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山东省卫生村[7]
241、祥沟村
  祥沟村在莱芜城西南15公里处,距牛泉镇政府约8公里的云台山脚下。村南为范庄村,村东为鹿家庄村,村北5华里是圣井村,人口963人,耕地1159亩。据《中国占今地名大辞典》记载:黄巢落马处“在山东莱芜西南三十里,接泰安县界,亦名狼虎谷。唐中和四年,黄巢自瑕丘东窜走狼虎谷即此:”据碑载:“唐僖宗时,黄巢战败,潜入此谷而死,由此得名降寇,后改称祥沟。(址狼虎谷)。”祥沟村,村中一棵千年“古槐”(名曰唐槐)
242、庞家庄村
  庞家庄村位于莱城西南16公里处,距牛泉镇政府10公里。庞家庄村北邻绿矾崖村,南接李条庄村,东依笔架山,西靠凤凰山,全村共有306户,869口人,耕地面积784亩。庞家庄村坐落在“夹谷峪”南首,由庞家庄、蒜园、西南岭三个自然村组成。云凤河自村中蜿蜒北去,牛石路(牛泉至新泰石莱)从村中穿过。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汶南保·庞家庄”。庞家庄村为异姓村,共有亓、张、吴、李、陈、彭、曹、戴8个姓氏,以亓姓
243、东泉河村
  东泉河村位于汶河南岸,莱城西南5公里处,在牛泉镇最东端。东靠高庄办事处西汶南村,北边和方下镇嘶马河村隔河相望,西接西泉河村,南邻北梨沟,地处半丘陵半平原地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300亩,148户,465口人。据村碑记载:清朝雍正年间张姓由河北省迁此建村,因村东有郭娘泉,北临大汶河,故名东泉河。建村之初先由张姓迁此,其间刘、亓、毕、吕陆续迁聚,族姓之间,团结友善,和睦相处。民国初东泉河属三区
244、东牛泉村
  东牛泉村位于莱城西11公里处,地处莱芜西南地区,牛泉镇驻地。北临汶河,与方下镇的卢家庄隔河相望;东邻南宫、马家庄;西与西牛泉接壤;南靠西上庄。全村现有人口1225人,耕地540亩。东牛泉建村年限无考。相传四百多年前,此处有一卢姓员外,家境富裕,他养牛99头,并雇有伙计为其帮工。另外,此处还有一自然泉眼,泉水冬暖夏凉,村人称其为“温泉”,又称“老泉头”。每天,卢家伙计都将牛赶到泉边饮水。有一天,伙计
245、新张庄村
  新张庄村位于莱城西南14公里、牛泉镇政府5公里处。新张庄村东至张积庄村,北邻鹁鸽楼村,西接圣井村,南依云台山。全村共有102户,334口人,耕地面积348亩,有三个生产组,山场面积大,林业资源丰富。新张庄村历届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全村村民艰苦创业,治山治水,发展林业生产,取得了可喜成绩。新迂址来的第一年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差,特别是人畜用水成了当时村民关心的首要问题。支部村委多次召开会议,重点研究解决
246、纪家庄村
  纪家庄村坐落于莱城西南10公里处,距牛泉镇政府驻地1.5公里。东邻侯家沟,南接东上庄,西与西上庄毗邻,北与南宫接壤,地势南高北低,大至呈方形。现在耕地面积586亩,556口人。纪家庄共有张、杨、李、温、葛、曹、吴、毕八个姓氏,以张、杨两姓居多。据考证,元朝年间,纪姓立村,后其他姓氏相继融入,遂成规模。清朝中叶,纪姓凋零,迁往他乡,不知所终。“文革”前庄东尚存纪家林,有坟茔数座,现已无存。纪家庄历史
247、吕家楼村
  吕家楼村位于莱城西南15公里处的云台山脚下,地处山区,西依云台山,东靠尖顶山和牛石公路,北接积家庄水库,南邻凤凰山下的绿矾崖村,云凤河从村中穿过,现有土地763亩,350户,1090口人。相传,吕家楼村在春秋时期的村名叫寨东头,是因村庄建在寨山东头而得名,曾有“先有寨东头,后有夹谷村”之说,从中可见建村之久远。寨山顶四周筑有坚固的围墙,墙上留有嘹望口,东南和西南筑有两座坚固的寨门,各有五六米长,如
248、绿矾崖村
  绿矾崖村位于莱城西南15公里处,距牛泉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该村南接庞家庄,北邻吕家楼,隔东山与五龙庄交界,越西岭与渐河村接壤。绿矾崖行政村,由绿矾崖、东涝坡村和西涝坡村3个自然村组成。全村现有亓、支、牛、王、田、纪、邢、刘、许、吕、李、张、周、曹15家姓氏,总人口1092人,耕地面积930亩。在抗日战争时期,绿矾崖村隶属新甫县汶南区云凤乡;解放战争时期隶属莱芜县圣井区凤阳乡;1949年全国解放后,
249、青沙沟村
  青沙沟村位于莱城西南18公里处,西与泰安交界,地处丘陵。耕地2000亩,人口1500人,盛产花生。民国初以来,区、乡、镇名称变更频繁,除抗日战争时期青沙沟属新甫县鲁西镇管辖外,清沙沟一直属圣井乡和牛泉镇交替管辖,今属牛泉镇。青沙沟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史。由于村外连绵不断的群山中,易于隐蔽和防守,所以成为抗日战争期问我军的指挥机关驻地。泰安十二团就曾在此与敌人辗转周旋,粉碎了敌人多次进山扫荡的企图。1
250、西王庄村
  西王庄村位于莱城西南20公里处,地处山区。这里四面环山,北有习武山,南有虎山、泰山,东有旗山,西有将山,现人口859人,耕地面积660亩。西王庄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战争年代这里是八路军活动地。在中国0的当地党组织领导下,开展斗争,与周边村庄一道进行自卫,除0斗霸,打击鬼子,以徐志文、王廷良为首的武工队使日伪闻风丧胆。当时被誉为一枪即透的革0据地被当时的日伪军视为眼中钉,因此,这里曾遭到日本鬼子的
251、丁家南峪村
  丁家南峪村位于莱城东北30公里、乡政府驻地东南10公里处,村东南邻张家台村,东北靠啬泉村,南与苗山镇栾家庄接壤,西至草庙头村。全村现有185户,574口人,土地487亩,耕地均为旱田。丁南峪村民自明朝洪武年间聚于此,生息繁衍。村中有丁、任姓居多,张、李各l户。据传,丁姓先居此,在山峪之中,此峪居南山,故名丁家南峪。清康熙《莱芜县志》载,“常庄保•丁南峪”。民国时期,丁南峪村属莱芜县石马
252、峨峪村
  峨峪村位于莱城东北30公里、和庄乡政府驻地南1公里处。博(山)徐(州)公路东侧。地处山区,三面环山,北靠和庄村,南邻上佛羊村,东与西平州村接壤,西北与普通村交界,558口人,耕地395亩。据《崔氏家谱》记载,明朝天启年间,焦姓由河北枣强县迁此建村。因址在山峪中,周围群山巍峨,故名峨峪。另据村中关帝庙碑文记载:“邑县东北去城七十里庄名恶峪。”村中风俗淳朴,物美,遂将“恶峪”改写成“峨峪”。从此,勤劳
253、北平州村
  北平州村位于莱城东北部25公里、乡驻地东南3公里处,属于“三平州”之一。村庄坐落于群山之巅,北面山下与和庄、车南峪、东车辐三村相邻,东依马杓湾村,南靠东平州村,西接西平州村。全村365口人,土地400亩。北平州村建于明朝初年,因地势高而平坦,四周连峰嶂天,曾名平州,因三村重名,该村居北,故名北平州。高家最先迁此居住,后有刘家投亲落户,清末至今又有张、魏、秦、薛相继迁来,高姓人为多。这里的居民多以农
254、下崔村
  下崔村位于莱城东北23公里、乡政府驻地南8公里处。东边与苗山镇的栾家庄接壤,西与王家庄相邻,南与北苗山村相邻,北靠上崔家庄。村东有山,曰小寨,村西有河,叫汇河。二O五国道和博莱高速公路分别从村东、村西穿过。这是一个山青水秀、交通便利的小山村。全村现有193户,645人,耕地面积759亩。据《孙氏谱》记载,村民由上崔家庄分迁至此建村,因邻上崔家庄,以村名村,冠以“下”字,故名下崔家庄。村中有李、王、
255、下佛羊村
  下佛羊村位于莱城东北23公里、乡驻地南4公里处。“二0五”国道纵贯村庄南北。下佛羊村北去上佛羊村,南通上崔家庄村,东邻草庙头村,西过群山与苗山镇接壤。村中现有966口人,耕种着667亩土地。村东有一深谷,名曰午子峪。峪之深处,北面悬崖半腰有一石洞,洞中有一佛,佛脚处卧一石羊,由此得名佛羊村。原佛羊村为南北两部分,因北面地势高起,称上佛羊,南面相对较低,称下佛羊。两佛羊原为一行政村。1980年分为两
256、草庙头村
  草庙头村位于莱城东北24公里处,金钟山、o南麓。北靠原山,南与上崔村相接,东邻啬泉村,西面与下佛羊村接壤。全村有333户,1054口人,耕地858亩。村东西长约l华里左右,呈东高西低状,因村东首有座名为草庙寺的小庙,后以庙名村。草庙头村,明朝中前期立村,先有高、袁、翟姓来此居住,其他姓氏陆续迁来。现在村0有12姓,其中袁、翟二姓居多。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常庄保•草庙头”。民国时期
257、申陈村
  申陈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西北14公里,口镇政府驻地西南8公里处。南接马陈村,北连刘陈村,东邻郭陈村,西与羊里镇孟中荣村接壤。耕地面积301亩,186户,536口人。  申陈村(原名申家陈村),村庄由来之久远。据村人口碑相传,村东早年曾有一“陈村庄”。先人明朝中后期立村时亦以“陈村”名村,但区别于“陈村庄”的打头名号无考。始迁户无稽。据《申氏族谱》考证,明万历年间,申氏杰奎由吐丝口徙于马陈村不
258、刘陈村
  刘陈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西北14公里,口镇西南6公里处,北邻许家洼,东邻陶陈村和郭陈村,南邻申陈村,西界羊里镇孟中荣村,汇河自村北蜿蜒流过。土地面积697.5亩,310户,1030口人。  据村碑记载:“元初村人刘禹,世祖时授镇国将军都元帅之职。足见始建村当在元朝之前。因邻陶陈村,冠以姓氏,故名刘陈村。”另据村中现存古碑记载:“元初村人刘禹曾授镇国将军左副大元帅之职。夫刘氏莱芜土人也,前五世
259、郭陈村
  郭陈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口镇西南6公里处。东临陶南村,西靠刘陈村,北冲河路,南与方下镇亓官庄接壤。土地面积950亩,320户,1036口人。  据村碑记载:“郭陈村,明朝初年郭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因邻村多以陈村取名,冠以姓氏,故名郭陈村。”清朝末年李姓从牛泉镇八里沟迁来,随之张、王、孔迁于此,郭、李两姓成为多户。  郭陈村从初级社时就为一个行政村,1956年加入高级社,1958年10月莱芜
260、陶南村
  陶南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口镇西南6公里处,平原地带,东与张家洼街道办事处张高庄、片镇等村接壤,西与郭陈村、刘陈村为邻,南靠长埠岭与方下镇的台头、韩官庄相望;北与陶北村紧连。村庄占地面积0.8平方公里,耕地3166亩,现有人口2801人。  陶南村与陶北村原属一个村庄,原名陶家陈村、陶镇。据陶、胥、赵几家祖谱记载:始祖都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从冀州枣强迁来定居的。  村中姓氏有十四,其中陶、胥二家人口
261、小洼村
  小洼村是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口镇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1202005249。
262、野槐峪村
  野槐峪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北21公里,口镇东北部10公里,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小山村。东临五色崖,南接桃花村,西临国营吉山林场,北靠黑山头。耕地面积163亩,山场面积2537亩。居住着张、李、景、高4姓人家,67户,188口人。  野槐峪村在1947年以前属茶叶区;1947年以后,属口镇(二区)桃林乡;1947年设桃林乡,地址在陈林村;1958年属龙角乡;1959年至今属口镇。  解放前,野槐峪
263、栖龙湾村
  栖龙湾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北21公里处,南距于口镇政府6公里,北邻狂山,东接林家庄,西连谷堆山,南接上毛家圈,120户,356人,耕地面积460亩,山场面积3500亩。  据《郑氏族谱》记载,在明朝万历年间郑氏由河北枣强迁居于此建村,与高氏搬迁于此相差无几。其中有高、郑、李、张、董、魏、刘等7姓氏,其中高氏居多。无论宗族大小,皆和睦相处,民风淳朴。  栖龙湾村在民国初年属方山保;解放战争时期
264、林家庄村
  林家庄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北约17公里,口镇北8公里处。东与陈林村接壤,西为下毛家圈村,南为金牛山,北靠崮山,青陈公路从村南横贯东西而过。耕地502亩。137户人家,402口人。  据村人相传,在此建村最早的当是元代蔺姓人家,因此村名蔺家庄,后蔺姓逐渐失传,村名演变为林家庄。现在村东仍有大片土地称之为蔺家林子,即为建村之蔺姓家族的坟地。现在村中有王、张二姓氏,在1958年修建大冶水库时,曾有
265、青石桥村
  青石桥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西北20公里,口镇西北6公里处。明(水)莱(芜)公路从村中穿过。西北与南岭子相邻,东北与谷堆山接壤,临枣园,西接山口村。耕地689亩,256户人家,803口人。  青石桥村,原名赵家窝棚。据赵氏族谱考证,明万历年间赵姓由山口村迁此,先扎窝棚暂住,众称赵家窝棚,久住自成村名。清初张姓、马姓迁此,改名为泉水峪。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在村南小河修正圆三孔石洞桥一座。因
266、上毛家圈村
  上毛家圈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口镇北6公里处。北邻柄龙湾村,东至谷堆山村,西为林家庄村,南与下毛家圈村接壤。上毛家圈村地处丘陵,东、西、北三面环岭。耕地442亩,90户人家,247口人。  传说,上毛家圈村始建于明初。口镇毛家庄村毛氏二兄弟到此放牧,每人各占一地,夜不归家,久之,2人将牧地划圈为界,后又举家迁此定居,故名毛家圈。小河上游(北部)为上毛家圈,下游(南部)为下毛家圈。后毛氏失传。现有李
267、下毛家圈村
  下毛家圈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以北18公里,口镇北5公里处,地处丘岭。北为上毛家圈,东临林家庄,村西和村南靠青陈公路。耕地656亩,531口人。180户人家。  据毛氏墓碑记载,明初毛姓由毛家庄迁此建房修圈,以牧羊为业,众称毛家圈,久成村名,后因重名,该村居南,改称下毛家圈。  下毛家圈村共有9姓:刘、韩、陈、张、亓、孙、李、王、宋,以韩姓人口居多。该村村风淳朴,村民和睦相处,诸姓之间有的互通
268、崔家庄村
  崔家庄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以北16公里,口镇东北5公里处。南临大冶水库,北靠丘山、鱼山、黄鸡山,口(镇)漫(道)公路由村西北穿过。地处丘陵,耕地642亩,328户人家,1072口人。  据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方山保•崔家庄”。据《崔氏谱》载,明代中叶崔姓由崔梁坡迁此建村,以姓名村为崔家庄。故址位于今大冶水库中心。1958年,本村因建大冶水库而迁今址。曾名“北崔家庄”。崔家庄
269、城子县村
  城子县村隶属莱城区羊里镇,位于莱城区西北部20公里,羊里镇政府东3公里处。东隔汇河与口镇官水河相望,西与朱家庄村相接,南与大增、小增两村接壤,北与北傅家庄村相邻。姚口公路从村南穿过,地处平原,有880户,人口2815人,耕地2601亩。有东、中、西五纵四横九条大路贯穿东西与南北,是夏商以来今莱芜境内最早建城的古老文化村。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春秋赢邑(春秋桓公三年)公会齐侯于赢。(左传
270、辛庄子村
  辛庄子村位于莱城西北16公里,东北距羊里镇政府驻地6.5公里,东靠贾洼村,西临杨庄镇冷家庄村,北与寨里镇曹大下村相邻。全村180户,585口人,地处平原,耕地面积580亩。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辛冷乡•辛庄子。”建国前后,属仪封区辛兴乡辖;1956年10月归大下乡;1958年10月,归红旗公社;后依次隶属羊里公社、寨里公社、羊里办事处;羊里镇。辛庄子村初建村时仅有20多户
271、南魏庄村
  南魏庄村隶属莱城区羊里镇,位于莱城西北17公里处,北距羊里镇政府驻地羊里村6公里,北临辛兴东北村,南靠方寨路,西临辛兴东南村,东临方汇路,交通十分便利。耕地700亩,225户,680口人。  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莱芜县全图标注:“魏家庄。”  据《魏氏谱》记载,明朝初年魏姓建村,以姓冠村名魏家庄,因北有魏庄重名,改称南魏庄。  南魏庄现有许、刘、苏、李、魏五姓,五姓当中,以许姓居多,村民不
272、李中荣村
  李中荣村位于莱城西北20公里、镇政府南5公里处。北隔汇河与东留村、西留村相望,西与寨里镇王大下、卞官庄接壤,北面是辛兴村,北面是郝中荣村。1160口人,耕地896亩。李中荣村历史悠久。据《李氏家谱》载,明朝洪武初年,由冀州枣强野鹊窝移居此地。因与复兴寺比邻,寺中有佛祖、中庸等神像,冠之以李姓,取名为李中庸村,民国元年谐音为李中荣村。李中荣李姓居多,还有郝、王两姓。早年有韩、焦、潘姓人家居住,韩、焦
273、响水河村
  响水河村隶属莱城区羊里镇,位于莱城西北23公里处。北依大舟山,南接址坊水库,东与址坊接壤,西与西魏庄毗邻。耕地面积342亩,山场面积3000亩,共101户,306口人。  据《续修莱芜县志》和“索氏墓碑”记载,响水河村始建于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因该村地处丘陵,三面环山,山间流水常年不断。村的北面由四条山沟汇成一条河,绕村而过向南流去,把整个村落分成了东西两个自然村。由于山高水深,河内常年
274、北陈家庄村
  北陈家庄村位于莱城西北25公里、羊里镇政府驻地东侧处,与羊里村毗连。东去1公里为北付家庄,向北为历史悠久的五仙岔沟,南与仓上村相接,1285人,耕地1020亩。俗语云:“莱芜城西北乡,仓上营子朱家庄;羊里镇东边庄,仓上、营子、陈家庄,土肥水美人善良,农民种植蒜和姜”,战争年代即有“小苏联”的盛名,人称革命圣地。村碑载:北陈家庄始建于明朝洪武十二年( 1379)。元朝末年,陈姓早居,以姓名村,后李姓
275、仓上村
  仓上村位于莱城西北20公里处。西、北分别与镇驻地羊里村和陈家庄村为邻,东与朱家庄村相距3里,南与营子村一路之隔。姚口路贯村而过,交通方便。2133口人,总耕地面积1381亩。有史记载,羊里村为晋朝大将羊祜封地,营子驻兵,仓上为屯粮之地,故而得名。居民有吕、李、赵、原、柏、倪6姓。据族谱记载,李氏先祖于明成化年间迁居仓上,距今540余年;吕氏先祖于明嘉靖年间迁居仓上,距今已460余年。据张梅亭《续修
276、孙官庄村
  孙官庄村位于莱城西北19公里、东南距羊里1公里。南与姚口公路相距1公里,西邻陈王石村,北隔溃龙河与东温石埠村相望。地处平原,耕地面积964亩,295户,1000口人。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王石保•孙官庄。”据村碑记载,明朝张姓建村,原名埠前官庄。后易名小官庄,因孙姓人丁兴旺,1956年改称孙官庄。孙官庄村共有孙、陈、张、杨、刘、韩、董、马八姓人家,张姓最早建村,现以孙姓人口最多。民
277、陈王石村
  陈王石村位于莱城西北20公里处,东距羊里村1.5公里,南与姚口路相距1公里,北靠溃龙河,西邻王王石村。地处平原,耕地480余亩,156户,518口人。据《陈氏谱》记载,明朝末年陈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附近有石王庙,冠以姓氏,定名陈家王石,后简化为陈王石。陈王石村共有四姓人家,陈姓最早建村,后王姓从-县迁此,刘姓由口镇山口村迁此,范姓由泰安范家庄迁此居住。现在王姓人口最多,范姓人家最少。清康熙《
278、古墩村
  古墩村位于莱城东南24公里,钢城西4公里处。东邻大回家庄、小回家庄,西邻九龙庄,南邻肖马庄,北邻沈家崖村,九龙山巍然屹立于村北,汶河从村东由南往北蜿蜒而去。古墩村有土地2 378平方公里,314户。1095口人。据村中三官庙碑记载:明朝初年,吴姓建村,时为山东济南府泰安州莱芜县兴龙庄。《吴氏祖谱》记载:明朝初年自河北枣强县迁此建村。村南有一古庙,距古庙100米处有一大土墩,周围绿树成荫,逶迤环抱古
279、柿子峪村
  柿子峪村位于黄庄镇政府东1公里处。与舜皇庙、罗圈崖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系村民委员会所在地。南邻胡家桥,东邻罗圈崖,北接洼子峪。地处山区,全村97户人家,194人分散在相距几华里的3个山坡上,面积2.5平方公里。174亩耕地,272亩山滩地。据《干氏家谱》载:干氏祖讳平顺,于清嘉庆年间(1807年),干姓由莱芜县曹村,李姓亦由沂源县草埠迁此建村;因址在山峪中,多柿子树,故名日柿子峪村。舜皇庙、罗圈崖
280、下历山后村
  下历山后村位于黄庄镇政府东北3公里处。东临汶河、韩莱路,草仙路呈人字形跨村两边,交通便利。属于山区,耕地面积718亩,有244户,607口人。据村碑记载,明洪武年间郑姓从山西迁居此处建村。因址在历山之阴,为区别上历山后,取名下历山后。下历山后村,隶属黄庄区历山乡。建国前,乡政府所在地就在该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隶属黄庄人民公社;1985年属沂源县黄庄镇;1991年划归莱芜市;1993年属钢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