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山东省卫生村[19]
721、干河子村
  干河子村 干河子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以南4公里处,村域东西0.4公里,南北0.3公里,面积0.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0亩。该村东临省道,南距204国道0.2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据传,明永乐年间,纪氏兄弟中的0迁来胶州,住三官庙庄,到十世族时迁至今干河子村。该村现有居民106户,人口365人,除纪姓居民外,还有少数李、赵姓居民。该村以农、林果为主,养殖、刺绣业为辅,农产品方面主要种植土
722、正南岭村
  正南岭村正南岭村位于大场镇驻地北3.2公里处,吉利河西岸,西靠黄大公路,现有居民158户,人口508人,耕地976亩。据传,明初,苏姓从江苏海州迁此,在胜水河西下游立村,取名下河庄,后因水灾,迁到岭上,取名胜岭,1958年区划调整,因在胜水正南,改名正南岭,清道光版《诸城县续志·疆域》称南岭庄。正南岭村地处半丘陵,村后有胜水河,河北为丰产地,村东南土地平整肥沃,西北为丘陵地,有娘娘庙、茶园、大寺前
723、刘家疃村
  刘家瞳村 刘家瞳村位于大场镇驻地西北5公里处,与诸城市桃林乡接壤,是大场镇最北边的村庄,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主要地貌为丘陵与平原相结合,耕地面积1997亩。据传,明朝洪武年间,刘姓到此立村,取名刘家村,在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与本市其他两村重名,遂改名为刘家瞳村。本村现有居民240户,780口人,均为汉族,主要有魏、陈、孙、丁、李、高、初、崔、贺等姓。刘家瞳村历史上以
724、大楼子村
  大楼子村大楼子村位于大场镇驻地南1.5公里处,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1公里,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1050亩。大楼子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南有同三高速公路大场站出口,北有黄大路从村中穿过。该村现有居民225户,人口800人,以徐性为主,其次有张、赵、李、王、刘、郭等少数居民。大楼子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种植花生、大白菜、土豆等经济作物。近年来,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各行各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725、小楼子村
  小楼子村  小楼子村位于大场镇驻地南3华里,同三高速公路出入口北2华里,204国道北8华里,黄大公路西侧,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小楼子村现有居民75户,人口240人,耕地450亩,果园、山楂园70亩,各类蔬菜大棚30个,居民主要有厉、耿、高、徐、董、卢姓居民。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近年来,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形成了种植、畜牧养殖一条龙,个体手工业户30家,农副产品收购、
726、南辛庄村
  南辛庄村南辛庄村位于大场镇驻地西南2公里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向北直通省公路,向东离高速公路出口1.5公里,镇环路四通八达连接相邻村庄。南辛庄村现有居民88户,人口300人,耕地面积625亩。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近年来,通过对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标准化大棚蔬菜生产、畜牧规模化养殖为主的农业体系,村级经济也得到了较大发展。目前,全村发展壮大无公害草莓大棚30多个,草莓收后再栽培西红
727、东丁家庄村
  东丁家庄村东丁家庄位于大场镇驻地南0.5公里处,村域东西250米,南北200米,面积50000平方米,耕地412亩。该村北与省道郝李路相接,南与镇环路相连,西靠镇环路,东靠丰产河,既有休闲散步的地方,又有十分便利的交通。据《徐氏支谱》记载,明中期徐泰后人,由今大场村迁此,因该村位于大场村东南方,按关于五行方位配合,甲乙为东方,丙丁为南方,故取名丁甲庄,后演变为丁家庄。1962年将海青公社丁家庄划入
728、丁家大庄村
  丁家大庄村  丁家大庄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北8公里处,村域东西200米,南北180米,面积为36000平方米,耕地600亩。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北与魏家大庄村相隔100米,南与张家大庄村相接,西邻保子埠村,东靠白马河大桥,村后的胶南市级公路直通镇驻地。  据传,1204年,丁氏先祖由江苏迁至本地,取名丁家大庄村,该村现有居民131户,人口396人,除丁姓居民外,还有少数张、贾、李、王、黄
729、保子埠村
  保子埠村  保子埠村位于大场镇驻地东北5公里处,村域东西1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1200亩,林地200亩,卢瑟通道90亩。该村位于吉利河东岸,村南、村西都是2004年新修的市级优质公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据传,明初黄姓和解姓居民从江苏海州迁此,在土埠上立村,又因村西南有保寺庵,遂取名保寺埠,后演变为保子埠。该村现有居民230户,人口730人。居民以李姓为主,另有少
730、黄古墩岭村
  黄古墩岭村  黄古墩岭村位于大场镇东北9公里处,地处山岭,该村现有居民70户,人口249人,有耕地512亩,以农业为主,2004年人均纯收入4427元。  该村原由丁家看林,后由解、徐、黄等居民逃荒至此定居,取名黄古墩岭。  该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在旧社会,村民一直过着贫苦的生活。解放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各行各业突飞猛进,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了解决贫困和吃水难问题,1984年,该村迁到黄古墩岭以
731、西寺村
  西寺村   西寺村位于镇驻地东北10公里处,北马河中游西岸村域东西1.25公里,南北0.4公里,面积0.5平方公里。耕地510亩。该村有塔柳路穿越村前,交通便利,位置优越。  据传,由于该村北部有一座方钟寺,寺东有一条南北方向的河流一条,叫白马河,东南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小河叫淘金河,两条河隔断了两岸的村庄,而该村位于白马河西岸,故称西寺。1973年发现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1982年被青岛市列为市级
732、南寺村
  南寺村   南寺村位于大场镇北部10公里处,有居民70户,人口200多人,耕地450亩,该村居民以丁、王、张姓居多,还有少量孙、安姓居民。该村西临白马河,北临淘金河,地理位置优越。  该村人少地多,主要以农为主,以家庭养殖和规模养猪、养鸡为辅,此外,村民还利用农闲时间外出打工。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建设和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全面发展。该村先后有12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有4人成长为党政干部,有5人成
733、前老窝村
  前老窝村 前老窝村位于大场镇西3.2公里处,村域东西2.35公里,南北1.3公里,面积2.9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95亩。镇环路自村中通过,南通省道、国道和同三高速公路,向北可直通诸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据传,《徐氏支谱》载,明于徐承接,由今大场村迁此,因此地一片树林,乌鸦窝密布,故名大老鸦窝庄,简称老窝,清初改名前老窝村,该村现有246户,842口人,除徐氏居民外,还有李、王、郭、张
734、陈家屯村
  陈家屯村 陈家屯村位于大场镇驻地西南2公里处,村域东西3.2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62亩,该村北邻郝李路,南距同三高速公路3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陈家屯村现有居民165户,580口人,除陈姓居民外,还有少数王、徐、张、刘、逄姓居民。该村历史上以农为主,1949年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并相继发展了林业生产。特别近年来,各行各业突飞猛进。该村通过农业
735、后官庄村
  后官庄村  后官庄村位于大场镇东北10公里处,村域东西225米,南北300米,面积0.8平方公里,耕地890亩,该村东连同三高速公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该村现有居民140户,人口424人,居民主要有孙、董、刘、王、周姓。  该村历史上以农为主,旧社会因地少土瘠,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原始,人民生活贫苦。近几年,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加快了农业生产蚕桑、畜牧养殖业的发展。2004年,居
736、六汪村
  六汪村六汪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泰薛公路和黄大公路在此交汇,东与胶南市相距19.2公里,西与诸城市相距37公里,南与日照市相距80公里,北与胶州市相距6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村域东西长1.5公里,南北2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340亩,果园120亩。据《樊氏家族》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樊可城兄弟从云南迁来,在六处水汪(坑)边立村取名六汪,后来两兄弟分居,在原村前另立一村,遂有两
737、下河山村
  下河山村下河山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西北4公里处、胶河西岸,泰薛路沿村后通过,西北35公里处是诸城市,向东直通胶南市、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市,向东北直通胶州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该村地处丘陵,村庄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30亩,山林面积400亩,板栗园30亩,荒山荒沟50亩。村北1公里处有像龟山,六汪镇镇供水站位于村东。据传,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李殿文及王姓沙姓等从-县迁来
738、找字庄村
  找字庄村找字庄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西1.2公里处,北距泰薛路1200米,东距黄大路500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该村地处丘陵,总耕地面积1870亩,山林240亩,果园20亩。据《王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王继录从今胶州市迁来,因有人来该村寻找儿子,故名找子庄,后演变为找字庄。现有居民256户,822口人,居民除王姓外,尚有刘姓、李姓、孙姓等少数居民。找字庄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
739、花沟村
  花沟村花沟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处、白马河上游西岸,西与诸城接壤。村域东西2.5公里,南北5.75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589亩,山林500亩,荒山荒沟200亩,果园930亩。花沟村地处丘陵,东有水牛沟,西有金牛湾,北有晒金台,南有凤凰山。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姓从江苏海州迁来,因地处山沟,沟中莲花繁茂,故名莲花沟,清初简称花沟。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记载:清道光至民国时称花
740、宋家村
  宋家村宋家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南1.8公里处,北靠泰薛公路,西靠黄大公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该村地处丘陵,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1.35公里,面积2.03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1135亩,山林面积300亩,果园5亩。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宋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取名宋家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而更名为宋家。现宋家村有150户,512口人,除宋姓居民外,尚有赵、孙、张、李、刘、崔
741、崔戈庄村
  崔戈庄村 崔戈庄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西1公里处,是六汪镇四个驻地村之一。该村东靠泰薛路,到胶南城区20分钟,到前湾港码头35分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该村有耕地面积2520亩,山林1600亩,成材林1200亩,荒山荒沟300亩。据《崔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崔守义、崔守仁、崔守为兄弟三人从云南迁来立村,取名崔家庄,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民国时称崔家庄,198
742、墨得水二村
  墨得水二村 墨得水二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东北4.4公里处、高城岘西南麓,北与胶州里岔镇接壤,黄大路从村前通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村域东西长2公里,面积4平方公里,地处丘陵,耕地面积1570亩,荒山荒沟面积528亩。该村村东1公里处的高城岘山风景秀丽,胶南市广播电视转播台坐落在山顶之上。 村庄一角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陈氏先祖兄弟三人由云南迀居至山东省胶州市西南乡定居(即今胶南市)
743、法家庄村
  法家庄村法家庄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西5.4公里处,东接柏丰路,北靠泰薛路,正在硬化的崔西路(崔戈庄至西官庄环镇路)东西贯穿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该村地处丘陵,有耕地面积2840亩,山林1400亩,荒山荒沟500亩。 据传,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韩姓从山西太原迁来立村,取名韩庄。隆庆五年(1571年),张姓从今张家楼乡松山子迁来,后因地势不好,挪至河南立村,取名挪庄。清
744、野潴村
  野潴村野潴村位于六汪镇政府驻地南6公里处、铁橛山西侧,村北1公里是泰薛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地处丘陵,现有耕地面积1944亩,山林面积703亩,果园面积100亩,荒山荒沟800亩。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宋汝殿、宋汝通等兄弟四人从云南迁来立村,因村西有一土岭,远看似猪,村中有一南北沟,形似猪食槽,故名野猪,后雅化为野潴。据民国版《增修胶志·疆域》载,清道光至民国时称野猪庄。现野潴村有
745、常家庄村
  常家庄村常家庄村位于胶河经济区驻地西南5.3公里,胶河支流西岸,地处丘陵。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1公里,全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05亩。南与诸城市桃园镇接壤,西与诸城市林家村镇接壤,属三县交界处,交通便利,并有丰富的矿石资源及荒山资源。据传,明末常姓从现在诸城市相州迁此立村,取名常家庄。常家庄现有居民134户,人口420人,除常姓外,尚有孙姓、张姓、赵姓、李姓等姓氏的居民。常家
746、柏乡一村
  柏乡一村 柏乡一村位于胶河经济区驻地。村域东西3公里,南北0.7公里,面积2.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650亩,桑园35亩,育林面积280亩。 据《胶州志》记载,此处有西汉祝兹国故城。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把该村更名为柏乡一村。该村现有居民240户,人口820人,有王姓、陈姓、单姓、刘姓及侯姓等居民。村西南500米处有古城邑遗址一处,1984年被列为县级重点保护单位。该村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747、柏乡二村
  柏乡二村柏乡二村位于胶河经济区驻地,与柏一、柏三两村相依,因居中而得名柏二。村域东西3.1公里,南北0.5公里,面积1.5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190亩,往南3公里即为泰薛路,东连胶南,西接诸城,交通十分便利。据记载,柏乡原名北乡,为西汉祝兹城遗址,后演变为柏乡。建国后把柏乡划分为三个行政村,二村居中而得名柏乡二村。该村现有居民238户,人口740人,主要有王姓、李姓、赵姓、孙姓、贾姓,还有张姓、
748、孔家庄村
  孔家庄村孔家庄村位于胶河经济区驻地西南2.5公里处,西与诸城市接壤。村域东西3公里,南北1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全村共有耕地1950亩,林地120亩。小清河绕村半周,村北为柏乡水库,水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村前为泰薛公路,交通便利。据记载在金朝中期该村曾出过一名大将军孔辉,故该村取名孔家庄。孔家庄村现有居民343户,人口1021人,其中以王姓为主,占全村总人数的70%。除王姓外,该村尚有胡姓、宋姓、
749、后河东村
  后河东村  后河东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以北7公里处,处于青岛绿洲精品茶园之中,总面积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38亩,山场2000亩。村东500米为平(度)日(照)公路,村西为海青镇甜水河之源头,村北小黄山、大黄山连绵起伏,与诸城市桃林接壤。该村依山傍水,山青水秀,气候宜人,俗有海北“小江南”之称。 风景秀丽的村后黄山 据《徐氏支谱》记载,明朝初期徐泰、李山表兄弟由山西洪桐县大槐树底迁此立村,因村落
750、后河西村
  后河西村  后河西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以北7公里处,镇级柏油路穿街而行,北与诸城相邻,西与五莲接壤。北有翠龙山、即墨山、毛道山三山环抱,汇聚黄埠岭、大柴岭、小柴岭、石弯岭、番子岭五岭沃土,地势北高南低,避风向阳,岭地起伏较平缓。村域内建有青岛海青绿洲茶叶精品园,为胶南市茶叶状元村。村域面积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0亩,其中茶园面积932亩。具有可持续发展生态山体2000余亩,海拔在100—130
751、臧家庄村
  臧家庄村  臧家庄位于海青镇驻地西北5.5公里处。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2公里,耕地800亩。臧家庄北望诸城,西映五莲,省道平(度)日(照)路侧穿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据传,明初臧姓由河南省迁此立村,因在后河(村)前面,故名前河庄,清初改称臧家庄。臧家庄诸姓杂罗,主要姓氏有李、王、商、徐、中、张、杨、黄、陈、祝、解、柏等。全村共210户,700人。臧家庄历史上以农耕为主。随着社会的发
752、东蔡家村
  东蔡家村    东蔡家村处于海青镇西北6.5公里处,位于胶南市的最西端,村西北与五莲县潮河镇、叩官镇相邻,村域东西1.8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62亩。村北3公里处是大缀骨山,水源条件丰富,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据传,该村原是蔡姓祖先在此居住,后来蔡姓家族搬走,李姓九世祖从黄山前村迁此居住,而“东蔡家”村名沿用至今。全村现有170户,534人,大多数为李姓,另有周
753、大陈村
  大陈村 大陈村位于海青东南沿海,距镇驻地8公里,南临日照市两城镇王家滩,东临大场镇营南头村,距204国道1.5公里,海(青)大(石庙)路从村西通过,交通十分便利,是海青镇两个靠海村之一。村域东西2公里,南北1.5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56亩,沿海滩涂400多亩。据传,明洪武初年,陈氏由江苏海州荡芦村迁居至此,立大陈家村。现大陈家村有176户,570人,除陈姓居民外,还有杨姓、安、张、滕
754、宋家岭村
  宋家岭村 宋家岭村座落在海青镇驻地东南7公里处,204国道南侧。据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宋姓由江苏海州荡芦村迁至此地,因此处有岭,故名宋家岭。因此地靠海,经常停靠南方货运船只,又名宋口,后由于水土流失原来的宋口码头移至王家滩口。宋家岭村现有85户,320人。有耕地260亩,虾池320亩,淡水养殖水面50亩,海水育苗场1处。海水养殖盛产车虾、日本对虾;淡水养殖以养殖甲鱼为主,淡水鱼为副,年毛收入150
755、海青村
  海青村海青村是海青镇政府驻地,平(度)日(照)路、郝(疃)李(家坡)路纵横穿越该村。村南4公里就是“同(江)三(亚)”高速公路。向南7公里与海滨城市日照接壤,向北6公里与诸城地界相连,向西6公里与五莲搭界。村域东西4公里,南北2公里,耕地2200亩。村东西各有一条甜水河,淡水资源丰富。 街道一角 据《徐氏支谱》记载,明朝中期徐氏十四世徐亮、十五世徐芝桂由今大场镇凤墩村迁此,取名徐家村。明末因比邻村
756、徐家尧村
  徐家尧村徐家尧村位于海青镇驻地西北5公里处。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2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800亩。徐家尧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北与本镇狄家河村接壤,南1.5公里为郝(疃)李(家坡)路,西与五莲县潮河镇前仲金村相邻,东3公里处是平(度)日(照)路,地处五莲与胶南两地交界。据传,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徐氏祖先徐义龙、徐仁龙、徐礼龙、徐信龙、徐纪龙、徐慧龙兄弟六人由江苏海州戴
757、前显沟村
  前显沟村前显沟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以南6.3公里处,与日照市相邻,村西紧靠平日公路,村后200米是“同(江)三(亚)”高速公路,村南与204国道相接,交通十分便利。村域东西1.6公里,南北0.6公里,耕地面积1500亩。据传,清初安姓从日照安家村迁此立村,因地处甜水河南岸半坡上,为当时五莲至日照王家滩的驮盐必经之路,路临险峻陡崖,人称险沟。该村坐落沟南,故名前险沟。后“险”演变为“显”。1973年村庄
758、徐家洼村
  徐家洼村 徐家洼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以南3公里处,南与日照相壤。村域东西1.4公里,南北1.7公里,面积2.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40亩。该村东靠平(度)日(照)公路,南接204国道、“同(江)三(亚)”高速公路。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徐氏由东潮河迁此立村,因此地低洼,故名徐家洼。该村现有248户, 875人,除徐姓居民外,尚有陈姓、于姓、苗姓、陆姓等少数居民。徐家洼村历史上以农为主。近几
759、大芦疃村
  大芦疃村 大芦疃村位于海青镇驻地西南4公里处,村域东西1.5公里,南北2.0公里,有耕地2140亩,河滩600余亩。源于五莲山脉的潮河斜穿该村域。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姓兄弟从江苏迁此立村,因此地河边盛产芦苇,故名芦疃,后兄弟分居,该村为老大所居,故名大芦疃。该村现有村民397户,1330人。该村历史上以农为主,产小麦、玉米、大豆、地瓜、花生等作物,上世纪80年代对沿河两岸进行了全
760、麻沟河村
  麻沟河村  麻沟河村位于海青镇驻地以北4公里处,平(度)日(照)路西侧,总面积1160亩,居民860人,主要有祝、刘、李、宋、高、林等姓。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祝、刘等姓从江苏迁此立村,因沟、河遍生野麻,故名麻沟河。麻沟河村历史上以农为主。1949年解放后,该村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并相继兴办工副业,特别是木器加工远近闻名。改革开放以来,该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种植茶叶100多亩,并建设了两个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