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2周期山西省卫生村[104]
2061、高家庄村
  高家庄村在张蔡庄村北向,离张蔡庄村仅1公里,再往北就是峙庄村,是西部平川区较大的村。全种共227户、657口人,有党员10名,专职支部副书记张常清,村委会主任宣军,纪检委员张常宝。2010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8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04元。该村退耕不算早,但面积较大。新农村建设从2009年才开始,但力度大、进展快。二年内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我乡名列前茅。全村主干道全部硬化、美化,新建了
2062、后村村
  后村村地处我乡最东端,西环路畔有该村的插花地,是典型的西部平川村。全村177户、528口人。有党员12人,支部书记卢宝旺,村委会主任何日龙,纪检委员卢付珍。2010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6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98元。该村是全乡仅有的三个有水浇地村之一。近年来,开始起步搞蔬菜大棚,离城近、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独特。该村原在村中间建了活动场所,因道路、地方狭窄,今年在村西新建了高标准的活动场所,配
2063、前村村
  村地处我乡西南角,东与北旺庄办事处厦阁村接壤,是我乡最为平坦的一个大村。全村286户、956口人,有党员17中,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白政,纪检委员李福。2010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1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03元。前村村人多地也多,是我乡水浇地面积最大的村。2010年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后,保浇地占总耕地的80%以上。近年来开始蔬菜大棚种植,在调产增收举措上,准备发展苗圃,以培训新疆杨起步,发
2064、陡沟村
  基本情况:总人口1177人,外出打工人员38人,在外上学210人,五保户2户,低保户25户;总耕地面积1676亩。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6530元。主导产业: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主要种植玉米、山药等小杂粮;现有大牲畜50多头、羊300多只、鸡1200多只、猪40多头;有大型汽车6辆,三、四轮农用车70多辆,摩托130多辆。活动场所:建成于2007年。占地面积3200㎡,建筑面积230㎡,建设
2065、安庄村
  本情况:总人口3398人,外出打工人员560人,在外上学340人,五保户18户,低保户60户;总耕地面积6378亩。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7274元。主导产业:种植业、劳务输出1186。主要种植玉米、山药等小杂粮;三、四轮农用车68多辆,摩托530多辆。活动场所:改建于2008年。占地面积70㎡,建筑面积60㎡,建设投资11万元,为村自筹。组织设置:党员50名。村支书:元会明(一人兼) 支委:孟
2066、杨涧村
  基本情况:总人口960人,外出打工人员155人,在外上学123人,五保户1户,低保户22户;总耕地面积703.5亩,其中退耕还林0亩,现有耕地703.5亩;全村人于1996年全部吃上了自来水。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3850元。主导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现有大牲畜45多头、羊320只;有汽车20辆,三、四轮农用车30辆,摩托180辆。活动场所:建成于1999年。占地面积6600㎡,建筑面积432㎡
2067、下疃村
  下疃村位于朔城区的东南部,距南榆林乡约6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全村共有268户,人口1055人。耕地面积5235亩,其中水浇地1500亩。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5320元。主导产业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下疃村土地良好,面积宽广,适宜种植玉米、糜黍、黑豆、高粱、土豆等,畜牧业主要以养奶牛、羊为主。 近年来,下疃村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下疃村2001年、2004年、2006
2068、大莲花村
  南榆林乡大莲花村位于朔城区东南部,雁阳公路以南,紫荆山脚下,全村145户,544人。全村总面积7586亩。耕地3800亩,其中退耕还林936亩;宜林荒山荒地3786亩。五保户10户,低保户6户;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4660元。 主导产业是种植业、养殖业。大莲花村盛产优质小杂粮,主要有玉米、黍子、绿豆、谷子等。畜牧业主要以养羊为主。村南有紫荆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万亩,保护区内山势雄伟,山岭巍
2069、徐村村
  徐村村是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南榆林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0602204211。
2070、芦子坝村
  芦子坝村是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南榆林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0602204210。
2071、青钟村
  青钟村位于朔州市朔城区东南方位20公里,属南榆林乡辖区,地处雁门关外,紫荆山下,村名是由汉代王昭君墓“青冢”衍化而得名(原名青冢)。是昭君出塞第一村。为了让昭君文化在山西流芳百世、永放光芒,青钟村将每年9月2日定为昭君文化节日(相传,9月2日是昭君出塞路经青钟村纪念日),2016年青钟村将两个历史文化(昭君文化、藏山大王文化)一并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青钟村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全力打造生
2072、东官井村
  东官井村位于沙塄河乡西北方向,为平川区,地处城郊,交通便利且土壤肥沃,地下可利用水资源丰富,田面平整,适合各类农作物生长发育,是粮食作物和蔬菜的生产区。全村共有935口人、292户,党员21名,耕地面积3800多亩,其中水浇地3300亩,机电井32眼,其中包括8眼微型井,4眼大锅井。基础设施方面:建成并已使用村级活动场所11间,蔬菜大棚30个,机电井32眼,其中有微型井8眼,大锅井4眼,80千伏变
2073、下石竭峪村
  下石竭峪村是沙塄河乡所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沙塄河乡南部坡区。全村共有151户,总人口410人,耕地面积2887亩,作物主要以玉米、土豆、荞麦。主导产业:近几年,在党的惠民政策扶持下,村两委班子扎实工作、转变观念,全村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村两委积极带领农民发展多种产业,鼓励村民发展运输业与养殖业,变单一种地为多种经营。现在全村拥有农用车辆60多辆,出租车10多辆。活动场所:2007年由区政府拨款,
2074、三甲村
  三甲村是沙塄河乡所管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沙塄河乡北部,距城区东南13公里处。共有156户546口人,正式党员15名,预备党员1名。现有耕地面积2180亩,大部分为水浇地,有机井10眼,变台2座,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村经济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人均纯收入达5100元。近年来,我村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玉米、瓜菜两大作物为主的种植业和养殖奶牛、生猪为主的养殖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2007年
2075、一半村
  一半村东临朔沙路,是沙塄河乡的门户村。全村占地5000多亩,其中耕地4200余亩,均为水浇地。全村共有人口1256人,其中党员26人,总计391户,人均纯收入将近6000元。是远近闻名的自然条件优越村。主导产业:一半村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导产业,农业种植以玉米、香瓜、西瓜以及各式蔬菜为主,尤其以香瓜闻名城区。畜牧业主要是奶牛养殖业,并以此为依托建有奶站一个以及村南的牧康源生态养殖基地,实现了奶牛
2076、上沙塄河村
  沙塄河乡上沙塄河村位于朔城区东南方平川区,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全村居住面积282.7亩,人口1480人,户数420户,耕地面积5200亩,全部为水浇地,机井29眼。主要作物有:玉米、山药;经济作物种植有:制种青椒和制种青椒,人均收入5100元。在全乡名列前茅。这里更值得一提的是上沙塄河的设施蔬菜大棚种植园区,现园区蔬菜大棚规模已发展到142个,以种植制种青、尖椒为主。平均每个大棚年纯收入1500多
2077、官地村
  官地村位于朔城区东南部,雁阳公路北二公里处。1958年与陈庄合并后形成了现在的官地村。现有158户,共有村民546人,其中在外打工28人,在外上学32人,低保户15人,五保户10户。总承包地2400多亩,0党员11人,其中小学文化2人,初中文化5人,高中文化3人,大学1人。主导产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其中农作物有玉米、山药、豆类等其它小杂粮;经济作物以种植西瓜为主。养殖业以奶牛为主。活动场所:
2078、大涂皋村
  大涂皋村是朔城区沙塄河乡所辖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沙塄河乡东南部,南与宁武县相邻。全村现有448户家庭,人口1860人,耕地面积5800亩,退耕还林1500亩,多为半坡丘陵地,农业灌溉机井8眼,雁阳公路贯穿村北,交通便利,经济上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全村人均纯收入5100元。近年来,我村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玉米、小杂粮两大作物为主的种植业和养羊为主的养殖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全村经济社会发展水
2079、东堡村
  总人口 998 人,五保户 12 户,低保18 户;65岁以上老人68人,参加医疗合作 920人,参保率 92.1% 。 总耕地面积 5430 亩,其中退耕还林 2170 亩,现有耕地 3260 亩;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 4248 元。主导产业:养殖业、种植业。现有大牲畜 55 头、羊 670 只;有三、四轮农用车 25 辆,农业机械 30 台,摩托5 辆。活动场所:建成于 年。占地面积 72
2080、东庄村
  利民镇东庄村地处城区西北部,全村共有967 人,其中外出人员 803 人,在村人员 164 人;全村党员 23 人,女党员 3 人,男党员 20 人,在村党员 11 人,外出党员 13 人;五保户 8 户;入低保的特困户 9 户;65岁以上老人 82 人;全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达到 95% 。主导产业:东庄村是一个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村。总耕地面积 4450 亩,其中退耕 1200 亩。粮食播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