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山东省卫生村[26]
1001、于家村
  于家村村庄由来相传建于明朝嘉靖二十年左右(公元1540年前后),于氏家族由即墨大于家泊村迁来安家落户,立村后命村名为于家村。政区人口位于胶州市区东北10公里,胶东镇驻地北5公里处,南靠胶济铁路,北和前丰隆屯相望,东有安家村,西有罗家村为邻。全村面积3800亩,其中耕地面积2100亩。2005年底,全村510户,1600口人。经济状况以农业生产为主,但近年来依靠大椒加工与交易,村里的经济突飞猛进。十
1002、张王庄村
  张王庄村是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胶东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12,为城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370281007256。
1003、北杜村
  北杜村村庄由来相传明成化年间有迟姓三兄弟从莱阳江山迁来立村,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传说当时察看地脉似凤凰,便在凤凰肚的位置建村,取谐音“村”字命村,后人户增多,以河为界分为南、北杜村。此为北杜村。政区人口北杜村地处胶州市西南部,土地大部分为丘陵,土地总面积120公顷,全村辖区面积8公顷,其中,第二、三产业、养殖业大部分沿朱诸公路两侧,占地3公顷。北杜村位于朱诸公路北侧,交通便利,村前沿河绿树成
1004、陈家屯村
  陈家屯村庄由来陈家屯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明洪武三年(1370年),云南陈姓弟兄三人经商,货船触礁遇险,漂泊到一海中小岛,小岛中有一关帝庙,兄弟三人就在庙前祈求保佑,并承诺,如果能安全返回陆地,定修建大关帝庙报答。后来三人遇船得救,辗转到此地(即目前的陈家屯村),乃修大庙,兑现承诺。大庙气势恢弘,飞檐高脊,雄伟壮观,门上高悬“文武圣庙”金字匾额。此庙为省内最大的关帝庙。后来陈氏兄弟又把家眷从云南
1005、大店子村
  大店子村村庄由来相传此处古为高密至东南海(今胶南红石崖等地)的大道。清朝中期距今大约二百余年(乾隆年间)从房沟移出到此开店,繁衍成村后以店铺命村。政区人口位于杜村镇驻地西北两公里处,杜苑路以西。2005年底,全村共103户,340口人。经济状况粮食产量逐步提高,1987年为125吨,亩产320公斤,2000年总产量达168吨,亩产410公斤;工业发展,1987年前几乎没有工业,2002年手工业和加
1006、大行三村
  大行三村村庄由来大行三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明朝初期在这里有腊条子行约30亩(老亩,一老亩等于现在的二亩,在五十年代还有人伐腊条子为种粮食作物用)。当时有的人来到腊条子行居住,后逐渐成为一个村落,因为腊条子行比较著名,村名自然就叫大行。解放后分成四个行政村,分别为红星、友爱、大行、敬爱。改革开放以后又改为大行一村、大行二村、大行三村、行上店。政区人口大行三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北接大行二村,南接小
1007、郭家河崖村
  郭家河崖村村庄由来郭家河崖村有史可考乃从清代道光年间,胶州城区西面郭家庄村的郭氏兄弟迁来立村,村庄在墨河岸边,因此取村名为郭家河崖。政区人口郭家河崖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北邻窦家河崖,南邻石家河崖,东临墨河,西与高密市接壤。横距0.3公里,纵距0.2公里,总面积0.1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共有70多户,200余人。可耕地面积300亩。经济状况郭家河崖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改革开放后,土地到了每
1008、郭南庄村
  郭南庄村居由来相传在清初(年月不详),有孙姓夫妇从即墨来此,后有郭姓迁入立村。郭姓家庭兴旺,遂命名为郭南庄。政区人口郭南庄村位于胶州市西部,距胶州市二十公里,东临洋河镇,南面张应镇小埠头村,北邻本镇西小沟村。2005年底,全村共有50户,总人口为16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辖区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经济状况1987年,人均纯收入830元,经济总收入13.6万元;2002年,总收入64万元,农民人
1009、贺家屯村
  贺家屯村庄由来建村年代不详,相会约有五百多年历史(明成化年间),有说唐代。贺姓从山西迁来立村。清代称丰盈庄;解放前改称贺家屯。政区人口贺家屯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北依胶西镇赵家庄村,西靠赵家屯村,东靠朱诸公路、九龙镇孙家艾泊村,南邻孝源村,隶属胶州市杜村镇人民政府管辖。本辖区总面积2平方公里,其中,粮田面积1148亩,分布在村四周,村东村西各有水库1个,村后贺常路直到朱诸路,交通十分方便,2003年
1010、匡家屯村
  匡家屯村庄由来匡家屯村有史可考乃从清朝开始,当时有一个外地匡姓来此立村,因此取村名匡家屯,一直沿用至今。政区人口匡家屯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南接张家庄,北接逯家屯,东接北祝村,西靠杜芝公路。2005年,全村有130户,456人。总面积0.08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590亩。经济状况匡家屯村的经济历来以农业为主,到1980年,个体工商户发展到两个。农民根据市场情况不断调节种植结构,农林兼种,收入非常客观。
1011、雷家孝源村
  雷家孝源村村庄由来地处孝源河,村建于元明间,雷姓从-县槐树底迁来立村,以河命村为雷家孝源。政区人口雷家孝源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属杜村镇管辖。东邻匡家孝源,西靠南杜村,朱诸公路从村北通过,全村有耕地面积92.8公顷,第二、三产业占地面积2公顷。2000年全村总户数有240户,总人口78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8%。经济发展1987年,投资20万元建砖厂一座,占地面积1公顷。第一产业,1988年调
1012、南杜村
  南杜村村庄由来相传明成化年间有迟姓三兄弟从莱阳江山迁来立村,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传说当时察看地脉似凤凰,便在凤凰肚的位置建村,取谐音“杜”字命村,后人户增多,以河为界分为南、北杜村。此为南杜村。现为镇驻地。政区人口南杜村位于胶州市西南,沿朱诸公路有胶州向西15公里,北依北杜村,南接史家店子,西靠寺前村,东临雷家孝源村。隶属胶州市杜村镇管辖。全村辖区总面积20.8公顷,其中二、三产业占地2公顷
1013、宋家村
  宋家村村庄由来宋家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当时在胶州城区西部的9公里处,有几户宋氏为主居住的村落,村名叫黄家屯。到清朝末年,宋氏家族继续扩大,于是村名改为宋家村,相沿至今。政区人口宋家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北接本镇的王家村,南靠本镇的徐家村,东邻十米河,西邻墨河。横距800米,纵距400米。2005年,全村有180户,651人,可耕地面积960亩。经济状况宋家村的经济历来是以农业为主。80年代初期,
1014、西佛乐村
  西佛乐村村庄由来西佛乐村有史可考乃从清朝开始。清代,从临近胶县城区的卧龙庄村来了一壮年男子,在现在的西佛乐村成家立业,以种地为生,并逐步形成村落。村前有一个寺庙,名为佛乐寺,村庄又居墨河的西岸,因此村名就叫西佛乐,沿用至今。政区人口西佛乐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北接张家小庄,南靠李家庄,东邻东佛乐,西邻张家庄,纵距1公里,横距1.5公里,总面积1.22平方公里。2005年,全村有78户,300余人。经济
1015、西匡家庄村
  西匡家庄村庄由来相传建村于清康熙年间,先由孙姓迁来落户,后两户匡姓又迁入,逐渐发展成村,匡是主姓,取名匡家庄。政区人口位于镇驻地西南3公里处,东邻寺后,南靠大郐家沟,西接吕家大村,北毗肖家洼。2005年,全村共103户,327人。经济状况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60万元,人均纯收入4893元,农业机械总动力420千瓦。
1016、小唐家庄村
  小唐家庄村庄由来小唐家庄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当时有外地兄弟二人因家有难流落在此,看到这里地多,就在这里安家了。没过几年,大哥搬到大唐家庄村,弟弟还在原来的地方,从此弟弟住的地方就称小唐家庄村。政区人口小唐家庄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南接杜村镇的赵家屯,北接本镇的李旺屯,东接本镇的赵家庄,西接本镇的刁家庄。横距0.5公里,纵距2.2公里,杜芝路从村中间通过。2005年,全村有149户,449人。耕地面
1017、孝源店子村
  孝源店子村庄由来相传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从云南移民来此定居立村,村西岭有宋代焦花女冢,因以命村。西岭有焦花女冢,为宋代古冢;据乾隆志载:“焦花女姓氏无考,相传善事继姑,冬月姑病思食麦,女哭祷于天,忽于河滨得麦数穗,燎以进姑,病即解。事闻旌其闾,因名其河曰孝源河,岭锡恩岭”。“有燎麦台遗址,国朝邑人王如辰勒碑志之”。政区人口位于杜村镇最东部,东、南邻九龙镇,北靠雷家孝源、匡家孝源、
1018、尹家店一村
  尹家店一村村庄由来尹家店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当时这里有一条官道,莱州李姓人氏就在此开店,店名为李家店,后卖给尹氏,改名为尹家店。王、宋、张等姓家族也陆续搬来居住,就形成了一个村庄,村名还叫尹家店。六十年代,尹家店分成三个行政村,分别是尹家店一村、尹家店二村、尹家店三村。政区人口尹家店一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南面与九龙镇接壤,东邻南关办事处,西与杜村镇接壤,北与胶西镇的雅会村为邻。2005年,全村共
1019、尹家店二村
  尹家店二村村庄由来尹家店三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开始,当时这里有一条官道,莱州李姓人氏就在此开店,店名为李家店,后卖给尹氏,改名为尹家店。王、宋、张等姓家族也陆续搬来居住,就形成了一个村庄,村名还叫尹家店。六十年代,尹家店分成三个行政村,分别是尹家店一村、尹家店二村、尹家店三村。政区人口尹家店二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南接九龙镇,北邻雅会村,西接杜村镇,三个尹家店紧密相连。全村总面积0.25平方公里。20
1020、茔子村
  茔子村村庄由来茔子村有史可考乃从明朝中期,白姓人家由高密白家岭迁来立村。当时村名为白家茔子。清代乾隆年间高氏兄弟三人由高密前疃村迁来,后来改村名为茔子,一直沿用至今。政区人口茔子村隶属胶州市胶西镇。胶高路从村前穿过,村后临黄夏公路,村东是比较宽阔的大路连接胶高和黄夏两条公路,南接西马戈庄村,村前的不远处有一胶新铁路火车站。茔子村的总面积为4092亩,可耕地面积为3100亩,2005年,全村有468
1021、赵家店村
  赵家店村庄由来相传为明朝(年月不详)赵姓从云南逃荒来此立村,在胶州通往诸城的古道旁开店,遂取名赵家店。政区人口 到2005年底,全村共1068口人,耕地面积320亩。经济状况 村集体经济收入,村民总收入160万元,人均收入6554元,在胶州市村庄经济实力排名中列第112名。村居建设 建国前,村内的住宅均为土草房,建国后,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的住房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大多数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
1022、李魏屯村
  李魏屯村庄由来相传此地古有土台,清末一李姓铁匠在台上搭屋定居,打铁谋生,逐渐成村,名李家铁庄。后铁匠搬走,魏姓迁入,村名逐渐改为李家庄。因县内重名,1980年9月,改称李魏屯村。政区人口位于李哥庄镇驻地东南4.8公里,东邻城阳区,西靠魏家屯,南望城阳河套镇,北依新马家庄。2005年底,全村共289户,979人,原有耕地1650亩,开发后尚余650亩。经济状况改革开放以后,1982年实行了联产承包,
1023、南张家庄村
  南张家庄村庄由来建村年代不详。相传为明末清初从平度县卧铺村有张姓老妇携三子来此立村,以姓氏命名。因镇内有三个张家庄,遂以地理方位区分,此村在南,称为南张家庄。政区人口位于镇驻地东南1.6公里处,东邻魏家屯,南、西接石拉子,北毗北王家庄。2005年底,全村共315户,1066人。经济状况2005年底,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824万元,人均纯收入7125元。联系电话:86-0532-88288737
1024、孙家村
  孙家村村庄由来相传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有几户人家从云南迁来立村,取名汇合村。因紧靠沽河堤坝,又名南堤子,后孙姓兴旺,遂以姓氏改名孙家村。道光《胶州志》即有标注。政区人口位于李哥庄镇驻地西北侧,大沽河东岸,李哥庄火车站西北角。地处平原。东邻胶济铁路,西挨大沽河,南与李哥庄接壤,北接周家庄。全村共348户,1191人,总面积1.39平方公里。经济状况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为3390万元,农
1025、小辛疃村
  小辛疃村村庄建设建村年代不详,相传从云南移民至此立村,原名“麻埠子”(名称含义来历无考)。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73年)秋,沽河决口,洪水淹没民田,村庄淤为沙丘,遂将村庄东迁,并取名小辛疃,以区别大辛疃。政区人口位于李哥庄镇驻地西北四公里处,东依兰村,南与老窑、四甲接壤,北靠陶家庄,西隔大沽河与大店相望。2005年底,全村共613户,1800人,总面积2.81平方公里。经济状况改革开放后,198
1026、东安家沟村
  东安家沟村政区人口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南距张应镇驻地2.5公里,北距高山沟1.5公里,东距河流史0.5公里,西接西安家沟村。全村共210户,686人。村庄由来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安永春从小云南迁至日照、高密,辗转至此,因地处丘陵沟坡,以姓氏加地形命村名。后发展为东西二村,此为东村。经济状况建国前农业生产落后,小麦亩产仅50-75公斤。改革开放以后,实行科学种田,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小麦亩产
1027、寺西村
  寺西村政区人口寺西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张应镇驻地东南0.5公里处,北邻院后村、南邻寺前村,东边是前小河崖村,西与东张应村为邻,全村面积576亩,其中耕地面积510亩。全村共有151户,370人。村庄由来建村年代不详,相传五百年前(明朝)由张王二姓立村,因地处古刹报恩寺西,故名。经济状况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寺西村发生很大变化,村民生活象芝麻开花——节节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经济快速发
1028、杨庄村
  杨庄村庄由来据传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有杨光辉从小云南迁来立村,取名杨家庄。因县内重名,1980年9月,更名为杨庄。政区人口位于镇西北部,2005年底,全村共80户,301人,从业人员130人,年末耕地面积37公顷。经济状况2005年,全村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6公顷,经济总收入287万元,人均纯收入4799元,农业机械总动力260千瓦,拖拉机35台,大牲畜存栏230头,肉类总产量67吨,禽蛋
1029、韩家庄村
  韩家庄村庄由来相传村土地庙碑记载:明崇祯四年(公元1361年)由赵天良立村,名赵家庄。因座落在尧王山后偏东,别名东山后。赵姓已绝,1980年9月更名韩家庄,以现有姓氏命名。政区人口位于镇驻地南0.5公里处,东邻林家庄,南、西靠薛家庄,北毗里岔村。2005年底,全村共208户,721人。经济状况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538万元,人均纯收入5129.5元,农业机械总动力684千瓦。联系电话:8
1030、薛家庄村
  薛家庄村庄由来建村年月不详。传说明朝中期由王姓立村,以姓氏命名王家村。又因座落在尧王山后,别名中山后。因县内重名,1980年9月更名为薛家庄生产大队,以现有姓氏命村。政区人口位于镇驻地正南,东邻韩家庄,南靠尧王山,西接米家庄,北毗里岔村。2005年底,全村共208户,721人。经济状况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325万元,人均纯收入5208.2元,农业机械总动力350千瓦。联系电话:86-05
1031、崔家庄村
  崔家庄村庄由来传说约六百年前(明洪武年间),崔姓从-县迁来立村,以姓氏命名,沿用至今。政区人口位于镇西北部,东邻槐树底,南靠大村,西接高家庄,北毗沙南庄。2005年底,全村共138户,504人。经济状况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315万元,人均纯收入4993元,农业机械总动力590千瓦。联系电话:86-0532-86280389
1032、黄家阿洛村
  黄家阿洛村村庄由来传说元末明初黄姓从-县迁来立村;地处丘陵凹地,取名窝落,因多村同名,遂以姓氏区分。解放后演化成“阿洛”。政区人口位于镇中部,2005年底,全村共128户,431人耕地56公顷。经济状况2005年,全村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7公顷,农业总产值210万元,人均纯收入4797元,农业机械总动力610千瓦,拖拉机78台,大牲畜存栏310头,肉类总产量158吨,禽蛋总产量59吨。董张路穿村而
1033、后良乡村
  后良乡村庄由来相传南朝梁武帝萧衍崇信佛教,曾于此地筑台拜志公高僧;后将台埠称梁王埠;僧死后骨灰葬埠上。建村年代传说不一,系从-县迁来定居,根据梁王埠命村为梁乡。此处土地肥沃,解放后逐渐演化为良乡。后随人口的增多,分为良乡一、良乡二、良乡三、后良乡四个村。政区人口位于镇驻地西偏北,东邻高家庄,南靠良乡,西接铺集镇,北毗沙南庄。2005年底,全村共420户,1507人。经济状况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
1034、薛家河村
  薛家河村村庄由来传说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先由三户人家(薛姓一户、刘姓二户)给地主看林,人户日增,渐成无名聚落;因在胜家庄前,人称胜家庄前河。1945年解放后,以薛姓为主命为薛家河(座落胶河上游河北)。政区人口隶属胶州市里岔镇,位于镇驻地西部,东邻前良乡村,西靠铺集镇。2005年底,全村共60户,184人,耕地13公顷。经济状况2005年,全村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6公顷,农业总产值139万元
1035、刘家小庄村
  刘家小庄村庄由来相传为元朝崔姓建村,名崔家小庄;后高姓迁入,崔姓绝后,改为高家小庄;明代(年月无考)刘姓从铺集沙河迁入,渐成主姓,高姓又绝,遂改今名。政区人口位于镇最北端,东、北、西邻铺集镇,南接南楼。2005年底,全村总共132户,426人,从业人员227人,年末耕地面积47公顷。经济状况2005年,全村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7公顷,经济总收入355万元,人均纯收入5153元,农业机械总动力420
1036、游家屯村
  游家屯村庄由来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游姓从云南移民(未见史载)至安邱县立游家庄(今景芝镇),后兄弟分支来胶州立村,仍以姓氏命游家屯。政区人口位于镇北部,东邻张应镇,南靠黄家岭,西接沙家庄,北毗郭家洼。2005年底,全村共92户,344人。经济状况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490万元,人均纯收入5203.2元,农业机械总动力440千瓦。
1037、郭家洼村
  郭家洼村村庄由来村建于明代,原土地庙碑有“泰昌元年(明光宗的年号——公元1620年)的记述,最早为郭姓立村,因村东北丘陵,三面低洼,取名郭家洼。后郭姓虽绝,村名仍沿用旧称。政区人口位于镇东北部,东南邻游家屯,西南靠沙家庄,西连南楼,北毗胡家村。2005年底,全村总共150户,596人,从业人员291人,年末耕地面积75公顷。经济状况2005年,全村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51公顷,经济总收入710万元,
1038、林家庄村
  林家庄村庄由来据传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林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名林家庄。二百年前林姓绝后,周姓逐渐兴旺,村庄沿用旧名未动。政区人口位于镇东部,洋河上游,东邻陡岭前,南靠刘节,西接里岔村,北毗黄家岭。2005年底,全村共225户,915人。经济状况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277万元,人均纯收入5260元,农业机械总动力1830千瓦。联系电话:86-0532-86280101
1039、后观音堂村
  后观音堂村庄由来据传该村系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0年),周百和从龙王庙(今张应镇)迁来立村,名周家大村。后因村内建一座观(世)音菩萨庙,遂逐渐将村叫做观音堂。解放后以自然沟为界,发展为前后二村,此为后村,简称后堂。政区人口位于镇驻地东北,东邻张应镇,南靠前堂,西接里岔河北,北毗甘沟庄。2005年底,全村共90户,305人。经济状况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77万元,人均纯收入533
1040、前观音堂村
  前观音堂村是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里岔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37028110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