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安徽省森林村庄[26]
501、幸福村
  幸福村位于护河镇东北端,北面紧靠环围公路姑溪河畔,东与大陇乡戎楚村相邻,南与本镇清潭、兴禾两村相邻,西与本镇护河村相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两条水泥路均穿村而过,是由原灵应、幸福、夏桥三村合并组建而成,是护河镇最大的村之一。全村区域面积8.3平方公里,现下辖60个村民组,分布36个自然村,共1682户,农业人口5788人。全村老圩纳税面积近一万亩,北圩近1800亩耕地,全村有2200亩可养水面
502、兴禾村
  兴禾村位于当涂县护河镇中南部,东与清潭村接壤,南与本县石桥镇相邻,西与青山村相伴,北与护河村、幸福村毗邻。兴禾村经2004年12月24日村级规模调整,由原兴禾村、太平村、丰收村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全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下辖47个村民组,37个自然村,现有人口5438人,耕地面积9738亩,水面面积2238余亩。全村共有正式党员110人,高中及以上学历党员16人。兴禾村设立党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
503、洪庙村
  本村位于新市镇中部,丹新河穿境而过。全村有耕地面积104公顷,其中水田面积93公顷,共609户,13个自然村,全部通上了电、电话、公路、自来水、有线电视、由五个自然村设立了垃圾集中池。 新市镇洪庙村共有党员48名,党支部书记一人(兼任村委会主任),支部委员1人(村文书),洪庙村每季度能够召开党员大会,发展党员,教育党员,带领群众致富。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在村两委成员及全体村民
504、张茂村
  张茂村位于新市镇政府东大门,属丘陵地带。澄湖公路穿村而过,辖内有新市初级中学,新市中心学校和民生医院,全村13个自然村,23个村民组,总人口2726人,674户,总面积120.5公顷。张茂村有一个党支部,党员49名,村党支部书记一名、主任一名、文书一名,计生专干两名,大学生村官一名。张茂村村集体经济薄弱,没有集体企业和水面,村两委班子成员是新上来的年轻干部,班子团结,很有干劲,在支部书记陈光银同志
505、王福社区
  无城镇王福村位于无城东郊,西距城中心不足2公里,东临芜湖仅半个小时车程,高新大道直通高新工业园。面积9000多亩,耕地面积 6000多亩,总人口5784人,其中村民组48个。我村隶属城郊结合部,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特别是大棚蔬菜生产已初具规模,但主要是个体私营企业蓬勃发展。王福村党支部于2006年5月由原王福党支部、新福村党支部和福渡村党支部合并组建而成,共有党员111名,2010年有预备党员4人。
506、金河社区
  无城镇金河社区坐落于无城新区中心地带,东南临环城河景观带,西北环绕金塔路、巢无路,辖区面积2.1平方公里,住宅小区27 个,人口1.8万。辖区内有县政府、无城镇政府等机关事业单位58个,规模以上企业2家,个体工商户800余个。近年来,随着无城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金河社区各项社会事业得以不断进步。社区文明创建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社区拥有各类志愿服务队伍近千人,群众性文体活动生机勃勃,城市、县、
507、公路村
  公路村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外省市和当地投资商投资的黄金位置。东边紧挨国家重点开发区——二坝工业园区,东邻正在崛起发展迅速的福渡社区。军二公路从我村临江加油站开始,由西向东南延伸。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通江大道,由东向西地经过我村 。我村人口4632人,外出人口约有300多人,党员131人。耕地4600亩。主要以种植棉花为主,油菜、水稻其次。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的需求,种植大棚蔬菜的人员也迅
508、田桥村
  陡沟镇田桥行政村地处无为县东乡。裕溪河南岸,与含山县运漕镇接壤、辖25个自然村。 现有人口3500余人。耕地5500余亩。可养水面700余亩主要盛产水稻、棉花、油菜、小麦、鱼、蟮、螃蟹虾等产品。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水陆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现有两家棉制品公司(田东棉业、新安棉业)。一家大型精米加工厂、二家水产养殖基地。劳动力资源丰富,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就达1000余人。环境优良是资源发展的好地
509、龙场村
  农场村座落在严桥镇南端,东与红庙镇隔河相邻,西与本镇明堂村隔山相邻,村内呈一字形,21个自然村,人口2760人,耕地面积3860亩,山场面积2000余亩,主要以生产水稻和种植棉花为主,村内40%人员在全国各地打工,外出经商打工人员每人为家乡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胡达金同志一次性为家乡投入了30万余元,修建了严桥—桥头长3公里,宽3.8米的水泥路,胡必荣同志为家乡上滩圩圩埂加固和水利设施等方面一次性投
510、黄金坝村
  黄金坝村地处福渡镇北部,村内河沟密布,属深圩区。全村现有人口3822人,耕地4763亩,交通便利,水泥路环村绕行,辖三十八个村民组,村民主要从事农业和水产养殖业,棉花、油菜是传统农业,水产和蔬菜生产是主要经济支住。村两委班子团结有力。经济发展有序,干群关系和谐,民主法律建设深入人心,治安稳定。
511、白鹤村
  白合村位于襄安镇集镇郊区,西靠永安河,南靠西河,襄开路、襄刘路、军二路穿境而过。全村总户数1470户,总人口5660人。耕地3030亩,有村民小组38个,一个总支、三个党支部、24个党小组,党员总数110人。属有山有圩的丘陵地带,以种植水稻、棉花、席草为主。水产以养蟹养鱼为主。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是本村的主要经济来源。
512、西庙村
  西庙村位于石涧镇东北部,东临黄金水道裕溪河,镇道黄龙中心路穿境而过,是由村级规模调整前西庙村、港埠村和二闸村合并而成。村党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31名。全村辖耕地5423亩,山场面积1100亩,人口4776人,现有住户1126户,36个村民组。 西庙村以圩区为主,农业传统产业以水稻、棉花种植为主。近年来,境内水产养殖和西瓜种植规模逐步扩大,逐步形成全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513、蒲东村
  蒲东村位于南陵的东大门——弋江镇西面,弋江镇工业园区座落其中,318国道穿境而过。全村有农户1048户,人口3765人,耕种面积4198亩。辖24个自然村。全村设一个党总支,3个党支部,106名党员,流动党员22人。 交通便捷,村村通水泥路,水资源丰富,有100多亩水面积,全村有精米加工等10多家企业,有全县1000亩优质米生产示范基地,有从事肉鸽、猪、鱼养殖等专业户50多家。电信宽带网络遍布全村
514、漳溪村
  漳溪村位于南陵县三里镇北部,与籍山镇接壤,距县经济开发区约4公里,辖区内有国道318线穿越,京福高速铁路正在境内建设客运站,地理区位优越,业已成为我县最具潜力的发展地区。全村面积约10平方公里,辖22个村民组,土壤肥沃、资源丰富,其中耕田3127亩,山林5200亩,两座小(二)型水库。 全村有841余户2643人,有0员87名,现以村党总支部为核心的配套组织健全,下设两分支部,12个党小组;村民经
515、桂镇村
  桂镇村位于工山镇西北部,距南陵县城仅13公里,工家路和即将动工的铜宣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全村耕地面积为3120亩,山场面积为7210亩,总人口为3629人,共1062户,下辖29个村民组。该村党总支部下设2个党支部,有党员104人。该村属半山半丘陵地区,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气温宜人、景色秀美。桂镇茶场是该村的龙头企业,茶叶面积400余亩,年产值近600万元。村“两委”班子将因地制宜,扩大规
516、黄金村
  籍山镇黄金村位于南陵县城北郊,北与仓溪村、南与联城村、东与新建村接壤,这里地理区位优越,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乡风文明,基础设施完备,境内有205国道、宣南铜高速贯穿而过,蒋塘、野浦塘、油榨塘共有400多亩水面宛如三颗璀璨的明珠,全村总人口3478人,耕地面积2960亩,共16个自然村,20个村民组。黄金村党总支部共有75名党员,其中正式党员73名,预备党员2名,党总支部下辖2个支部,8个党小组。黄
517、奎湖村
  奎湖村位于风景秀丽的奎潭湖畔,距芜湖市15公里,东与芜湖县隔河相望,正在拓宽改造的二0五国道穿越奎湖,全村下辖21个自然村,986户,总人口3429人,耕地面积2424.04亩。该村设总支1个,党支部2个,党员88人,流动党员5人。奎湖村内水域面积广阔,塘口众多,北亩塘、阴坝、凤凰塘等塘口,水域面积均在百亩以上,区内养殖业活跃,水产丰富,奎湖漂鱼更是“远近闻名”。该村民营企业活跃,有年销售千万元以
518、缸窑村
  繁阳镇缸窑村总面积约10.7平方公里,辖51个村民组,总人口4962人,农田面积3172亩,山场2000余亩,村集体水面梅山水库等可养面积达千余亩,排涝机站8座,南新公路、芜荻公路穿境而过,境内铁矿等地下资源十分丰富,铁矿开采、选矿、烧结等民营企业有10余家,各类种植养殖大户已达12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初有成效。缸窑村现有村“两委”干部及大学生村官共11人,总支党员1
519、汪洋村
  汪洋村地处孙村镇西北部,东至顺风、万里村交界、西与铜陵一河之隔、南与万里、感定村交界、北与荻港镇连接,总面积7.01平方公里,总人口2823人,辖25个村民组,耕地面积2770亩左右,山林场面积3173亩,水面1110亩,属于半山半圩丘陵地区,资源丰富,已办有粮油加工厂,石灰石厂,金铁矿磁选厂等十几家大小企业,和荻港镇交界处已在建造大型的新型建材工业园。全村电信电网已开通、自来水已安装,新荻黄路从
520、蔡铺村
  蔡铺村位于繁昌县平铺镇东北部,东部与南陵古镇黄墓渡一河之隔,北部与三山区交界。“淮林”路与“三荻”路穿村而过。全村村域总面积3.92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民组,人口1825人。全村耕地1800亩,山场2000亩,水面1500亩,100亩小型水库一座,境内有山有水,环境保护良好。2011年被评为市级生态村。蔡铺村,历史悠久,因过去官道五里一亭十里一铺而得名,曾是南上九华北下芜湖的必经之路,南商北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