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山东省卫生村[30]
1161、东店后村
  东店后 地理位置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西北约0.5公里,平古路南侧,块状聚落。村庄由来明弘治三年(1490年),初原杰由云南迁此立村,取名初家屯,后因在佛父殿和百子殿北,故改名殿后,“殿”与“店”谐音,书写为店后。为与同名村区别,于1984年改称东店后。现全村以姜、刘、宋、金姓为主姓。主要产业自建村始,主要从事种植业,始以粮油为主,后大力发展保护地栽培草莓、油桃。东店后村养猪场 经济概况2006年全村
1162、焦疃村
  焦 疃 地理位置位于镇政府驻地南偏东约4公里,峰山西北麓。块状聚落。村庄由来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刘贵由山西村迁出择其地建新家园,因村东由焦家蓝子坟,故取名焦屯,后改名焦疃。现全村以刘、王、牟姓为主姓。主要产业自建村始,全村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要产业。焦疃村养殖厂 经济概况2006年全村共184户,579人,耕地面积1307亩,农村经济总收入4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27元。社
1163、徐戈庄村
  徐戈庄 地理位置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南约3公里,落药河东岸,块状聚落。村庄由来明朝末年,徐姓至此建村,以姓取名徐戈庄。现全村以裴、刘、张、徐姓为主姓。主要产业自建村始,始以粮油为主,逐渐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果品种植和芋头、大姜种植,果品年产量60万斤,芋头20万斤,大姜30万斤。 经济概况2006年全村共102户,316人,耕地面积870亩,农村经济总收入2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83元。社会事业民
1164、东白沙村
  东白沙村 地理位置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西南约5公里,三山岛—城阳公路、白沙河桥东侧0.5公里处,块状聚落。村庄由来明成化三年(1467年),始祖李旺其妻刘氏由平度城南关迁至此新建居,来时白沙滩一片,故得名白沙。旺后生5子,为占地盘分东西居住,方位居东,即称东白沙。主要产业自建村始,主要从事种植业,始以粮油为主,后逐渐发展大棚草莓、油桃保护栽培170亩。东白沙村的一片花生地 经济概况2006年全村16
1165、王家屯村
  王家屯 地理位置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西南约4公里处,块状聚落。村庄由来清康熙二年(1663年),王可汲由即墨县东鳌山卫南门里迁此建村,以姓取名王家屯。主要产业自建村始,主要从事种植业,始以粮油为主,后逐渐发展了大棚草莓、油桃保护栽培100亩。王家屯村的一片花生地 经济概况2006年全村共134户,436人,耕地面积974亩,农村经济总收入2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34元。社会事业民用自来水110
1166、楼里头村
  楼里头 地理位置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西约3.5公里,白沙河东岸,块状聚落。村庄由来明崇祯三年(1630年),王姓始祖万象携眷属由掖县王家楼村迁此建新居。为念迁出地,故以祖籍村称取名,后因村中有一楼房,故得楼里头之称。现全村以李、王、曹、孙姓为主姓。主要产业自建村始,主要从事种植业,始以粮油为主。逐渐发展大棚草莓,全村现有草莓、油桃保护栽培270亩。楼里头村的草莓大棚 经济概况全村共有218户,727
1167、东沙窝村
  东沙窝 地理位置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西约4公里,白沙河东岸,北靠平古路,西与西沙窝相接,南与楼里头相望,东与前辛庄接界。村庄由来清康熙年间(1622—1722年),赵伟平至此建村,因靠近河滩,村周沙多,故名沙窝。后为与同名村区别,冠加方位,该居东而得此名。全村以张、邹、宋姓为主姓。主要产业自建村始,以种粮油为主,现发展油桃,草莓大棚110个,已成该村的支柱产业。东沙窝村栽植的速生杨 经济概况2006
1168、西沙窝村
  西沙窝 地理位置位于镇政府驻地西约4公里,白沙河东岸,平古路以南,南靠楼里头村,东与前辛庄村接界,长方形聚落。村庄由来明末清初,梁进宝至此立村,因靠近河滩而得名沙窝。后来为同名村区别,冠加方位,该居西,故称西沙窝。全村以窦、杨、梁姓为主姓。主要产业自建村始,以种粮油为主,自1990年建成大樱桃、草莓生产专业村。西沙窝村的一片树林 经济概况2006年全村共93户,312人,耕地面积524亩,农村经济
1169、小井戈庄村
  小井戈庄 地理位置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东南约2.5公里,七里山南麓,七里河东岸,块状聚落。村庄由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滕起岭由云南迁此建家园,因村旁由一眼井,故取名井戈庄,后分为二村改称小井戈庄。主要产业自建村始,主要从事粮油产业,后逐渐发展了大棚草莓、油桃保护栽培150亩,矿藏有石灰石,现已开采。小井戈庄村果园 经济概况2006年全村共186户,630人,耕地面积1224亩,农村经
1170、前沙湾庄村
  前沙湾庄 地理位置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北约3公里处,东傍河流,南与镇政府相望,西与金家庄村接界,北与后沙湾庄村相邻,方形聚落。村庄由来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仉大良由仉家沙戈庄迁此建村,因村址座落在沙湾旁,故得沙湾庄之名。后因与同村名区别,改称前沙湾庄。前沙湾村一角 主要产业自建村始,以种植粮油为主,1996年筹建了大面积的油桃、大樱桃大棚100余个。经济概况2006年全村共232户,8
1171、中李付庄村
  中李付庄村村庄由来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付从政由前李付庄析出另立村庄,仍以李付庄称村。为与同名村区别以所处方位冠加“中”字。中李付庄村花生基地 政区人口位于驻地以东1公里处,南邻东南李付庄,北邻后李付庄, 2005年统计,共107户,336人,从业人员229人。经济状况耕地面积473亩,粮食播种面积280亩,粮食总产量149吨,亩产533公斤,花生播种面积110亩,总产量48吨,蔬菜播种面积
1172、大水泊村
  大水泊村是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白沙河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0283005273。
1173、后沙湾庄村
  后沙湾庄 地理位置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北约4公里处,荣城—兰州公路南侧,东与云山镇接壤,南与前沙湾庄村相邻,西与金家庄村相望,长方形聚落。村庄由来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宋法旺由云南徒居此地,因村头由水深沙底的大湾,俗称沙湾,村以湾得名。后为与同名村区别,以所处位置称后沙湾庄。后沙湾庄村一角 主要产业自建村始,以种粮油为主,1998年全村统一规划发展大樱桃、草莓大棚。经济概况2006年全
1174、东李戈庄村
  东李戈庄村 地理位置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东南约4公里,七里山东麓,平古路南侧,长方形聚落。村庄由来清顺治八年(1651年),王会民从云南迁此始建村落,未取村名,相继李、郭两姓迁入定居,以两姓取名李郭庄,后演化为李戈庄。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东李戈庄。李戈庄村一角 主要产业自建村始,主要从事种植业,始以粮油为主,后逐渐发展大棚草莓、油桃保护栽培150亩,矿藏有石灰石,现已开采。
1175、后滕家村
  后滕家村是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白沙河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0283005272。
1176、宋家水泊村
  宋家水泊村是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白沙河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0283005278。
1177、王家河岔村
  王家河岔 地理位置位于镇政府驻地麻兰东南约1公里,落药河西岸,块状聚落。村庄由来明洪武年间(1368—1398),滇籍移民耿姓至此居住,取名耿家庄。明永乐年间,王姓迁入其村并发展成主姓,村址又在两河交叉处,故取名王家河岔。 王家河岔居民住房 主要产业自建村始,主要从事种植业,始以粮油为主,后逐渐发展了大棚草莓、油桃保护栽培110亩。经济概况2006年全村共192户,609人,耕地面积820亩,农
1178、一里村
  一 里 村村庄由来明洪武元年,古岘村位于龙泉村西,管先人由莒洲至此立村,这里宜植胡黍(高粱),取村名胡楷宅科。因此处地势涝洼遭水患,后移居南山,当时荆、林、石、管、辛五姓为占山户,分称南辛庄、管家街、林家沟、石家等。后他姓迁入,改为六铺、十三屯建成十字口形大聚落,以“十口”为“古”,和“三山不现”之说,取名古岘。后古岘人口十分集中,经贸繁荣,又是历来的政要重地,为便于管理,把古岘划为八个里,按序排
1179、二里村
  二里村村庄由来明洪武元年,古岘村位于龙泉村西,管先人由莒洲至此立村,这里宜植胡黍(高粱),取村名胡楷宅科。因此处地势涝洼遭水患,后移居南山,当时荆、林、石、管、辛五姓为占山户,分称南辛庄、管家街、林家沟、石家等。后他姓迁入,改为六铺、十三屯建成十字口形大聚落,以“十口”为“古”,和“三山不现”之说,取名古岘。后古岘人口十分集中,经贸繁荣,又是历来的政要重地,为便于管理,把古岘划为八个里,按序排列为
1180、三里村
  三里村村庄由来明洪武元年,古岘村位于龙泉村西,管先人由莒洲至此立村,这里宜植胡黍(高粱),取村名胡楷宅科。因此处地势涝洼遭水患,后移居南山,当时荆、林、石、管、辛五姓为占山户,分称南辛庄、管家街、林家沟、石家等。后他姓迁入,改为六铺、十三屯建成十字口形大聚落,以“十口”为“古”,和“三山不现”之说,取名古岘。后古岘人口十分集中,经贸繁荣,又是历来的政要重地,为便于管理,把古岘划为八个里,按序排列为
1181、四里村
  四里村村庄由来明洪武元年,古岘村位于龙泉村西,管先人由莒洲至此立村,这里宜植胡黍(高粱),取村名胡楷宅科。因此处地势涝洼遭水患,后移居南山,当时荆、林、石、管、辛五姓为占山户,分称南辛庄、管家街、林家沟、石家等。后他姓迁入,改为六铺、十三屯建成十字口形大聚落,以“十口”为“古”,和“三山不现”之说,取名古岘。后古岘人口十分集中,经贸繁荣,又是历来的政要重地,为便于管理,把古岘划为八个里,按序排列为
1182、八里村
  八里村村庄由来明洪武元年,古岘村位于龙泉村西,管先人由莒洲至此立村,这里宜植胡黍(高粱),取村名胡楷宅科。因此处地势涝洼遭水患,后移居南山,当时荆、林、石、管、辛五姓为占山户,分称南辛庄、管家街、林家沟、石家等。后他姓迁入,改为六铺、十三屯建成十字口形大聚落,以“十口”为“古”,和“三山不现”之说,取名古岘。后古岘人口十分集中,经贸繁荣,又是历来的政要重地,为便于管理,把古岘划为八个里,按序排列为
1183、岩山头村
  岩山头村村庄由来明永乐二年(1404),苏先由云南迁居,在龙虎山前建村,东临小沽河,取名苏家沟,历经四世后,因小沽河水经常泛滥,村庄深受其害迁龙虎山南坡居住,易村名“转山头”,后觉“转山头”老有一种立足难稳之感,根据村后有小石山,山名岩山,更村名为岩山头,沿用至今。政区人口位于镇驻地东北5华里,东邻后龙泉、西邻八里庄、北邻山上、南邻三里庄;耕地1100亩,村民210户,605人。经济状况2005年
1184、后龙泉村
  后龙泉村村庄由来明洪武二年,刘先由云南迁来定居,因村南有泉,出水时水花翻滚似蛟龙吐水,又居前龙泉村后,故取村名后龙泉,沿用至今。政区人口位于镇驻地北部3华里,东邻姜格庄村、西邻五里庄村、北邻岩山头村、南邻前龙泉村;耕地610亩,村民130户,416人。经济状况三统万福种鸡场座落在该村,2005年经济总收入331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570元。优势产业“三辣”蔬菜种植面积占耕地的100%。社会事业20
1185、纸坊村
  纸坊村村庄由来纸坊村位于即墨故城以里,因当时康王任胶东王期间,为防外侵,应付淮南王叛乱,在北城墙内建兵工厂暗造兵器,后世事太平,改兵工厂为造纸厂,后由戴氏从大朱毛迁出到此居住,立村后取村名为纸坊村。政区人口位于镇驻地东南8华里,东邻小沽河、北邻朱村、南邻大朱毛、西邻北城子;耕地1260亩,村民251户,770人。经济状况从事个体经营业户10户,2005年经济总收入883万元,村民人均所得5583元
1186、门戈庄村
  门戈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初期,昌奎、昌礼由云南先迁现大泽山北昌村栖居,后迁此村,因处汉康王城西南大门,故名门戈庄。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部,朱诸路东。东邻西王戈庄村,西靠岚后,南连套里村,北与东葛家庄。2005年,耕地面积1346亩,居民270户,870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蔬菜生产、种植业为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个体、工商户8户,从业10余人。种植大姜、大蒜、芋头分别1000亩、500亩、1
1187、小桑园村
  小桑园村 村庄由来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孙有水由大桑园迁此新建村落,因傍迁出村,故取小桑园为村名。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部,朱诸路东。东邻大桑园村,南连西淖泥沟。2005年,耕地面积403亩,居民69户,259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蔬菜种植为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个体、工商户2户,从业3余人。种植大姜、大蒜、芋头分别100亩、150亩、100亩;养殖猪23头、鸡240只。2005年,经济
1188、张家曲堤村
  张家曲堤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张姓由云南跋涉此地安家立村,因村东是大沽河堤坝,此坝又多弯曲,故取张家曲堤之名。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部。东邻大沽河,西靠姜家管村,南连张家曲堤,北与石家曲堤。2005年,耕地面积418亩,居民106户,387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蔬菜种植为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个体、工商户户,从业 余人。种植大姜、大蒜、芋头分别200亩、200亩、10
1189、北仁兆村
  北仁兆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1404年),滇籍移民任、刁两姓建村,取村名任刁村于清朝中期改称仁兆,现分中、西、北三个行政村。由于该村居北,故称北仁兆。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同三高速路西。东邻东仁兆村,西靠西仁兆,南连南仁兆,北与南埠相邻。2005年,耕地面积1209亩,居民310户,1170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蔬菜种植为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个体、工商户20户,从业30余人。种植大姜、大蒜
1190、前头村
  前头村 村庄由来 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冷敬由云南迁此立村,因村后有所大寺院,群众称院为庙,村在其前头故得名庙前头,历经沧桑,庙已无存,村称名不符实,简称前头。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部,朱诸路西。东邻吕戈庄村,西靠代家庄,南连后南埠,北与冷戈庄。2005年,耕地面积3047亩,居民466户,1711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蔬菜种植为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个体、工商户11户,从业12余
1191、沙北头村
  沙北头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滇籍移民于姓至此建家园,因此村址在沙岭的北端而得名,现沙岭已平,村名仍旧。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部,朱诸路东。东邻赵戈庄村,西靠沟东村,南连逄戈庄村,北与古岘董戈庄村。2005年,耕地面积478亩,居民98户,351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蔬菜种植为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个体、工商户3户,从业4余人。种植大姜、大蒜、芋头分别150亩、120亩、
1192、史家庙头村
  史家庙头村 村庄由来 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窦伯祥从云南临安府迁此定居,以烧窑卫生,故取名窑头,后史贞迁入定居,因史姓户繁人众,又在一座庙的西头,故改称史家庙头。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部,朱诸路西。东邻后高戈庄村,西靠岚西,南连小刘戈庄,北与古岘。2005年,耕地面积2015亩,居民285户,985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蔬菜种植为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个体、工商户10户,从业12
1193、辛庄村
  辛庄村 村庄由来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刘祥开由张戈庄镇张家村迁此定居,取名刘齐家屯,清咸丰二年(1852年)村遭龙卷风袭击,房屋全部被毁,居民重建家园日夜奋战,付出艰辛,故改名辛庄,以记辛苦艰辛之举。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北部,朱诸路东。东邻大刘戈庄村,西靠张戈庄镇,北与窦戈庄。2005年,耕地面积1450亩,居民130户,487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蔬菜种植为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个
1194、东葛家庄村
  东葛家庄村 村庄由来 明朝末年(1644年),葛天敏由十甲村迁出在此建村,取名葛家庄,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东葛家庄。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东北部,朱诸路东。东邻大城西村,西靠岚后,南连门戈庄,北与古岘南城子。2005年,耕地面积585亩,居民98户,378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蔬菜种植为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个体、工商户3户,从业3余人。种植大姜、大蒜、芋头分别200亩
1195、于家疃村
  于家疃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初年(1403年),于姓由云南迁移这里新建家园,故以姓取名于家疃。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部,朱诸路南。西靠毛庄村,北与李家疃村。2005年,耕地面积746亩,居民128户,456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蔬菜种植为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个体、工商户7户,从业10余人。种植大姜、大蒜、芋头分别230亩、400亩、150亩;养殖猪44头、鸡420只。2005年,经济总收入189
1196、李家疃村
  李家疃村 村庄由来 明天启三年(1623年),李高商由兽家丘迁此建村,以姓取名李家疃。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部,朱诸路东。南连于家疃村,北与代王疃村相邻。2005年,耕地面积706亩,居民125户,483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蔬菜种植为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个体、工商户4户,从业5余人。种植大姜、大蒜、芋头分别306亩、300亩、300亩;养殖猪41头、鸡400 只。2005年,经济总收入850
1197、代王疃村
  代王疃村 村庄由来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王法良友云南迁徙居此地,建村落后,以姓命王家疃。清康熙九年(1669年),代姓由大朱毛至此相依建村,名曰代家疃,1942年两村合并以村名首字组村称,故名。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部,朱诸路东。南连李家疃,北与高村相邻。2005年,耕地面积1115亩,居民242户,880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蔬菜种植为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种植大姜、大蒜、芋头分别38
1198、高村村
  高村 村庄由来 明建文年间(1399—1402年),滇籍移民周春阳、王法良迁此建家园,因村址座落在高地上,故以地势取村名。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部,朱诸路南。南连代王疃,北与南沙窝相邻。2005年,耕地面积1130亩,居民240户,920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蔬菜种植为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种植大姜、大蒜、芋头分别100亩、400亩、200亩;养殖猪80头、鸡750只。2005年,经济总收入163
1199、韩家疃村
  韩家疃村 村庄由来 明永乐二年(1404年),韩吉庆又河北省密云县石匣村迁此定居,以姓取名韩家疃。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南部,朱诸路东。西靠南沙窝村,北与路东村相邻。2005年,耕地面积761亩,居民117户,461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蔬菜种植为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个体、工商户3户,从业3余人。种植大姜、大蒜、芋头分别240亩、300亩、100亩;养殖猪40头、鸡410只。2005年,经济总收
1200、高岚村
  高岚村 村庄由来 清道光初年建村,原名焦家庄毁于洪水,后高、韩两姓迁入,见此处水蒸气似云如霞,有空中仙阁之景,故名高岚。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北部,南连西仁兆村,北与大代家庄村。2005年,耕地面积1454亩,居民158户,598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蔬菜种植为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个体、工商户2户,从业3余人。种植大姜、大蒜、芋头分别242亩、400亩、400亩;养殖猪50头、鸡500只。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