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2周期山西省卫生乡镇[2]
41、北义城镇
  泽州县辖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晋城市市区27公里。地理坐标:北纬35○38/,东经112○57/。东与陵川县相连,西和巴公镇为邻,南接高都镇,北同高平市交界。东西长9.5公里,南北宽7.5公里。总面积为73.6平方公里。1939年“十二月事变“前,属晋城县第五区,1942年属陵高县,解放后属晋城县第九区。1953年划为南义城,东张村2个乡,1956——1958年为北义城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属
42、下村镇
  泽州县下村镇位于市区西北部,西傍沁水、北邻高平,是该县一“煤铁大镇”、“经济重镇”。全县最高山武圣山就坐落在该镇,著名的长河水就发源于此山。全镇国土面积104平方公里,33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有9900户、3.7万口人。该镇煤、铁、石膏、瓷土等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厂矿林立,镇办、村办私营企业百余个,国营、县营企业有成庄煤矿和王坡煤矿、岳南煤矿等。下村镇水资源丰富,有5个水库、两个塘坝,水面
43、高都镇
  巴公镇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脉南端的泽州盆地。北控幽燕,南瞰中原。春秋时期,因晋襄公西伐巴蜀,迁巴子于此而得“巴公”名,有着2000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全镇辖44个行政村,62万口人,总面积112平方公里。濒临晋焦、长晋高速公路,太焦铁路、207国道穿腹而过,扼晋豫交通之要冲。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历史悠久,交通便捷,煤铁资源丰富,素有“太行第一镇”之称。改革开放为巴公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近年来,镇
44、大箕镇
  大箕镇位于晋城市区以南15公里处,全镇有44个行政村,23000口人,总面积 131.8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政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核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狠抓先进性教育、调产增收、基础设施建设、和谐社会四项工作,完成了村村通、河道改造、中学综合实验楼、连片供水、卫生院住院部、鑫明猪场、瑞岗农林示范园区、大
45、大阳镇
  泽州县辖镇。1965年设大阳公社,1983年建镇。位于市境西北部,距市府32公里。面积52.6平方公里,人口2.6万。大板铁路和巴马公路、东大公路、陈大公路过境。辖一分街、二分街、三分街、四分街、西大阳东街、西大阳西街、王家庄、金汤寨、陡坡、向东、大南沟、小南沟、岭东、河底、李家庄、赵庄、都家山、刘家庄、马头山、香峪、靳沟、翟沟、宋家掌、南社、东山、西山、庙南沟27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煤炭、铸造、
46、北石店镇
  北石店镇位于晋城市区东北8公里处,太洛路贯穿南北,陵沁线东西过境,是国家一级企业晋城煤业集团所在地。全镇现有23个行政村,6952户,22645口人,共有各类企业25个。全镇占地面积38.2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经济繁荣发达,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市场活跃,是晋城市首批明星镇、文明镇、小康镇。在党的-精神指引下,北石店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干部群众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紧紧围绕农
47、寺庄镇
  神农镇位于高平市东北部,镇驻地南距市区10公里。东连陈区镇,西接永录乡,南邻三甲镇,北与长治、长子两县搭界。东西10公里,南北6.5公里,略呈半圆形,面积50.6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总耕地27780亩,人均耕地1.1亩。共辖33个行政村,46个自然村,10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475户,总人口25100人,其中农业人口22150人,劳动力人数1002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人口密度
48、建宁乡
  高平市辖乡。1961年设建宁公社,1984年置乡。位于市境东北部,面积31.6平方公里,人口1.7万。泌辉公路过境。辖建北、建南、郭庄、苏庄、府底、筱川、东庙、冯庄、马岭、西沟、吴家、苟家、程家河、李家河、张家、何家、王家、荒窝、曹家、北社2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采煤、炼铁、运输为主。农业主产玉米、谷子、小麦、高粱。.
49、石末乡
  石末乡位于高平市东南部,东与陵川相毗连,南与泽州相连壤,海拨高度1200米,全乡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春燥多风,夏热频雨,秋湿阴凉,冬寒少雪,年平均气温9.6摄氏度,年平均降水530毫米左右,无霜期180天。境内有千年酸枣树、侯庄老南院、三槐庄二仙庙等多处旅游景观。全乡辖17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总人口17060人,总户数4726户,总面积45.33平方公里。总耕地33608亩,粮田面积29880亩
50、永录乡
  永录乡位于高平市北部,乡政府所在地距市区7公里,南北长11公里,东西宽3.5公里,全乡总面积28.4平方公里。东与三甲、神农镇相连,西与寺庄镇毗邻,南与北城办事处相接,北与长子县接壤,著名的长平之战尸骨坑就在该乡境内,永录河从北到南流经全境,河西为西山、河东韩王山,分别属望云煤矿和申家庄煤矿采区,村庄集中分布在沿河两岸,永堡路纵贯南北,变申路穿乡而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全乡17个行政村,21个自
51、原村乡
  高平市辖乡。1961年设原村公社,1984年置乡。位于市境西部,面积68.9平方公里,人口1.9万。沁高公路过境。辖原村、狼儿掌、陈庄、常庄、牧庄、牧沟、炉沟、皇王头、大坡沟、北山、前河、何李、秦城、冯村、下董峰、窑则头、水南、西坪、上董峰、皇王寨、陈山、良户、章庄、交河、山和背、里沟2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采煤、冶炼、运输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玉米、高粱、谷子。.
52、米山镇
  米山镇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市区东5公里处,总面积69.67平方公里,辖37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9061户,35019口人,其中农业人口33706口人,非农业人口1476人,镇政府驻米山村。米山镇文化灿烂,历史悠久。春秋战国已成集镇,成为长平之战赵军指挥中心。唐武德年间,置州建制,是远近闻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代的翰林学史、明史编修副总裁刘虞夔,清代两广总督祁贡都出自米山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全
53、河西镇
  河西镇位于高平市南10公里处,是高平市的南大门,全镇辖45个行政村,11865户,近5万口人,7万亩耕地。该镇主导产业突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晋长公路、207国道、晋长高速公路、太焦铁路纵贯南北,陈石公路横穿东西。河西粮食市场、绿康油脂、纯红薯粉条、绿茵草业、丝织挂毯等企业产品蜚声国内外市场。2002年全镇社会总产值3.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05元。河西镇被列为全国五百家小城镇试点镇
54、陈区镇
   陈区镇位于高平市东北部,距市区14公里,全镇总面积63平方公里,辖32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有3万余口人。境内土地肥沃,地下资源丰富,素有“煤炭重镇”之称。并有多处文物古迹,其中国保单位2处,省保单位3处。开化寺彩绘壁画,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的宋代寺观壁画,具有很高的观赏和历史文物研究价值。[1]
55、神农镇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人口密度为500人/平方公里。神农镇东有虎头山和狗王山,西有郎公山,北有羊头山,三面环山,东仓河、西仓河从北向南流经全境。境内地势复杂,沟壑纵横,平地较少,大部属丘陵和半山区。神农镇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10℃,最高温度32-34℃,最低温度-15--18℃。年降雨量550毫米左右,以7-9月为最多。无霜期160-170天。历史沿革据当地发掘出的墓志铭考证,唐天祐七年(
56、北诗镇
  高平市辖镇。1962年设北诗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市境东南部,距市府14.5公里。面积34平方公里,人口万。辖西诗、北诗午、南诗午、北善、秦家庄、董庄、贺庄、山秦、西山、野沟、东吴庄、龙泉、上沙壁、中沙壁、介洞1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采煤、炼铁、铸造、建材加工为主。农业主产小麦、谷子、玉米。.
57、野川镇
  高平市辖乡。1961年设野川公社,1984年置乡。位于市境西部,面积33.2平方公里,人口1.5万。杨界公路和沁辉公路过境。辖沟村、路家、后山沟、大西沟、东沟、蒲沟、常家沟、大野川、小野川、唐家山、后沟、窑沟、南杨、北杨、红岩沟、乔家沟1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采煤、炼铁为主。农业主产小麦、高粱、玉米。.
58、马村镇
  马村镇位于高平西南15公里,全镇共65.5平方公里,总人口33727人,其中农业人口29527人,非农业人口4200人,耕地面积39495亩,粮田面积35300亩。2001年社会总产值5290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8500万元,农业总产值4400万元,工业增加值12749万元;全镇实现工商税收1079.5万元,农业税48.2万元,地税416.8万元,全镇粮食总产量7946万公斤,人均纯收入340
59、横河镇
  在中条山东麓,太行山西南端,有一块山河襟带,风景秀丽,资源丰富,林茂牧兴的天赐宝地,这就是2000年在阳城县撤乡并镇体制改革中诞生的唯一的一个边远山区乡改镇——横河镇。地理位置:横河镇位于阳城县西南,东以析城山与驾岭乡、河北镇相比邻;西部以云蒙山与垣曲县,河南省济源市交界;南部以鳌背山与河南的邵源镇相接壤;北部以小尖山与董封乡相携,恰置全县有名的析城山、小尖山、云蒙山、鳌背山四山环抱之坳。东西直线
60、固隆乡
  阳城县辖乡。1958年属星火公社,同年属演礼公社,1961年析设固隆公社,1984年置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18公里。面积40.1平方公里,人口0.9万。阳(城)云(蒙山)公路斜贯乡境。辖固隆、南固隆、西下庄、马腰、南沟、府底、泽城、司家窳、东村、西南、郑阳、北燕、沟东、白涧、寨上、西壮1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煤矿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谷子、棉花,盛产苹果。.
61、夺火乡
  夺火乡地处北纬35°25′-36′,东经113°11′-22′,位于陵川县东南部37公里处。东西长18公里,南北宽21公里,面积245.6平方公里。东连马圪当,北接潞城、横水河、西靠丈河,西南与晋城毗领,南和河南修武县接壤,是陵川县面积最大的乡。乡域内两条主干道呈“人”字型布局,省道“陵修路”纵贯南北,是陵川县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县道“夺柳线”横穿东西,使夺火与晋城紧密相连。夺火乡整个乡域均属石质
62、平城镇
  杨村镇位于陵川县西北部,全镇东西长6公里,南北宽10公里,面积31平方公里。东与秦家庄乡相连,西部和南部同礼义镇相接,北部与长治县毗邻,全镇19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26968亩耕地。镇政府驻地杨村,距县城17.5公里,境内曲辉公路东西通过,横杨公里贯穿南北,19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本镇属丘陵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多山,中部和南部开阔平坦。全镇主要土特产品有玉米、谷子、蓖麻、中药材
63、礼义镇
  陵川县辖镇。1958年设礼义公社,1983年建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15公里。面积86平方公里,人口3万。沁辉公路、长晋公路过境。辖北街、东街、西街、苏村、崔村、脉龙、龙头沟、庄河、平川、长土戋、桥西、西伞、瑞马、东伞、-、侍家掌、梁泉、拱池、野川底、大义井、椅掌、申庄、马新庄、韩庄、小义井、牛家河、沙河、东沟、杨幸河、西尧、桃山头、西头、东头、安乐庄3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果品、蚕茧、蔬菜
64、附城镇
  2001年,调整陵川县乡镇行政区划(晋政函[2001]9号;1月10日晋市政发[2000]6号),撤销丈河乡、附城镇,合并设立新的附城镇。区划调整后附城镇人口33144人,面积190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附城村。附城镇位于山西晋城陵川县。下辖: 140524102200 121 附城村委会 140524102201 220 庄里村委会 140524102202 220 盖城村委会 14052410
65、西河底镇
  平城镇位于太行山南端,是陵川的北门户。地理位置在北纬35°48〃—53〃,东径113°16〃—21〃之间。东、西邻本县六泉、秦家庄乡;南靠崇文镇;北与壶关县毗邻。距县城10公里。境内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9公里,总面积51.8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总人口24106人。全镇年平均气温为7.9℃,年均无霜期约150天,降水量650毫米左右。自然资源丰厚。地下矿藏,主要有煤、铁矿、硫磺、
66、潞城镇
  潞城镇于2001年撤乡建镇,是一个是由原潞城乡、侯庄乡撤并而设的新建镇,总面积144平方公里,辖44个行政村,16582口人,镇人民政府驻地潞城村。  潞城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北纬35°37′——47′,东经113°13′——27′,位于县境中部,陵修线(陵川——河南修武)贯穿全境,陵辉线(陵川——河南辉县)檫界而过,是陵川与河南、陵川东部与西部进行经济贸易的必经之地。  潞城景色宜人,文
67、马圪当乡
  陵川县辖乡。1961年设马圪当公社,1983年置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50公里。面积110平方公里,人口0.3万。陵马公路过境。辖双底、大双、古石、武家湾、灵岩寺、长山底、松根铺、暖和窑、寺铺9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建材、水电业为主。农业主产小麦、水稻、棉花,盛产花椒、核桃、木耳。旅游景点有灵岩寺、仙人桥、古石、太行狭谷一线天。.
68、古郊乡
  古郊乡地处太行山之巅,位于东经113°28′—32′,北纬35°38′—45′,在县城东35公里处。东西长17公里,南北宽25公里,总面积为230.8平方公里。北连六泉乡,西靠潞城镇,南界马圪当乡,东与河南省辉县市毗邻。包括29个行政村,291个自然村。共有3089户,有居民11154人,其中:农业人口10777人,非农业人口377人;耕地1592亩,其中粮田10005亩,人均约0.89亩,水浇田
69、秦家庄乡
  秦家庄乡位于县城西北部,北纬35°47′——53′、东经113°11′——15′之间,南北长11公里,东西宽7公里,面积68.9平方公里,东连平城镇,西界杨村镇,南靠崇文镇,西南接礼义镇,北与壶关县毗邻,坪曲路纵贯乡境,陵长路沿北界而过,乡级公路秦司路横贯乡境。全乡属土石丘陵地带,岗岭起伏,坡缓谷浅,西位区位,东部地形。平均海拔1000米,无霜期14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8℃,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
70、六泉乡
  六泉乡位于陵川东北部,经纬坐标在东经35°44′—35°51′,北纬113°20′—113°34′之间,境内东西长21.6公里,南北宽127公里,全乡总面积2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426亩,总人口14436人,辖37个行政村,134个自然村。六泉乡为陵川东之门户,中原大地之“屏障”,陵辉公路贯穿全乡,直达中原,是晋煤外运的重要通道,境内西高东低,大部分地区在海拔1000—1500米之间,海拔最
71、杨村镇
  杨村镇位于陵川县西北部,全镇东西长6公里,南北宽10公里,面积31平方公里。东与秦家庄乡相连,西部和南部同礼义镇相接,北部与长治县毗邻,全镇19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26968亩耕地。镇政府驻地杨村,距县城17.5公里,境内曲辉公路东西通过,横杨公里贯穿南北,19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本镇属丘陵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多山,中部和南部开阔平坦。全镇主要土特产品有玉米、谷子、蓖麻、中药材
72、端氏镇
  沁水县城东行45公里,是沁河流域的最大古镇端氏。该镇东以巍山为依,西有榼山为屏,从北至南是千年流淌的沁河水,陵沁、端润公路在镇内横贯交汇。这里自古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商贸繁荣,交通发达,被称为沁东地区的旱码头,是名震三晋的历史古镇。端氏镇位于沁水县城东45公里处的沁河岸边,坪曲、阳端公路交汇于此,沁河、固县河绕镇而过。全镇辖26个行政村,168个自然庄,152个村民小组,7198户,总面积257平
73、郑庄镇
  郑庄镇位于沁水中部,东临端氏镇,西连龙港镇。北依苏庄乡,南毗阳城县的芹池,寺头乡,总面积382.7平方公里。由原郑庄乡和王必乡于2001年1月合并而建,时辖41个建制村。2002年,撤并村组时,原东郎、西郎、南郎合并为郎必村,张沟村并入郑庄村,孔必轩、关爷岭、土门上村并入孔必村,柏树岭、常家庄、张家庄村并入东大村,山神沟并入河头村,琚沟、南赵山村并入中乡村,河西村并入石室村,半坡村并入吕村,蒲峪村
74、固县乡
  固县乡地处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东北部,东临柿庄,南接胡底,西连端氏镇,北依十里,总面积168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55个自然庄,2258户,7840口人,年末拥有耕地18086亩。2009年底民营经济总产值完成7300万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2500万元,民营经济营业收入完成59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506元。 该乡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年平均气温10.6℃,降雨量800毫米,发展蔬菜
75、嘉峰镇
  嘉峰镇位于沁水县东南部、东临郑村镇,北倚端氏镇,南与阳城县的润城搭界,西与阳城县的町店、寺头乡毗连,总面积99.7平方公里。原辖27个建制村。2002年撤并村组,原石柱村并入上坪村,燕凹村并入南前岭村,庙凹村分并于上坪、窦庄村,2003年辖24个建制村,129村民小组,78个自然庄,7099户。常住人口29869人,户籍人口24334人,是全县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每平方公里299.6人。耕地189
76、郑村镇
  郑村镇位于沁水东南部,东临泽州县,南连阳城倒,西接嘉峰镇,北依端氏镇,总面积85.4平方公里。原名郑村乡,2001年1月改制为郑村镇,时辖26个建制村。2002年撤并村组时,原东王山、桃掌村并入肖庄村、潘节、枣树腰村并入兴德村,下东山村并入湘峪村,原节、任家庄村并入常店村,决坡村并入马头山村。2003年,辖18个建制村,119个村民小组,71个自然庄,3939户,14483口人。耕地面积1794公
77、土沃乡
  土沃乡位于沁水县城西南历山脚下,西倚中村镇,东邻张村乡、南与阳城董封乡毗邻,北和龙港镇接壤,总面积152.3平方公里。原辖23个建制村。2002年撤并村组,原东阳山、冯凹村并入台亭村,东文兴村并入王庄村,南沃泉村并入上沃泉村、褚家村并入南阳村,可封、玉京山村并入后马元村。2003年辖16个建制村,59个自然庄,67个村民小组,2152户,7793口人。耕地1061公顷。乡政府驻地土沃村,距县城22
78、中村镇
  沁水县中村镇位于沁水县城西南33公里的历山山鹿,低处晋城、临汾、运城三市交汇处,总面积237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125个自然庄,5000余户,16000口人,有耕地22837亩。是一个集煤、铁、矿、焦、运输、旅游为主导产业的乡镇。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就,2004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2亿元,财镇收入765万
79、张村乡
  张村乡位于县城西南部,西邻土沃乡,北靠龙港镇,动、南于阳城县交界,总面积88.6平方公里。原辖10个建制村。2002年撤并村组,原上沟村并入冯村村,山旱峪村并入堡头村。2003年,辖8个建制村,41个村民小组,53个自然村,1490户,4850口人。耕地1257公顷。乡政府驻地张村村,距县城16公里。 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0.7C,年降水量670.9毫米,无霜期
80、神头镇
  神头镇这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古老文明集镇。距朔城区东北部15公里。辖区国土总面积162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213人/平方公里。境内共有34个驻地单位,30个行政村,10759户,34440口人,13290个劳动力,耕地80744亩。2008年完成各种经济成分的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营业收入18.9亿元,上缴国家税金4.8亿元,实现增加值8.8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