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山东省卫生村[27]
1041、王家乔村
  王家乔村村庄由来传说明末王姓从山西迁来立村,因与赵家桥村、徐家桥村相连,故名王家桥村。政区人口位于镇驻地西南,南邻红旗水库,西南邻赵家桥村。2005年底,全村共有耕地65公顷,190户,675人经济状况2005年,全村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迅速,是黄牛养殖和狐狸养殖专业村。联系电话:86-0532-86282136
1042、远家阿洛村
  远家阿洛村庄由来建村年代不详。传说三百年前叫李家窝落,后因远姓占多数,遂改为远家窝落。因地处丘陵凹地,当地俗称为窝落;解放后演化为阿洛。政区人口位于镇南部,东邻杭埠岭,南靠王家阿洛,西接赵家桥村,北毗徐家桥村。2005年底,全村共110户,370人。经济状况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428万元,人均纯收入5252元,农业机械总动力760千瓦。联系电话:86-0532-86280237
1043、墩泊村
  墩泊村庄由来相传为明末清初由杨姓立村,因村西北角有一土墩,墩前有水泊,根据自然景物命名。政区人口位于镇西南过境,东邻石马山林场,南靠胶南市,西接胶南市,北毗前朱陈沟。2005年底,全村共165户,551人。经济状况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878万元,人均纯收入5276元,农业机械总动力685千瓦。联系电话:86-0532-86287201
1044、小草泊村
  小草泊村政区人口小草泊村位于胶州西南部,张应镇驻地西北4公里处,南、东分别与史家屯和梁家屯接壤,西、北分别与西官庄和大河流村交界。全村土地面积2217亩,其中耕地面积1500亩。全村共152户,496人。村庄由来建村于清顺治年间。相传已有三百余载,为赵、彭、许等姓从城律迁至大河流,雍正年间又移到此地立村。因村北有十多里水泊,长满水草,故名草泊。因比大草泊村小,叫小草泊。经济状况小草泊村的经济以农业
1045、史家屯村
  史家屯政区人口史家屯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坐落在张应镇驻地偏西北3公里处,西与铺集镇南朱戈村接壤,北与小草泊村、西北与西官庄村、西南与赵家岭村、东南与张应村相邻。全村总面积1800亩,其中耕地面积1250亩。全村共有156户,510人。村庄由来建村年代不详。相传已有四百年历史。因史姓立村,地居土阜而名。经济状况建国前该村村民生活艰苦,食不裹腹,衣不蔽体,解放后,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发生
1046、赵家岭村
  赵家岭村政区人口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张应镇驻地西2.5公里处,南与周家小庄村为邻,西与里岔镇、铺集镇交界,北与西官庄、史家屯接壤,东与东、西张应、赵家庄、集南头、曲家庄等村交错比邻。全村共有土地面积1645亩,其中耕地面积1240亩。全村共有135户,463口人。村庄由来相传明朝(年月不详),赵姓从云南迁来立村,村居岭地而名。经济状况赵家岭村历来以农业为主,靠种地生活,建国前人们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
1047、寺前村
  寺前村村庄由来根据寺前村《刘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刘姓从云南迁来落户,因地处报恩寺前而得名。 政区人口寺前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张应镇偏东南一公里处,西南与龙王庙村接壤,东与宋家庄为邻,北与寺西村为邻,全村面积2745.6亩,其中耕地1000亩。2005年,全村共有180户,580人。经济状况寺前村是半山半岭,建国前人们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艰苦生活,建国后,村民们的生活步步好转,1
1048、集南头村
  集南头村村庄由来传说明朝建村,年月无考。始建人刘金贞和翟清、翟玉兄弟从小云南迁来立村。因座落张应集南头,故名。政区人口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张应镇驻地南,北与东张应村相邻,西北与西张应村、曲家庄村,东与寺西村、院后村相邻,南邻龙王庙,全村面积400亩,其中耕地面积362亩。2005年全村共有72户,总人口248人。经济状况历来以农业为主,解放前大多数农民依靠扛活为生,解放后农民生活不断提高,尤其是党的
1049、赵家庄村
  赵家庄政区人口赵家庄位于胶州市的西南部,张应镇驻地西1公里处,南与曲家庄接壤,西、北与赵家岭、周家小庄、梁家屯交界,东与西张应村为邻。全村占地面积约40亩地,可耕地700亩左右。全村共有140余户,人口不足500人。村庄由来建村年代相传为明朝(年月不详),赵作简从云南迁来立村,以姓氏命名。经济状况赵家庄自古至今有一特色产业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那就是将芫荽种子生成芽卖,以此养家糊口。社会事业
1050、高山沟村
  高山沟村政区人口位于胶州市西南部,距张应镇驻地4公里,南与东安家沟接壤,北与王家兰、东与白庙子,西与大朱戈接壤,全村面积为3117亩,其中耕地面积1546亩。全村共200户,730人。村庄由来相传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秦泰从小云南迁来立村,取名秦家庄。后迁至河西岸,西北有高岭,村建岭下沟旁而得名。经济状况2000年粮食年产量685吨,单产450公斤,全村有大型拖拉机2台,小型拖拉机14台,农
1051、辛屯村
  辛屯村村庄由来传说建村于清嘉庆年间(年月不详),由杨子敬、薛有忠立村,取名辛屯。有两层用意:一是纪念迁徙艰辛,二是反映劳动人民通过辛勤努力达到聚草屯粮的美好愿望。政区人口辛屯村位于张应镇的最北端,北与杜村镇赵家城献村为邻,南与河流史村相邻,东与白庙子村相邻,西与高山沟村为邻。全村面积900亩,其中耕地面积800亩。经济状况建国前,村民生活贫困。建国后,村民的生活步步好,70%的户有手扶车或拖拉机、
1052、前小河崖村
  前小河崖村庄由来建村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因地处洋河上游,东有洋河崖村,该地较小,故称小河崖;又因前后二村重名,此村在前,加方位词以区分。政区人口位于镇驻地东部约1.5公里处,东邻洋河崖,南靠宋家庄,西接院后,北毗后小河崖。2005年底,全村共316户,1023人。经济状况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144万元。联系电话:86-0532-86231657
1053、南宋家庄村
  南宋家庄村庄由来传说明末(年月不详)宋姓立村,以姓氏命名。因县内重名,1980年9月,更名为南宋家庄。政区人口位于镇驻地东南1.5公里处,东邻后芦,南靠龙王庙,西接寺前,北毗前小河崖。2005年底,全村共120户,364人。经济状况200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410万元。联系电话:86-0532-86231509
1054、染坊庄村
  染坊庄政区人口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张应镇驻地西南3公里处。南与胶南市宝山镇抬头村交界,北与于家村,东与陡岭后,西与大孟慈相邻,全村面积1182亩,其中耕地面积742亩。全村共有106户,492人。村庄由来传说明末(年月不详),由阎、房、庄三姓立村,取名阎房庄(据土地庙碑载)。到清朝中期周姓从大孟慈迁入,开染房为业,上三姓渐绝,村名遂以染色业演化至今。经济状况染坊庄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解放前由
1055、石崖子村
  石崖子村村庄由来相传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韩姓从河南省汝南县迁来立村,取名韩家寨,明正德年间(1500年前后)有周姓迁入且繁衍旺盛,韩姓渐少,因村中建筑多用石砌,故改村名为石屋子,后又根据村东石崖壁,改称石崖子。政区人口石崖子村位于328省道两侧,村西村东有从省道通向胶南市和张应的县级路城大路(从杜村镇的城献到胶南市宝山镇的大张八),东南面和洋河镇的仲家庄隔岭相望,北和高家庄接壤,西和于家
1056、大孟慈村
  大孟慈村村庄由来传说建村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孟姓从河南汝南县迁至掖县,后移至此立村。村南有两座岭,象一个“艹”,站在岭上往下看,东西两条沟蜿蜒如双“幺”向中心会拢,沟又从村前东西穿过,象一个“心”字,恰象一个“慈”字,地形加会意,冠以姓氏,命为村名,以示慈祥。政区人口大孟慈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张应镇驻地西南3.5公里处。东与染坊、于家村为邻,西与里岔镇交界。南与胶南市宝山乡金槽沟接壤,
1057、南于家村
  南于家村村庄由来相传建村于明末(年月不详),于京春逃荒至此立村,取名于家村。后周姓从云南、邱姓从柴沟迁入。村名依旧。因县内重名,1980年9月,更名为南于家村。政区人口南于家村为位于张应镇,南端距张应镇驻地3公里,西靠大孟慈村,南与染坊庄隔录相望,东与陡岭后相邻,东靠石崖子村,高家庄村,东北角与龙王庙相望,全村面积1020.90亩,其中耕地面积700亩。经济状况解放后,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亩
1058、陈家村
  陈家村村庄由来陈家村原名陈家庄,据说在明朝初期由陈姓家族首先居住而取名为陈家庄,因县内重名,1984年改名为陈家村。政区人口座落于胶诸公路北侧600米处,东邻张应镇的朱郭刘村,西靠北龙池村,东北是石清沟村,西北是前官庄村,南临南龙池与巩家庄村。全村共有120户,总人口460人,村庄占地面积5公顷,全村实有耕地面积53公顷,全部为丘岭旱簿田。经济状况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
1059、彭家庄村
  彭家庄村居由来相传元朝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彭姓从昌乐县土埠沟迁至谈疃铺。后又迁至此地,以彭姓立村而得名。政区人口彭家庄村位于胶州市的西部,铺集镇政府驻地1公里处,南与河西庄村接壤,西北与胡家交界,东与崔家庄隔一条河,村东河流注入高密王吴水库。2005年底,全村土地面积3100亩,480户,1822人。经济状况彭家庄村地处平原,以农业生产为主,建国前,粮食产量低,人们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体
1060、沙河村
  沙河村村庄由来相传建村于明洪武年间(具体年月不详),掖县沙河有三兄弟移民外迁,三人言定移居后仍以祖籍沙河为村名,一迁至此地,一迁至江苏赣榆,均以沙河为村名,以示纪念。政区人口位于胶州市的西南部,铺集镇驻地南4公里处,南与里岔镇沙南庄村相连,东与里岔镇的谭家村为邻,北与本镇的沙北庄、罗家村接壤。全村面积6515亩,其中耕地3943亩。2005年底,全村共有807户,2605人。经济状况沙河村的经济以
1061、松园村
  松园村村居由来据松园村《刘氏家谱》记载,明朝建村。始祖从山西省洪洞县迁至沙河村,下辈又迁至刘家小庄,后又迁到此地。因村后有一片松树林,因此得名松园村。政区人口松园村位于胶州市西南部,铺集镇驻地东南五公里,南与里岔镇南楼村、南小庄村相邻,东与南朱郭村相邻,北与谭家埠相邻,西与大屯村相邻。全村土地面积111公顷。2005年底,全村共有232户,756人。经济状况解放后,粮食连年大丰收,亩产量逐年增加,
1062、菜园村
  村庄由来明洪武年间,由四川的一小股移民到此处立村,由于当时村中种菜的农户较多,故起名菜园村。政区人口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西部。东邻东阁村,西靠东关村,南连青岛路,北隔商业街。耕地面积188亩,居民520户,共1480人。经济状况第三产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15 户,从业40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4867万元,居民人均所得6256元。其中,工业收入1057万元,餐饮服务业
1063、付家崖村
  村庄由来约明朝初年,付姓来此,以姓氏取名为付家崖,沿用至今。政区人口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北部。东邻下李元村,西靠代家上观村,南连天津路,北隔代家上观工业园。无耕地,居民241户,共525人。经济状况该村二、三产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2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500元。其中,工业收入200万元,餐饮服务业收入80万元。优势产业租赁业是村庄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社会事业200
1064、金沟子村
  村庄由来清康熙年间(1662-1722),陈景实、陈景昂兄弟由平度城西关迁此立村,因村东有条金花山河沟,沟中有金,人们以淘金为业,故取名金沟子。政区人口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东北部。东邻兰家庄村,西靠贾家营村,南连大十里堡村,北隔徐福村。耕地面积1035亩,居民275户,共836人。经济状况工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外资企业有青岛国磊工艺品厂、青岛金井酒厂、青岛平度市金兴蓄禽养殖厂等11家企业先后
1065、贾家营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赵姓先来此安家立村,立村前东南角有个贾家莹盘,东北角有个吉家茔盘,因此以两姓茔盘命名为贾吉茔。民国初村头尚有刻着贾吉茔的村碑。因“吉”与“家”音近,而“家”又顺口,故演变为贾家莹,沿用至今。政区人口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东北部。东邻徐福村,西靠市技术监督局,南连荣达小区,北隔福安花苑。耕地面积61亩,居民198户,共726人。经济状况该村二、三产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外资企
1066、徐福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徐福由云南迁来择其地建新家园,建成村落后,以人名取村称。政区人口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东北部。东邻广州路,西靠泉州路,南连人民路,北隔北外环路。耕地面积146亩,居民188户,共611人。经济状况石子加工和运输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理石加工厂、免烧砖厂等2家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50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1 户,从业3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21
1067、王家村
  王家村村庄由来约明太祖(洪武)年间,有农人王君美自四川成都南门外三槐树移民至此居住.以姓氏命名为王家。村庄人口位于镇驻地西5公里,东连尹家,西靠韩家,北靠北山,南靠蟠崮路,耕地面积2427亩,全村有276户1000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养殖和种植大姜为经发展的重点,经济总收入1200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208元。优势产业养殖业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牛出栏180头,猪年出栏8000头,鸡年出栏30万
1068、五亩兰村
  五亩兰村 村庄由来明洪武年间(1359-1398),张钱者(平度市城东河头人)在云南当过官,带着家人归隐此地,此人因酷爱兰花以五亩地种植,面积之大,花开之盛,远近闻名,故以五亩兰为村称,沿用至今。政区人口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北部。东邻沙窝村,西靠平榨路,南连尚家上观村,北隔库屯村。耕地面积1320亩,居民420户,共1362人。经济状况种植业和第三产业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3
1069、公沙村
  公沙村村庄由来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一位名叫公沙的先生至此独建房屋居住,开设书房教书,附近村庄求学者纷至沓来,学业极盛。公沙知识渊博,师生关系极好,很受尊敬,死后葬于此地,不少人为护墓祭祀迁此居住。繁衍成村后,为使公沙之名永垂青史,其业绩与村共存,故以公沙取村名,现公沙之墓犹存,可资佐证。政区人口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北部。东邻东公沙村,西靠双庙水库,南连金鸡山,北隔寨子村。耕地面积
1070、新北台村
  村庄由来明洪武2年(1369年),郭福有从四川徒居此地,因村立在三面有水的土台上,又在平度城北,故取名北台,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市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称新北台。村前有平度市新八景之一“北台蟠松”。 政区人口位于城关街道街道驻地北部。东邻公沙村,西靠平榨路,南连双庙水库,北隔荆家村。耕地面积1238亩,居民251户,共845人。经济状况大姜生产加工是村级经济发展的重点。青岛大北行食品有限公司位于
1071、山南头村
  山南头村 村庄由来约在明世宗(嘉靖)年间,农人泮姓者自四川移民至此,定名山南屯。因村址建在小鱼脊山南边,后改为山南头。山南头村大街 村庄人口位于镇驻地南3公里,东临平旧路,西靠小鱼村,南临潍莱高速公路,北靠官家疃村。耕地面积253亩,68户,198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养殖和果品为经济发展重点,经济总收入212万元,人均所得5023元。优势产业果品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果品产量603公斤,年总收入
1072、官家疃村
  官家疃村 村庄由来约明宣宗(宣德)年间,有农人官振与妻李氏逃荒至此,以姓氏命名为官家疃。官家疃村主街 村庄人口位于镇驻地南2.5公里,东靠平旧路,西靠小鱼脊山,南连山南头村,北靠河东付家庄。耕地面积813亩,95户,312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养殖和果品、运输为发展的重点,2006年,该村经济总收入466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118元。优势产业果品、养殖业是村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年产优质苹果320吨,
1073、北杨家庄村
  北杨家庄村 村庄由来清圣祖(康熙)年间,有农人杨姓者自今莱西市李家小村迁居至此,以姓氏命名为杨家庄,后为区别于村东南的东杨家庄,改名为北杨家庄。北杨家庄村主街 村庄人口位于镇驻地北部3.5公里,东临西方家岭,西靠沟,南靠宋家庄,北靠北山,耕地面积550亩,84户,310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养殖和果品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总收入345万元,村民人均所得4925元。优势产业养殖业是村主要经济。200
1074、凤凰山村
  凤凰山村 村庄由来约明宪宗(成化)年间,有农人张富德及妻王氏自云南移民至此居住,传说村后小山落过凤凰,而得名凤凰山,便以山命名为凤凰山。凤凰山村主街 村庄人口位于镇驻地南部6公里,东临大鱼脊山沟西村,西靠城关办事处辛庄村,南靠香店办事处郝家疃村,北连大宝山村。耕地面积1470亩,250户,852人。(南有804省道,北有潍莱高速路)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第三产业、种植果品业、养殖业等发展经济的重点,2
1075、北陶家村
  北陶家村 村庄由来约清圣祖(康熙)年间,有农人陶姓者自古村迁居立村,以姓氏命名为陶家。1959年修黄山水库时,由原址向东北迁了100米。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与外镇陶家重名,改名北陶家。北陶家村主街 村庄人口位于镇驻地西北8公里,东临卢家,西靠下马路,南靠黄山水库,北靠古村,属水库移民村。耕地面积265亩,67户,223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种植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6年,村经济总收入205
1076、东李村
  东李村 村庄由来约清太宗(天聪)年间,有农人李姓者自云南移民至此居住,以姓氏命名为李戈庄,后为区别于小李戈庄,定名为大李戈庄。一九五九年修黄山水库时,一部分户搬迁至现水库东西两岸,该村迁至东岸,故名东李。东李村主街 村庄人口位于镇驻地西北4公里处,东临北宋家庄,西靠小李,南靠朱黄,北靠黄山水库,属库区移民村。耕地面积410亩,85户,300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种植业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06年,
1077、河东马戈庄村
  河东马戈庄村 村庄由来明宣宗(宣德)年间,有一部军队号称汉军,在该地一带安过马厩和武器库。英宗年间有农人方姓者自四川移民至此,以战事命名为马戈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与外镇马戈庄重名,故更名为河东马戈庄。河东马戈庄村主街 村庄人口位于镇驻地北部1公里,东临湾头村,西靠朱黄,南靠后寨,耕地面积2200亩,367户,1200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养殖和发展第三产业经济为主,经济总收入1680万元,
1078、东杨家庄村
  东杨家庄村 村庄由来约在明宪宗(成化)年间,有农人杨姓者,自四川移民来此居住,以姓氏命名为杨家庄。一九五四年,在合作化运动中,为区别于村西北的杨家庄,改为东杨家庄。1975年春,尹府水库大坝加高,由原村址向西迁移一华里。东杨家庄村村委 村庄人口位于镇驻地东2公里,东靠尹府水库,南靠姜家屯,西靠后寨,北靠水石埠。耕地面积560亩,127户,370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养殖和果品为经济发展的重点,20
1079、北关村
  北关村地理位置北关村位于平度市城区中心,地处北纬 36°47′,东经 119°56′。村居分布在人民路两侧,东邻扬州路,郑州路从村中纵贯南北。北隔人民路与白果园村和小庄子村为邻,南靠环城路商场,并与桥北村相连,全村总面积0.5平方公里。村内街道全部硬化,街道与人民路、郑州路、扬州路相通,交通非常便利。村庄驻有平度市环保局、国土资源局、审计局、市场发展局等政府部门和平度市人民医院、建设银行、中国银行
1080、大杨召村
  大杨召村地理位置大杨召村地处北纬36°49′,东经119°53′,位于紫荆山西侧,距平度市人民会堂7.5公里。村东紧靠东杨召,西隔青沙公路与门村镇荆家寨村相望、南与前杨召接壤,北倚巧女张,全村总面积1.68平方公里。村名由来明洪武二年(1369),川籍移民杨、赵、马三姓徙居此地。因杨、赵两姓人众,故以杨赵两姓取名,后演化为杨召。清初有部分人家迁出另建新居,仍称杨召村。后为了与同名村相区别,故改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