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村[xing long cun]辖兴隆集、前马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兴隆集。兴隆集[xing long ji]位于县城南11.5公里,为所属乡镇驻地,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2条,228户,1109人,耕地面积721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元朝建村,原名“兴龙集”,因村中有九眼井,如把九眼井的位置连起来看弯曲像条龙,村中盖有“兴龙寺”又成集市,故取名“兴龙集”。后因村中做买卖的较多,
李草庙村[li cao miao cun]辖李草庙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李草庙。李草庙[li cao miao]位于县城南14.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3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3条,280户,795人,耕地面积1298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明末清初,李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金乡城里。清朝乾隆年间李姓分支来此建村,因盖一草屋作庙堂,故得名李草庙。现有卫生室1处。
李菜园村[li cai yuan cun]辖李菜园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李菜园。李菜园[li cai yuan]位于县城南12.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南2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3条,368户,1323人,耕地面积157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据《李氏家谱》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李姓来此定居,取村名义和庄。清朝嘉庆年间,民间瘟疫流行,后发现大蒜能治瘟疫,人们都来李家菜园买大蒜。渐渐
二郎庙村[er lang miao cun]辖二郎庙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二郎庙。二郎庙[er lang miao]位于县城西南18.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7公里,村内南北街4条,东西街5条,224户,805人,耕地面积1448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明朝万历年间,周姓来此建村,以姓氏取名周家庄。清朝康熙年间周姓迁出,李姓来此居住,因村内有二郎神庙,故将此村名更为二郎庙。有清末董姓祠堂一处,保
周河口村[zhou he kou cun]辖周河口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周河口。周河口[zhou he kou]位于县城南8.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北3公里,村内南北街10条,东西街2条,161户,569人,耕地面积693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明朝洪武年间,周姓由-县迁此建村,因紧靠莱河渡口,以姓氏取村名为周河口。该村以林下种植大棚香菇为特色农业。现有卫生室1处,村办项目2处。席楼村
寨里集村[zhai li ji cun]辖寨里集1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寨里集。寨里集[zhai li ji]位于县城南8.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北3公里,村内南北街1条,东西街1条,236户,897人,耕地面积1046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瓜菜。清同治元年修《金乡县志》载有“寨里集”。据《闫氏家谱》记载:明朝成化年间,闫姓在此建村,为防御外来侵犯,村周围修筑寨墙,后成为集市,故取名寨里集。该
大王村[da wang cun]大王庄、孔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大王庄。大王庄[da wang zhuang]位于县城南9.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东北2.5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3条,130户,501人,耕地面积800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瓜菜。明朝洪武年间,王姓由-县迁此建村,以人多庄大而得名大王庄。现有卫生室1处。
潘阁村[pan ge cun]辖潘阁、张庄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潘阁。潘阁[pan ge]位于县城南10.5公里,距所属乡镇驻地西北1公里,村内南北街3条,东西街5条,337户,1044人,耕地面积1938亩,主产大蒜、棉花、玉米、小麦。明朝洪武年间,潘姓由-县迁此建村,因建一楼阁,以姓氏取名潘阁至今。现有学校1处,卫生室1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