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山东省卫生村[34]
1321、孟家村
  孟家村 村庄由来明万历元年间,孟庆年由四川成都府迁来取村名孟家。政区人口 东邻利家村,西靠温家,南连后柳坡,北隔张舍镇。耕地面积2111亩,居民288户,898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铸造机械为重点。1996 年以来,内资企业3家,固定资产 500余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30 户,从业7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41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 4500 元。其中,工业收入 100万元,餐饮服务
1322、北塘村
  北塘村 村庄由来北塘先有苏、陈两姓,原名南塘,洪武二年该村名为北塘。北塘村桃树园 政区人口位于田庄西部,昌平北。东邻柳坡,西靠大家埠,南连矫戈庄,北隔张舍。耕地面积2451亩,居民331户,987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传统种植业为重点。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8户,从业3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1.058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280元。其中,餐饮服务业收入100万元。社会事业 栽植各种花木 10
1323、西寨村
  西寨村 村庄由来明洪武年间,有一支兵马从此地经过,在此扎寨,取名北寨,后因村庄在张戈庄以西,又称西寨,延用至今。政区人口位于平度西部,镇政府北。东邻张戈庄,西靠矫戈庄,南连玉石头,北隔柳坡。耕地面积1580亩,居民356户,1028人。 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为工业园重点。三年以来,内资企业落户 等16家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8000余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26户,从业100余人。2005年,
1324、张东村
  张东村 村庄由来明朝年间张姓来此立村,后来刘姓迁来,称张姓为张哥,并取村名为张哥庄,1963年因村庄户数较多,不便领导,分为两个大队,大街以东为张一大队,启用新名,延用至今。政区人口位于平度西部,804省道北。东邻披甲营,西靠镇驻地,南连潍莱高速公路,北隔田庄村。耕地面积2710亩,居民409户,1241人。张东村小城镇建设 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为农业重点。2003年以来,内资企业精铸、石墨加工等3
1325、西张村
  村庄由来明朝年间张姓来此立村,后来刘姓迁来,称张姓为张哥,并取村名为张哥庄,1963年因村庄户数较多,不便领导,分为两个大队,大街以西为张二大队,启用新名,延用至今。政区人口位于平度西部,804省道北。东邻张东,西靠镇政府,南连潍莱高速公路,北隔平坊村。耕地面积1600亩,居民350户,1050人。西张村夜市 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为工业重点。20年以来,内资企业天成石墨等8家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2
1326、玉石头村
  玉石头村 村庄由来明永乐八年此处发大水,从东山冲来一块洁白如玉的石头,后迁居于此的村民都不认识此石头,就称它为玉石头,村名也就随之产生。政区人口位于镇驻地西部,东邻西寨,西靠塔尔埠,南连 东南寨,北隔 前柳坡 。耕地面积1891亩,居民349户,1095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石墨、工业园为重点。1979年以来,内资企业石墨矿等1家企业先后建立,固定资产200余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18户,从
1327、南苏村
  南苏村村庄由来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苏姓逃荒至此定居生息,故以姓取名“苏村”。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南苏村。政区人口镇驻地南5.5公里,地处丘陵,块状聚落。有村民123户,人口400人,耕地800亩。经济状况该村以农业种植和石墨开采加工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200吨。村经济总收入891万元,其中工业性收入743万元,人均纯收入5375元。社会事业自来水、
1328、东石岭村
  东石岭村村庄由来据赵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赵学进由四川迁此立村,因村立丘陵前,陵上石头多,故名石陵,后书为石岭,为与同名村区别,以所在方位冠“东”字,地下石墨丰富,现有石墨矿多处。该村主街道 政区人口镇驻地南约3公里,有274户,756人,耕地1251亩。丰收河由村北东流,块状聚落。农历一、六集市。经济状况该村正形成以石墨矿产开采、农业种植、畜牧养殖业及集市贸易四业并举型经
1329、南肖家村
  南肖家村村庄由来东依泽河,北靠凤凰山,明朝末年(1644年),孙乔由前疃村迁此另建家园。取名孙家庄子,后肖姓移入,因人丁兴旺,成为主姓,故改名肖家。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南肖家。政区人口镇驻地东1.5公里,村民206户,人口621人,耕地1660亩。经济状况该村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发展支柱,年产粮食1008吨,蔬菜270吨,果品300吨。农村经济总收入386万元
1330、廉家村
  廉家村村庄由来廉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廉姓始祖廉文高,由四川迁此立村,故名廉家,是被收入世界名人录骆宾基的故里。速生杨经济林 政区人口镇驻地东约4.5公里,块状聚落,棋盘街道,250户,765人,耕地1910亩。经济状况该村以传统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1386吨,花生产量178吨,蔬菜产量456吨,水果产量170吨,年肉鸡出栏40万只,生猪出栏600头。村经济总收入
1331、夏庄村
  夏庄村村庄由来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陈姓迁此立村,因此地地势低洼水向下流,又在石泉村西,故名“下庄”,后演变字音为夏庄。政区人口镇驻地西7.6公里,村民53户,人口152人,耕地400亩。经济状况该村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油料332吨,出栏生猪400头,饲养蛋鸡5000只。村经济总收入133万元,人均纯收入5380元。社会事业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均为98%以上,
1332、窑头孙家村
  窑头孙家村村庄由来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孙秀启等人迁此建村,以烧窑谋生,产品颇有声誉,故名窑头孙家。1945年改称南孙家。地名普查时因重名,1982年经县政府批准恢复原名“窑头孙家”。该村进村路 政区人口镇驻地西11.5公里,199户,人口576人,耕地1234亩。经济状况该村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905吨,果品750吨,年生猪出栏600头,羊500只,肉鸡10万只。村经
1333、北滚泉村
  北滚泉村村庄由来清顺治年间(1644年),周姓由锦州迁来,因此地有二泉水流不止,当时立村于北泉旁,为与南滚泉区别,故取村名“北滚泉”。政区人口镇驻地西8公里,166户,人口517人,耕地1282亩。经济状况该村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要经济产业。年产粮食1032吨,蔬菜307吨,出栏生猪500头,肉鸡出栏5万只。村经济总收入433万元,人均纯收入5346元。社会事业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均为9
1334、西潘家埠村
  西潘家埠村 村庄由来明洪武二年潘姓从四川成都府南门外槐树里头迁来立村,因潘姓在村西故称西潘家埠,沿用至今。西潘家埠中华寿桃基地 政区人口位于平度西部,东邻东潘家埠,西靠 东郭,南连田庄王家,北隔东坡子。耕地面积688亩,居民90户,260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种植业为重点。固定资产5余万元。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6户,从业4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49万元,居民人均所得5000元。其中,工业
1335、卫家庄村
  卫家庄村 村庄由来据考证,孙姓从四川迁来居住,立村名孙家庄,后改村名为卫家庄,沿用至今。卫家庄村玉米田 政区人口位于平度西部,804省道北。东邻门村,西靠李家埠,南连披甲营,北隔荷花屯。耕地面积1190亩,居民167户,568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发展养殖业为重点。1990年以来,发展个体餐饮、服务业户3户,从业10余人。2005年,经济总收入 440万元,居民人均所得4500元。 优势产业养殖业是村
1336、桃园村
  桃园村村庄由来明成化十六年(1430年),阎姓来此拓荒安居。因此处有许多桃树,村立其旁,故取名桃园。该村经济林 政区人口位于镇驻地西南约2公里,村民90户,255人,耕地884亩,该村南靠孟埠岭,聚落长方形。经济状况该村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年产粮食520吨,花生产量85吨,蔬菜产量110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8万元,人均纯收入5182元。社会事业村民全部喝上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达95
1337、商家村
  商家村村庄由来据商氏族谱记载:明万历八年(1580年),商鸿照由广饶西商家村至此居住,以姓取名,沿用至今。政区人口镇驻地西南1.5公里,全村有商、张、彭、陈四姓,村民117户,人口331人,耕地934亩。经济状况该村主要产业为农业种植和养殖生产。年粮食总产量为600吨,花生产量100吨,果品生产400吨,拥有各种养殖专业户20家。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59元。社会事业村
1338、南坦坡村
  南坦坡村村庄由来相传北宋时(960—1127年),姚希良至此建村。窦、刘、李、吴、宋、韩、姚七姓相继迁入。因村在孟埠平坦的南坡上,故名南坦坡。本村盛产石墨。南坦坡村国槐 政区人口镇驻地西南4.5公里处,村民186户,人口511人,耕地1612亩。经济状况该村主要经济来源为石墨等矿产和农业、种植业及树木苗圃。全村拥有工业性固定资产1500万元,年产石墨500吨,产值400万元。拥有优质苗木园200亩
1339、东前疃村
  东前疃村村庄由来据孙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孙洪兄弟从云南迁来居住,取名东庄头,清道光年间,因张舍村有名气,该村又坐落在其前,故改名前疃。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1982年更名为东前疃。村两委办公室 政区人口镇驻地南1公里,村民393户,人口1194人,现有耕地2963亩。经济状况该村主要经济来源为石墨矿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全村拥有工业性固定资产2000万元,年产优质石墨120
1340、北镇村
  北镇村 村庄由来明洪武年间,川籍移民周、刘两姓迁此倚沟建村。后因沟窄水涨常泛滥为害,居民将沟开挖成河,得名新河。村名亦改为新河北崖,新河南崖,两村统称新河。清同治十三年由村改镇,故得名北镇村。北镇村村委 政区人口是新河镇驻地。东临官道村,西隔胶莱河接昌邑市卜庄镇卢家村,南连南镇村,北隔烟潍公路接高辛庄村。耕地1556亩,居民518户,1876人。经济状况该村立足镇驻地区位优势,不断发展二三产业。突
1341、大庄子村
  大庄子村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南约6公里,块状聚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川籍移民至此建村,以“庄子”为村名,后异姓人家相继迁入,村庄不断扩大,因姓氏繁多(现有20个姓氏),改名为杂庄子。久之,人们感此名不雅,将“杂”改为“大”故得大庄子之名。有金矿、正在开采。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2354亩,农民410户,1400人。经济状况以发展农业为主。有村集体企业2处,年产值12000
1342、独埠陈家村
  独埠陈家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西南约6公里,威乌(威海—乌海)高速公路北侧,不规则块状聚落,泽河西岸。明洪武九年(1376),陈姓兄弟携家眷徙居此地,以姓取名陈家。地名普查时因重名,以傍独埠为由,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为独埠陈家。政区人口陈家村位于镇驻地西部,264省道(原206国道)以南,全村耕地面积1400亩,农民140户,407人。经济状况以发展种植业为主。全村有8户农村从事养殖
1343、高辛庄村
  高辛庄村 村庄由来清康熙二十四年,高连斐、韩芳分别由高家庄、新河南崖搬至傅家沟居,后被海水淹没,便到南高坡上重建家园,取名新庄。因村庄仍屡遭水患,移民奋起抗灾。为不忘沧海桑田变迁付出的艰辛,改名辛庄。高辛庄村村委 政区人口位于新河镇驻地北3公里。东临龙湾姜家村,西靠胶莱河,南连北镇村,北依大莱龙铁路和辛沙公路。耕地面积691亩,居民115户,383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农业种植为主体,不断发展水产养殖
1344、官道村
  官道村 村庄由来明嘉靖年间,傅姓由傅家沟迁此定居,因靠大道,在朝官吏往返此路,俗名官道。官道村村委 政区人口位于新河镇驻地东侧。东隔水库接回里村,西靠北镇村,南连南镇村,北隔264省道接高辛庄村。耕地面积450亩,居民126户,420人。经济状况该村以草制工艺品工业园为依托,突出工艺品主导产业。青岛胶河工艺品有限公司、青岛信利工艺品有限公司、青岛新艺达工艺品有限公司等先后建立。以镇商场为中心,发展
1345、郭家埠村
  郭家埠村 村庄由来明洪武二年,川籍移民郭畔携家眷,跋山涉水迁徙这里繁生息,因聚落村后有个土埠,故名郭家埠。郭家埠村村委 政区人口位于新河镇驻地东5公里。东临灰埠镇潘家洼村,西靠李家埠村。南连沙疃村,北接灰埠镇下刘家村。耕地面积3500亩,居民451户,1407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农业种植为主体,大力发展大棚保护栽培和养殖业。自1996年以来,发展工艺品加工。2005年经济总收入1493万元,人均收入
1346、红庙姜家村
  红庙姜家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南约4公里,灰幸路东侧,块状聚落。红庙姜家村的主街道 明洪武二年(1369),川籍移民姜山至此定居,因村头有座红墙庙,俗称红庙,故以庙和姓氏组村称。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1324亩,农民203户,598人。经济状况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20户农民从事养殖业,从业人数3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40万元,经济总收入436万元,人均所得5245元。 社会事业1993年
1347、洪山四甲村
  红山四甲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约6公里,地处丘陵。聚落呈方型。明洪武二年(1369)。张岗、张龙兄弟由四川迁徙此地定居,取名四甲。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以附近有红山为由于1982年启用红山四甲名称。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1200亩,农民198户,600人。经济状况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个体企业一处。有10户农民从事养殖业,从业人数21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5万元,经济总收入622万
1348、胡家村
  胡家村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9公里,南北长方形聚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汪世龙由四川至此建村,因此处马莲草繁茂,取名马莲庄;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胡姓迁其旁立村,名胡家屯,后两村成为一村,胡姓人丁日盛,故改马莲庄为胡家。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2100亩,农民217户,620人。经济状况以发展种植业为主。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20万元,经济总收入722万元,人均
1349、灰埠村
  灰埠 村名由来位于平度城西北约33公里,烟台——汕头公路南侧。为镇政府驻地。农历二、七大集,四、九新集。明洪武二年(1369年),徐姓由四川迁徙此地重建家园,后刘、张、王、滕、史、徐等姓相继至此落户,因这里有七个土壤呈灰色的小埠而得名。聚落成块状。明、清两代是“登莱通衢”上要地,国家级驿站灰埠驿设此。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移州同署于灰埠驿,并分掌平度州北境事务。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3039
1350、焦家庄子村
  焦家庄子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南约8.5公里,新昌路南侧,泽河西畔不规则块状聚落。焦氏族谱载,明正德年间(1505—1521年),川籍焦孟起,焦孟丰先迁徙蓼兰居住,后焦孟丰由蓼兰至此另辟新居,以姓取名焦家庄子。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2496亩,农民245户,750人。经济状况以发展农业为主。有30户农民从事养殖业,从业人数达到5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20万元,经济总收入787万元,人
1351、界山贾家村
  贾家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约4公里,东靠界山。聚落为长方形。据贾氏族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始祖贾开元由四川成都府迁此建家园,成村落后,以姓取名贾家。贾家村文明大街 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1876亩,农民366户,1040人。经济状况以发展石子加工业为主。有村集体企业1处,年产值500万元,利税20万元,企业职工50人。全村有个体企业32个,有6户农民从事养殖业、20户从事种植也、50
1352、赖家村
  赖家村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7公里,淄阳河南岸。方形块状聚落。明洪武初年(1368年),川籍移民赖应登迁徙此地建村。成村落后,以姓取村名。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600亩,农民80户,255人。经济状况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1户农民从事加工业,从业人数达到4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10万元,经济总收入167万元,人均所得5250元。
1353、南张家村
  南张家村 村庄由来明永乐年间,川籍移民张福兄弟四人迁徙这里定居生息。因地处低洼,水从高处流入其村,故取名下坡张家,后简称张家。1958年改称南张家。 南张家村村委 政区人口位于新河镇驻地以南4公里。东临友谊河,西靠谷家村,南连张舍镇穆家村,北接北孙家村。耕地面积1326亩,居民102户,320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农业种植为主体,不断调整结构布局,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自1999年以来,发展个体运输、
1354、南镇村
  南镇村 村庄由来明洪武年初,汉昭烈帝子梁王理之后裔刘迢暨周姓,由四川成都府资阳县迁此倚沟建村,刘姓安家沟南,周姓定居沟北,故得名南崖、北崖。后因沟窄水涨常泛滥为害,居民将沟开挖成河,得名新河。村名亦改新河南崖、新河北崖,统称新河。清同治十三年由村改镇,1933年设镇公所,故得名新河南镇之名。南镇村主街 政区人口位于新河镇驻地南侧。东临双兴村,西靠胶莱河,南连前高家村,北隔小河接北镇村。耕地面积11
1355、前潘家村
  前潘家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东南约5.5公里,淄阳河北崖,块状聚落。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潘姓由潘家洼迁此建村,故名潘家。后郑、祝、苗、王、徐等姓迁入,仍沿袭其名。前潘家村文明大街 政区人口前潘家村位于镇驻地南部,全村耕地面积1717亩,农民237户,762人。经济状况以发展种植和加工业为主。有17户农民从事花生加工和扇贝盘,有100多户农民从事花生收购贩运。2005年全村
1356、任家疃村
  任家疃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西南约4公里,威乌(威海——乌海)高速公路南侧,淄阳河北岸。块状聚落,元朝末年,任性建村,因为户数少,取名小任家疃;明崇祯年间(1628—1644),任京从掖县西原村迁入,后来村庄不断扩大,改名为任家疃。任家疃村文明街 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2072亩,农民247户,884人。经济状况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2户农民从事养殖业,从业人数4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60万
1357、三苗家村
  三苗家村 村庄由来明万历年间,苗尚显由大苗家至此建村,因苗排三,故名三苗家。三苗家村水产养殖 政区人口位于新河镇驻地东北6公里。东隔泽河接灰埠镇三卜李家村,西靠闫家村,南隔大莱龙铁路接北马家村,北隔泽河接大苗家村。耕地面积2417亩,居民170户,640人。经济状况该村以农业种植为主体,不断进行荒滩开发,发展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发展草制工艺品加工。2005年经济总收入787万元,人均纯收入5360
1358、沙窝刘家村
  沙窝刘家村 村庄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东南约5公里,灰幸(灰埠——田庄幸福庄)路东侧,块状聚落。明崇祯三年(1630年),刘三德建村,因村地势低洼又系沙地,故以地理特征和姓氏取名沙窝刘家。村西有棵树干2.3米粗的古槐至今枝叶茂盛。政区人口全村粮食面积1144亩,农民138户,546人。经济状况以发展种植业为主。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40万元,经济总收入978万元,人均所得5256元。
1359、卧龙王家村
  卧龙王家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南3公里,块庄聚落,三面环埠,东面平原。明万历八年(1580),王守业从诸城坝山王家迁此另建新居,因村址在埠下凹处,取名卧洛王家,1945年后村业俱兴,村民富强,故改卧洛为卧龙,始得今称。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718亩,农民91户,276人。经济状况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10户农民从事养殖业业,从业数达到20人。2005年全村固定资产约15万元,经济总收入209万元
1360、西八甲村
  西八甲 村名由来位于镇政府驻地灰埠村南北约8公里,泽河东岸,新昌路北侧。聚落三面环河,为东西长方形。明洪武三年(1370年),川籍王天礼、王天福由对臼王家徙居此地,因当时只有八家村民,故名八家,后演变为八甲,地名普查时因重名经县政府批准于1982年更名西八甲。政区人口全村耕地面积948亩,农民179户,529人。经济状况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有60户农民种植拱棚韭菜,从业人数105人。2005年全村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