,方下镇政府驻地西3公里处。东接乔家义村,西越长埠岭是石家泉村,南为卢家庄村,北邻辛泰铁路。耕地面积1618.47亩,全村390户,1162口人。该村建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当时由常姓一家从山西迁来,看到沟水潺潺,沟旁柳树成行,遂安家于此,故取名为柳行沟。柳行沟村早期有11姓人家,分别是常、孟、亓、孙、王、李、杨、汪、邓、毕。常姓人口居多。现在汪姓,邓姓已无后人。
1108、何家庄村
  何家庄村位于莱城西15公里,镇政府驻地西7公里处。村地处长埠岭,呈元宝形。村东为石家泉村,村西为杨庄镇凤凰官庄村,村南为鲁西村,村北为许小洼村。人口1380人,耕地1918亩。据何氏谱碑记载:明景泰四年(1453),何赵两姓由河北枣强县迁此建村,原名赵庄,后何姓户数多,改称何家庄。何家庄现有何、李、刘、王、吴、靳6姓,以何、李占人口最多。明《嘉靖莱芜县志》载:“辛兴保•何家庄。”194
1109、丰登官庄村
  丰登官庄村位于莱城西北15公里,镇政府驻地西5公里处。北与羊里镇辛兴村接壤,西与何家官庄村为邻,南靠石泉官庄村,东接龙泉官庄村。耕地面积1032亩,全村230户,752口人。据吴氏谱碑记载,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吴、李两姓由垂杨迁于此,郭姓早居,始建村无考。原名来头官庄,后改称丰登官庄。该村现有李、吴、王、杨、谷、卢、梁、苏8姓组成,其中李姓人数最多,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丰登官庄清末隶属南乡
1110、大辛庄村
  大辛庄村位于莱城西11公里,方下镇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处。南隔汶河与牛泉镇相望,北至泰莱高速公路,东邻卢家庄,西靠小辛庄,村北有一大路与泰莱公路相连。耕地1160亩,367户,人口1250人,村内东西、南北两条。据原三官村庙碑记载:元朝初年刘姓居此,始建村无考。明嘉靖年间,名为新庄,后谐音成辛庄。1933年分为东西两村,东村即为大辛庄。据《莱芜市志》记载:辛庄清末属莱芜县新庄保;民国初年属第十区(鲁
1111、龙口西村
  龙口西村位于莱城西16公里,方下镇西南部3公里处。北靠泰莱一级高速公路,南接大汶河,东靠龙口东村,西邻西五龙口。全村260户,823口人,耕地814. 64亩。据碑载:明初,高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建村,址在东五龙口村以西,以村名村,故名龙口西村。昔日盛产大马。龙口西村建国以前属于鲁西区,建国后鲁西区划为乡,属于鲁西乡管辖。1958年公社化以后,该村属于方下人民公社,后属方下镇至今。1933年9月至19
1112、小辛庄村
  小辛庄村在莱城西12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处。汶河北岸,南隔汶河与牛泉镇相望,东与大辛庄村为邻,村西为石桥子村,北至泰莱高速公路,地处平原,整个村庄大体呈梨状。有86户,314口人,耕地276亩。据村碑记载:元朝刘姓居此,始建村无考。明嘉靖年间名新庄,后演化为辛庄。据张氏谱记载,该村原与大辛庄为一村,原名辛庄。1993年分为两村,改称小辛庄。刘姓居此200多年,后逐渐衰弱,不知所终。现小辛庄以
1113、李家店子村
  李家店子村位于莱城西15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南9公里处。地处平原,村东与鲁西村相邻,村西和西五龙口村接壤,村南隔大汶河与牛泉镇大庄村相望,村北和东五龙口村比邻。现有人口805人,276户,耕地面积774 .504亩。李家店子村起初叫梅花寨。寨子四周为土筑城墙,城墙外有护城河环绕。村寨建有四门,即大南门、小南门、西门和北门。大南门是村寨的主门,清朝同治年间曾重修大南门,并在门旁边立碑一座,此碑现仍保存
1114、鹿家堂村
  鹿家堂村位于莱城西北10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北1公里处。南邻方寨路方下工业园,北靠李家义村,西接王家岭村,东至徐封邱村,辛泰铁路横贯村中,公路、铁路交通便利,地处平原,地理位置优越。耕地552亩,155户,人口535。 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鹿家堂乡•鹿家堂”。据庙碑记载,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鹿姓建村。万历年间建一庙堂,冠以姓氏,故名鹿家堂。 村中有鹿、张、王、李、
1115、方下北街村
  方下北街村为方下镇政府驻地,位于莱城西北10公里处。1980年底以前与方下南街村为同一行政村,全村现有502户、1148口人,耕地面积1264亩,北邻辛泰铁路,西邻方寨公路,方下河从村东流过,一条主大街往南直通泰莱新旧公路。据村碑记载,明代以前,村中方姓在此居住曾取名方庄子。后来,方姓建造了一座高大厦屋,人们称为方厦,村名逐渐演化成方下。清康熙五年腊月二十五日立集,逢五、十为方下集。据《莱芜市志》
1116、台头村
  台头村位于莱城西北10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北4公里处。地处丘陵地带。南邻铁牛岭,东界张家洼街道办事处,北靠口镇陶镇村,东至王楼村,西接韩官庄。全村115户,365口人,土地面积339亩。据《马氏谱》记载,清雍正年间马姓由高家洼迁此。先前,已有人居住。因地势较高,众称台子村,后演变为台头村。村中有李、马、石、徐、王5姓,以马、李两姓居多。村民不分宗族、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民风淳朴,勤劳
1117、耿公清村
  耿公清村位于莱城西北6公里,方下镇政府驻地东北2公里处,嘶马河西岸。地处平原,东有东岭,与古石沟、蔺家庄交界。北靠孟公清村,南邻张公清村,西临方下河。576户人,1842口人,耕地1141. 2亩。据有关祖谱记载,明洪武年间,耿姓和赵姓由河北枣强县先后迁此。刘姓早居,原名刘家峪,始建村无考。另有张姓从邻村迁来。因村东岭有古代矿坑,故称耿家矿坑,后改称耿公清。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封邱保R
1118、安家台子村
  安家台子村隶属莱城区方下镇,位于莱城西5公里处,镇政府驻地东北2公里处,足一个旧村改造后的新村东与姚家岭相邻,南为嘶马河村,北为谷家台子,西为时家方下村。有335户,人口1034人,耕地499亩。据安氏墓碑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安姓建村,因地势较高,冠以姓氏,故名安家台子。安家家台子村是一个多姓村,有安、王、陈、周、屈、刁、徐、毕、任、姚10姓。原有张姓,至解放初已后继无人。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
1119、南头社区
  南头社区是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册山街道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111,为主城区。区划代码为371311006248。
1120、山前社区
  山前社区是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册山街道下辖的社区,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1311006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