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安徽省森林城镇[2]
21、石湖乡
  固镇县辖乡。原属灵璧县,1948年划归五河县,1949年建石湖乡,1958年改公社。1965年划归固镇县,1983年改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12公里。面积 84平方公里,人口3.1万。五(河)固(镇)、泗(县)固(镇)公路过境。辖陈桥、桑圩、丁巷、石湖、齐湖、钟黄、康湖、刘园、何湖、陡沟、王新、后马、徐祠、强庄、扁刘等16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水稻、玉米。乡办企业有砖瓦、榨油、农机修配等厂。.
22、闻集镇
  阜阳市颍泉区闻集镇座落在阜阳市城区西北28公里处,105国道纵穿全镇15.7公里,北与太和接壤,颍河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利,是阜阳北部的重镇。全镇共有33个行政村,156个自然村,面积75.5平方公里,人口6.5万人,耕地6.8万亩。闻集镇党委、政府认真实践“-”重要思想,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遵循‘市场引导,科技带动,发挥资源优势’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并以种植业、养殖业为突
23、口孜镇
  口孜镇位于阜阳城东23公里处,国土面积为81.83平方公里,辖29个村委会,8个居委会;201个自然庄,409个村民组;耕地面积73487亩,16370户,总人口75592人。东临杨楼孜镇,南与颍上县新集镇隔河相望,西临袁寨镇,北与枣庄镇接壤。  口孜镇地处暖温带,属于半湿润地区;年降雨量950毫米左右,四季分明。口孜镇历史悠久,土壤肥沃,有着丰富的资源:种植业以小麦、大豆、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
24、马寨乡
  马寨乡位于阜阳市颍州区西南边陲,与阜南、临泉接壤,全乡共20个行政村,168个自然村,283个村民组,42000人,48000亩耕地,52平方公里面积。马寨乡地处偏远但并不偏僻,新整修加宽的驿欧路,横穿全乡东西,并与102省道接轨,全乡有砂礓路98公里,村村通晴雨路。近几年来,马寨乡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改革开放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04年,全乡GDP实现1.42亿元,财
25、柳沟镇
  柳沟镇位于阜南县城东北部,距县城 15 公里,将 28 个行政村,面积 33 平方公里。区内共有耕地 44900 亩,人口 38000 人,宜农荒地 3000 余亩,可开发水面近 4000 亩。 柳沟镇海拔高度在 :28-31 之间,由西北向东南绞倾。全镇地处亚热带和暖湿带的过渡带,属暖湿带半润季风气候区, 年均气温 15 ℃左右,年均降雨量900mm 左右,日照数为 2352.5 小时,无 霜期
26、朱寨镇
  朱寨镇位于阜南县东北部,东邻颍上县,北与颍州区接壤,横贯东西南北的朱三、土六两条使朱寨镇南连202省道,北接105国道,东与颍上六十铺相通,西与临泉相连,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区位优势独特,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珍贵文物“龙虎尊”就出土在朱寨镇小润河。朱寨镇属是阜南县的农业大镇,半岗半湾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的物产极为丰富,占全镇总面积三分之一的沿润河湾区适宜稻类生长,也非常适合成片林网栽植。润河改道后留
27、吕寨镇
  吕寨地处临泉东南边陲,距县城55公里,与阜南县会龙乡、王堰镇及本县土陂乡、滑集镇相接壤。省道S328线和县道吕土路穿境而过,距京九铁路编组站2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全镇南北长9公里,东西宽6公里,面积56.5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193个自然村,拥有5.4万人,5.1万亩耕地,现有青壮年劳动力27462人。经济发展情况2004年吕寨镇广大干群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重要思想为指导,
28、姜寨镇
  姜寨旧名“强寨”,相传汉光武帝刘秀讨贼至此,遇到顽强抵抗,故名“强寨”。据考西周开国功臣姜尚(字子牙,又称太公望)其先祖伯夷佐禹治水有功,虞夏之际封于新蔡(今河南新蔡)为古侯国,姜寨为古吕属地,吕侯之后,姜子牙生与此,故名姜寨。《汝宁府志》载:“姜寨在新蔡北四十里,姜子牙为吕侯后,故有姜寨,今属颖州”。姜寨集北有古冢一处,相传为姜子牙先祖墓,曾出土铜镜、铜剑,见风即碎,姜寨南头涎河北岸有高台,相传
29、迎仙镇
  临泉县辖镇。1949年设迎仙乡,1958年成立公社,1983年改乡,1992年由迎山、常湾、杨园3乡合建迎仙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19公里,南邻河南省新蔡县。面积62平方公里,人口6.2万。临(泉)新(蔡)公路过境。辖迎南、迎北、韦小庙、西周庄、程滩、郑庄、钟庄、秦寨、秦桥、韦老庄、安小庄、南张营、郑楼、安腰庄、前常湾、后常湾、东李营、郑寨、东秦庄、邱庄、常安庄、蒋庄、杨园、郭庄、南赵庄、李竹
30、新马集镇
  新马集镇位于安徽省界首市区东北20公里处,地势平坦,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环境优美。面积39.6立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000亩,辖9个村委会,66个自然村,总人口4.2万人。 新马集镇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一个具有百余年历史的重镇。自1957年起,建制屡经延变,先后设立了马集乡、马集公社、刘尧乡、刘尧镇,1996年正式更名为新马集镇,政府驻地马集。 该镇物产丰富。境内盛产小麦、大豆、红芋、玉米、
31、迎河镇
  迎河镇原名迎河集,濒淠河东岸,傍水为市。民国时为建制镇。南与张李乡接壤,北与正阳镇毗邻,东连草席基地板桥镇。历史悠久,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经济繁荣、水陆交融,是寿县西南边陲的重镇。  迎河镇土地面积114.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万亩,总人口7.3万人,下辖24个行政村、3个街道。人均纯收入达2000元,GDP近2亿元。镇区主街经过近百年的改建、扩建以“井”字状向外扩展,占在已达5.4平方公
32、张李乡
  寿县张李乡人民政府位于寿县西南部,西临淠河,北靠淮河,东依寿六路,政府办公地址位于张李街道,交通便利,通讯快捷。全乡人口5.2万人,耕地5.3万亩,滩地、渔坡约1.6万亩,岗、湾区各占一半,系典型的农业、林业大乡。这里社会治安环境良好,民风淳朴,是社会各界投资创业的良好地方。  张李乡成立了由-李家明为组长、乡长丁家全为副组长的招商引资领导组,具体由一名副乡长专抓招商引资工作,下设招商引资办公室。
33、瓦埠镇
  寿县瓦埠镇地处寿县东南水乡,依湖设镇。古老的四条街道,青石铺路,街心正中的条石上,深及寸许的车辙清晰可辨,街道两边的民居本着前店后铺的建筑格局,青砖小瓦,推窗亮阁,有的庭院深达三进、四进甚至五进,每一进天井里的建筑格局也是各不相同。瓦埠镇是上世纪50年代末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首批重点集镇。现辖13个行政村、161个村民组,总人口2.6万人,城镇居民近万人,全镇总面积68平方公里。交通十分便捷,距20
34、桂集镇
  桂集镇地处县城西北15公里处,凤利公路、凤蒙公路贯穿其中,现有人口40700人,耕地48436亩,是一个农业大乡,随着顾桥煤矿的开采和桂集颜王电厂的筹建,一批加工、运输、建筑等民营企业迅速掘起,发展势头强劲,给桂集乡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的全面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全乡农工商贸各业齐头并进,形势喜人,催人奋进。2004年以来工作实绩和总结 (一)以科技和结构调整为重点,农业生产全面发展一是围绕市场
35、二郎口镇
  二郎口镇位于全椒县西南部,南临滁河,北倚合宁高速公路和宁西铁路,331省道和赤西县道从镇中心街道穿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全镇占地面积108.6平方公里,辖14个村、2个街道居委会、203个村民组,镇区内有完全中学、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和县第三人民医院等镇直单位40多家。现有耕地50999亩,总人口33693人,其中小城镇人口数11000人,小城镇常住人口8904人,镇区非农人口3044人;小城镇规划
36、界牌集镇
  界牌集镇位于定远县城东南32公里处,系定远县东南部边缘,地处四县(区)交界,东与南谯区毗邻,南与肥东县相连,东南部与全椒县相近,俗有“鸡鸣犬吠闻四县“之称。因处于四县(区)交界处,曾立牌为界,故取名界牌。1992年3月撤区并乡,将原界牌乡、永宁乡合并设立界牌集镇,镇政府所在地设在界牌集。现界牌集镇国土面积117.9平方公里,辖18个村民委员会、1个街道居委会,197个村民组,有6528户,总人口2
37、枣巷镇
   枣巷镇位于凤阳县东北部,距凤阳县城约45公里。北靠淮河,南濒花园湖,西邻黄湾乡,东与五河县小溪镇接壤,总面积76.5平方公里,镇政府驻枣巷村。  枣巷镇因其原先盛产枣子而得名,故名“枣巷”喻意“枣树之乡”,其前身是枣巷乡,1992年撤区并乡之前隶属板桥区,2002年以前辖11个行政村,2002年花园湖办事处4个村划属枣巷乡,枣巷乡改名枣巷渔业乡,2007年枣巷渔业乡撤乡设镇。  境内地势平坦,略
38、官塘镇
   官塘镇位于凤阳县西南55公里处,西与淮南、南与定远、北与蚌埠相毗邻。全镇总面积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018亩,山林面积1093亩,境内高塘湖水面25046亩,北面山上有丰富的紫砂页岩,地下有煤矿,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辖8个行政村,2个社区,19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37000人,是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农业大镇。水产养殖、畜牧养殖、种植业等是支柱产业。  官塘镇辖区于清代属古洛河乡,民国初年归属怀
39、明西街道
  明西街道位于明光市西郊,2007年5月由原城西街道与原马岗乡合并组建而成。总面积130.6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172个村民组,总人口3.1万人。2006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8.26亿元,财政税收104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60元,为滁州市30个经济强镇之一。 明西街道交通、区位、资源优势得天独厚。距京沪铁路明光站3公里,南洛高速公路在境内设有明光西出入口,104国道、307、309省
40、三官街道
  设立三官街道。将原属于西涧街道三官社区和新集、秋桐、邓坝等3个村和扬子街道的八里村合并设立三官街道。区域四至无参照物,暂无法标注。辖三官社区和新集、秋桐、邓坝、八里4个村,面积约46平方千米,人口约1.72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