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山东省卫生村[22]
841、十亩地村
  十亩地村是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潮海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11,为主城区。区划代码为370215002221。
842、北关村
  北关村是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潮海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11,为主城区。区划代码为370215002207。
843、宅子头村
  宅子头村是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潮海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11,为主城区。区划代码为370215002222。
844、新建村
  新建村是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潮海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11,为主城区。区划代码为370215002202。
845、拖车夼村
  拖车夼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1404),鞠氏由浙江平阳迁来即墨。出城拖车东行,因车轴损坏,勉强所止此处立村。因拖车而来又地处山谷,故称拖车夼。  政区人口 位于街道驻地东南4公里。东与鳌山镇相接,西与下开村相邻,北与南泊村相连,南与石源村相壤。2005年,有居民448户,人口1460人。所辖面积370公顷。  经济状况 招商引资和开拓第二、三产业是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1981年实行土地联产承
846、石源村
  石源村村庄由来在大留村东南4.3公里,墨水河东。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王姓自河南彰德府移居即墨移风店,历五世又迁于石源。于、张等姓相继迁来。石源系由“寺院”演变而来,因其地原有一庙宇而得名。按:明清石源社属仁化乡。石源村之建立当远在明前。“石源”当系指此村之地貌特征,东靠山多石,西临河系平原。近年此村西大汶口文化遗存的发现,证实此村是本县最早形成的聚落之一。政区人口全村有耕地面积565亩。
847、大留村
  大留村 村庄由来 明朝初年,周氏先人安住由河南迁居此地。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9年),中山王徐达之子魏国公徐辉祖奉命建鳌山卫,因周安住与其父友好,遂便道访周,并赠与田地数顷。因周氏内外亲戚先后来此居住,故称留村。“留”字当有纪念徐在此地淹留的含义。又据传明永乐扫北时,此村独得保留,故名留村,与史实不符。小留村形成后,改称大留村。大留村村委   政区人口 位于即墨市东部的龙山街道办事处驻地。蓝鳌
848、刘家官庄村
  官庄村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芦姓自云南迁来此地立村,因地处淮涉河东岸,称东溽。后刘姓兄弟三人由云南黄岗岭五沙街大槐树底下迁居此地。之后王、江、许等姓先后迁入。至清时,此村一芦姓任道台后,改称官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村中刘姓户数居多,遂更名为刘家官庄。政区人口 距街道驻地南1公里。村西距青烟一级路2公里,龙山路纵横村中。2005年,全村有居民612户,人口1970人。所辖面积164公顷。经济状
849、前南庄村
  前南庄村村庄由来在三里庄西偏北1.5公里处。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胡家村胡姓一支迁至此地立村,因位于故里之南,故称南庄。后南庄形成,改称前南庄。《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政区人口全村有耕地面积200亩。2006年,全村共有242户,总人口为69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43人。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吨,经济总收入为39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50元。
850、后南庄村
  后南庄村村庄由来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阎姓从云南迁来在南庄北0.3公里处立村,称后南庄。《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政区人口全村有耕地面积66亩。2006年,全村共有69户,总人口为23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83人。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吨,经济总收入为51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4950元。
851、烟台前村
  烟台前村村庄由来在三里庄西2公里处。1959年兴建石棚水库时,张家土桥头、秦家土桥头各有部分迁此地建立新村,因在烟台岭之前,故称烟台前。政区人口全村有耕地面积15亩。2006年,全村共有48户,总人口为13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9人。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吨,经济总收入为9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4570元。
852、东叫村
  东叫儿埠村村庄由来在三里庄东南2.5公里处,系训虎山东一丘埠,即“童恢训虎”故事中,失子老妪悲怆呼喊之处。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解姓迁至叫儿埠前立村,即名村为叫儿埠。为区别于西叫儿埠而随之改称东叫儿埠。《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政区人口全村有耕地面积110亩。2006年,全村共有450户,总人口为135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845人。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0吨,经济
853、西叫村
  西叫村是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环秀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370215001226。
854、塔元头村
  塔元头村村庄由来在大同街东南2公里,墨水河南岸。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江姓、朱姓迁此地立村,因西临塔院寺,故称塔院头,后演变为塔元头。塔院寺,今圮,曾以其巨型石雕卧佛著称。政区人口全村有耕地面积45亩。2006年,全村共有360户,总人口为119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20人。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6吨,经济总收入为1707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788元。
855、院上村
  院上村村庄由来在姜家白庙东南3.8公里处,据《刘氏族谱》载:刘氏“始祖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由云南乌沙卫迁至墨邑松院,睹山明水秀,景物一新,前屏崂峰,左临海滨,右处沃壤,大慰生平。乃置田产,创家业,即名松院。”后演变为院上。《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政区人口全村有耕地面积439亩。2006年,全村共有267户,总人口为795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16人。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
856、青岗岭村
  青岗岭村村庄由来在姜家白庙南偏西4公里处。清嘉庆时(1796~1820),院上刘姓一支迁此地立村。因地处松柏成林、长年青翠的青冈岭上,因以为村名。《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政区人口全村有耕地面积234亩。2006年,全村共有104户,总人口为28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97人。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9吨,经济总收入为344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14元。
857、新民村
  新民村  村庄由来 1403—1424年(明永乐年间),黄姓从云南迁此立村,称黄哥庄村。后周、卢、唐三姓相继迁此居住。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建国后改为新民村。  政权人口 新民村在鳌山以南,距鳌山卫镇政府驻地3公里。该村坐落于鹤山脚下,东临黄海,南依崂山,已被国家列入AA级旅游风景区。村地靠滨海公路,交通发达。域内有“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建立的海产品育苗基地,天然的滨海公园,明代所建的古庙,
858、场元村
  场元村村庄由来在鳌山卫北3.5公里,大任河北岸。明永乐时(1403~1424),于氏一支由北沟迁来此地立村,因村址在原场园地上,故称场园。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政区人口全村有耕地面积420亩。2006年,全村共有277户,总人口为867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639人。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29吨,经济总收入为57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68元。
859、垛石村
  垛石村村庄由来在鳌山卫西偏南3.5公里处。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孙姓由云南迁鳌山卫,其一支又迁来此地看山定居。因村西小山顶上岩石堆集成垛状,取村名为垛石。《即墨县乡土志》标作垛石子。政区人口全村有耕地面积360亩。2006年,全村共有157户,总人口为49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36人。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0吨,经济总收入为457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10元。
860、红星村
  红星村村庄由来在姜家白庙南偏西3.25公里处。清道光时(1821~1850),王氏由今崂山县登瀛村迁至此地立村。因地处狗石屋村东南方山谷中,名村为东南汪,演变为东南旺。1956年与太平冈、狗石屋等村共同成立红星高级生产合作社,此村为红星社所在,改村名为红星。此村西北方1.25公里处原有一个称为狗石屋的小村,系刘姓所建,因村旁有一块中空成室的巨石而得名。《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其历史当较东南汪久。
861、金家旺村
  金家旺村村庄由来在鳌山卫西南5.5公里处。明永乐时(1403~1424),周姓从云南迁来鹤山之北立村,故名鹤阴庄。又因地处山谷中,以吉祥嘉言加地形特征,名村为金家汪,后演变为金家旺。同治《即墨县志》标作金家汪。《即墨县乡土志》标作鹤阴庄。此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副班长周丙昌烈士的故里。政区人口全村有耕地面积347亩。2006年,全村共有179户,总人口为59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88人。经济发展20
862、廉家庄村
  廉家庄村村庄由来在鳌山卫南偏东3公里处。明洪武时(1368~1398),鳌山卫指挥佥事廉高在此地建立庄园,称廉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政区人口全村有耕地面积320亩。2006年,全村共有153户,总人口为519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71人。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37吨,经济总收入为27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80元。
863、前马连沟村
  前马连沟村村庄由来在鳌山卫东南4.5公里,鳌山湾西岸。明洪武时(1368~1398),苗姓由云南迁来。此地有一条两岸马蔺(亦称马莲)丛生的山沟,称马蔺沟,因以为村名。或云此沟原有鳌山卫朱指挥的马栏,故名,后演变为马莲沟。后发展为两村,分别加方位称前马莲沟、后马莲沟。政区人口全村有耕地面积148亩。2006年,全村共有92户,总人口为26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50人。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粮食总
864、后马连沟村
  后马连沟村村庄由来在鳌山卫东南4.5公里,鳌山湾西岸。明洪武时(1368~1398),苗姓由云南迁来。此地有一条两岸马蔺(亦称马莲)丛生的山沟,称马蔺沟,因以为村名。或云此沟原有鳌山卫朱指挥的马栏,故名,后演变为马莲沟。后发展为两村,分别加方位称前马莲沟、后马莲沟。政区人口全村有耕地面积217亩。2006年,全村共有150户,总人口为45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00人。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粮食
865、岚前岭村
  岚前岭村村庄由来在乔家屯西南4公里,烟青公路西侧。明天顺时(1457~1464),马姓来此立村,因地势较高又在天宫院之南,故称为院前岭,后演变为岚前岭。政区人口全村有耕地面积1732亩。2006年,全村共有160户,总人口为57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84人。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09吨,经济总收入为74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963元。
866、西姜戈庄村
  西姜戈庄位于灵山镇北部、204国道东侧,村庄交通便利景色优美。该村在环境整治活动时全村齐动,硬化路面、河塘清淤,并栽种2000余棵玫瑰。村庄的生活环境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有了质的改变。今年,西姜戈庄村的健身广场、幸福家园都顺利完工,村民自此有了休闲娱乐去处。同时,送戏下乡、歌舞表演等活动的举办也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国家3A景区玫瑰小镇风景区就坐落于西姜戈庄村,2000多亩的玫瑰花海成了
867、河南二村
  河南二村村庄由来灵山在县城北16.5公里,灵山西北麓。是灵山镇驻地。阴历二、七逢集,是县内八大集市之一。烟青公路横贯村中,有班车通即墨、青岛、烟台等地。据明万历《莱州府志》载:灵山乡是即墨七乡之一。灵山乡下并有令闪社。灵山集是即墨县十三乡集之一,足证此村历史之悠久。但据各家族普记载,杨氏系明前自林哥庄迁来。王氏系系于明永乐时(1403—1424)迁来。张氏系明永乐后,自东庄迁来。吴氏系明成化二年(
868、西黄家庄村
  西黄家庄村 村庄由来在灵山(村)西偏南5.5公里处。据传:明成化时(1465-1487),黄姓从鳌山卫迁来此地立村,称黄家庄。1973年段村公社黄家庄划归灵山公社,此村因位于西边,改称西黄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黄家庄。政区人口全村有耕地面积664亩。2006年,全村共有62户,总人口为22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745人。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78吨,经济总收入为268万元,
869、后山后村
  后山后村村庄由来后山后在灵山(村)东1.5公里处。据《牛氏族谱》载,明末,牛氏迁来此村。当时赵氏、柳氏已定居于此。因地处灵山北麓,故称山后村。后为与前山后区别,改称后山后。政区人口全村有耕地面积2090亩。2006年,全村共有238户,总人口为77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08人。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805吨,经济总收入为56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125元。
870、西山坡村
  西山坡村村庄由来西山坡在灵山(村)南4公里处。据纪氏墓碑铭载:明崇祯七年(1634),纪姓来此立村。因地处灵山南麓称山坡村,东山坡形成,改称西山坡,今杨姓户口最多。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政区人口全村有耕地面积534亩。2006年,全村共有85户,总人口为25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160人。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40吨,经济总收入为298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850元。
871、任家屯村
  任家屯村村庄由来在下普东东侧南3.4公里处。南部原为任家屯,北部原为堠南屯,都是明初浮山所所设的军屯。任家屯因军户多任姓得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任家屯和堠南屯并入即墨县福海乡清泉社。此后两屯毗连为一,堠南屯之名逐渐不用。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政区人口全村有耕地面积1500亩。2006年,全村共有432户,总人口为148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980人。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
872、赵家疃村
  赵家疃村村庄由来在大信村东北4公里,洪江河东岸,即城至七级的公路南侧。明永乐时(1403~1424),赵姓来此立村,称赵家疃。政区人口全村有耕地面积605亩。2006年,全村共有219户,总人口为776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540人。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231吨,经济总收入为54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34元。
873、袁家屯村
  袁家屯村村庄由来在下普东北2.6公里处。明永乐时(1403-1424),袁金、袁银兄弟率军驻此地,设屯垦荒,以供均需,此屯垦区称鹚老鸟屯。鹚老又名秃鹰。此屯西南有一水泊,其中有鹚老栖息,屯名因此而得,清雍正十二年(1734),撤大嵩卫,此屯划归即墨县福海乡葛埠社。时袁氏已成为此村大族,改称袁家屯。《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此村是抗日战争期间即墨县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的诞生地,又是建国后第一任即墨县县
874、南王家庄村
  南王家庄村村庄由来在大信村东偏北2.8公里,金家水库东岸。明永乐二年(1404),王姓来此定居,称王家庄。1958年因与同公社北王家庄区别,改称南王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作王家庄。政区人口该村位于即墨市城区西9公里处,东邻郭城路,西与青岛泰林马山生态园毗邻,南靠鳌蓝路,北与司家疃村隔小范家水库相望,现隶属即墨市大信镇。该村辖区总面积1132亩,其中农业用地560亩,工业等用地420亩,村民住房用
875、小丁家村
  小丁家村村庄由来据传,明永乐时,有丁姓来此定居建村,因村落较小,称小丁家村。大约在1644至1700年之间,有赵姓自山东省青州迁来该村落户,后又有石姓、宋姓相继定居于此。该村现有赵、石、宋、王、徐、于等姓氏,以赵、石、宋三姓为多,均为汉族。政区人口该村位于即墨市西南部,距即墨市人民政府15公里。东与通济街道办事处相连,南与陈家村毗邻,西临洪江河,对岸是小金家村,北与大金家村接让,现隶属于大信镇。该
876、姜家村
  姜家村村庄由来在长直东北1.5公里处。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姜姓来此地立村,称姜家庄。同治《即墨县志》标有此名。政区人口全村有耕地面积1675亩。2006年,全村共有212户,总人口为680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380人。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958吨,经济总收入为99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030元。
877、碾子头村
  碾子头村村庄由来在大信村东南1公里,洪江河西岸。据《孙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孙姓由云南迁居此地。因村西有旧碾一盘,名村为碾子头。《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政区人口全村有耕地面积477亩。2006年,全村共有220户,总人口为771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85人。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76吨,经济总收入为60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6782元。
878、新胜村
  新胜庄村村庄由来在大信村南偏东4.3公里,青沙公路南侧。据传:明永乐时(1403~1424),辛姓来此立村,称辛庄。今无辛姓,宋姓、孙姓最多。1980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新胜。政区人口全村有耕地面积201亩。2006年,全村共有189户,总人口为86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19人。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79吨,经济总收入为64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7110元。
879、陈家村
  陈家村村庄由来在大信村南3.5公里,洪江河东岸。据传:明洪武时(1368~1398),,陈氏兄弟三人由云南迁来此地立村,因人少村小,名村为小陈家。近年陈家。《即墨县乡土志》及1969年出版的《即墨县地图》均表做小陈家。政区人口全村有耕地面积218亩。2006年,全村共有108户,总人口为358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249人。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57吨,经济总收入为670万元,人均纯
880、小范家村
  小范家村村庄由来明嘉靖末年,范氏一支又自范家向东南迁至洪江河西岸定居,相距曰0.75公里,称小范家。《即墨县乡土志》标有此名。政区人口全村有耕地面积324亩。2006年,全村共有209户,总人口为694人,其中劳动力人数有481人。经济发展2006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到152吨,经济总收入为412万元,人均纯收入为576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