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淘宝村[20]
761、华里西村
  华里西村位于司马浦镇镇区北面。总面2.9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08.44亩。全村1516户,总人口9386人,劳动力资源4225人。村设党总支部1个,下设7个支部,“两委”干部9人,党员151人。2009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亿元,工商各税近3000万元,人均收入5841元,集体经济收入265万元。先后获“汕头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模范村民委员会”、“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加强农
762、上底村
  上底村位于司马浦镇镇区西北面。总面积0.5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1.5亩。全村346户,总人口1999人,劳动力资源945人。村设1个党支部, “两委”干部3人,党员42人。2009年工农业总产值1190万元,工商各税近12万元,人均收入4892元,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2007年获镇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该村有三联路贯穿境内连接324国道,交通方便。农业以水稻为主,水稻生产基地面积241.
763、仙港村
  仙港村位于司马浦镇镇区东部。全村总面积2.8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03亩。全村1878户,总人口11086人,劳动力资源5355人。村设党总支部1个,下设5个支部,下辖新元、桥头、上方、新寨、仙星共5个片, “两委”干部11人,党员160人。2009年人均收入4780元,集体经济收入75.2万元。仙港村先后获 “汕头市基层五个好达标单位”、“司马浦镇先进基层党支部”等荣誉称号。村有水泥路连接3
764、塭美村
  塭美村位于司马浦镇镇区东北面。总面积0.9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4亩。全村526户,总人口2920人,劳动力资源1115人。村设党总支部1个,“两委”干部4人,党员62人。2009年,村人均收入4684元,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村先后获司马浦镇、潮南区、汕头市文明村荣誉称号。村有港口路直通324国道,交通方便。农业以水稻为主。该村是司马浦镇老工业村,工业主要有服装、电器、日用五金、旅游用品、睡
765、美西村
  美西村位于司马浦镇镇区东面。总面积1.5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7.52亩。全村1050户,总人口6407人,劳力资源2525人。村设党总支部1个,下设3个支部,辖3个自然村(分别为小西、大西、沟美),“两委”干部8人,党员89人。2009年工农业总产值1.5亿元,工商各税近1000万元,人均收入4611元,村集体经济收入9万多元。美西村位于324国道两侧,交通十分便利。农业以水稻、甘薯为主。工
766、下方村
  下方村位于司马浦镇镇区东北方。总面积0.6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4亩。全村359户,总人口2153人,劳动力资源950人。村设党支部1个,“两委”干部4人,党员32人。2009年工农业总产值1500万元,人均收入4170元。村有水泥路连接324国道,交通方便。农业以水稻、生柑为主;工业主要有通信配件生产加工,目前全村已有工商登记企业13家,逐步形成通信配件加工、生产、经销一体化格局。村在基础设
767、三合村
  三合村概况 三合村位于本镇东南,辖丈八车、足老、足新三个自然村,故称“三合”。创寨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现有5990人,998户,姓氏有林、陈。设党支部1个,党员60名,两委干部8人,其中支委3名、村委7名。面积1.6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01亩,农业主种水稻、甘薯、蔬菜。改革开放以来,以生产文胸服装为主,有既有建筑企业2家,小作坊24家,部分村民外出广州等地生产经营服装产品。1987年侨胞捐
768、福潭村
  福潭村概况 福潭村位于本镇之南,创寨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古时村东有一潭,传说潭底有群金鸭,潭底久旱不干,而名“鸭潭”后雅称至今。2003年,辖郑围村。现有6263人1087户,(其中郑围村1275人217户)姓氏有蔡、柯、郭、郑、颜、陈、杨、谢等。设党支部1个,党员63名,两委干部10名,其中支委5名,村委5名。面积2.323平方公里,其中福潭1.99平方公里,郑围0.333平方
769、新溪西村
  新溪西村概况 新溪西村位于324国道之南,创寨于明洪武十八年,即1385年,新溪西姓张,辖洋西村(创于明洪武三年,即1370年,姓黄)。全村现有人口4795人,846户,设党支部1个,党员70名,两委干部9人,其中支委4名,村委5名。面积1.201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积855亩。主种水稻,甘薯,有传统米糖加工业、生猪养殖业。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发展文胸内衣,塑料等。拥有既有建筑企业3家,小作坊103
770、流溪村
  流溪村概况 流溪村位于本镇西部,与普宁石桥头、浮屿、四德、石港接壤,有五百多年历史。因有一溪流经村东,故名“流溪”,现有人口4294人,704户,一姓谢。设党支部1个,党员33名。两委干部2名,其中党支部负责人1名,村委干部1名。面积0.9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98亩,主种水稻。历史上有制作陶火炉、电炉陶盘的传统工艺。改革开放以来,生产文胸内衣及配件、五金电器等。有既有建筑企业1家,小作坊3
771、范溪村
  范溪村概况 范溪村创寨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祖先范氏从和平到此定居,故名“范溪”,辖下溪头自然村,姓林。现有人口2030人,373户。设党支部1个,党员34名,两委干部4名,其中支委1名,村委3名。面积0.5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22亩,农业主种水稻,有既有建筑企业2家,小作坊16家,主要生产文胸内衣,塑料丝花、电子电器等,侨胞与村民合资兴建校舍1所,建村址一个。
772、港后村
  港后村概况 港后村北靠练江。创寨于明景泰五年(1455年)。因有二溪流经此地汇成一河流入练江,成一港口,寨于港口之后,故称“港后”。清康熙年间村文举人陈锡书于寨门书“彩凤里”三字,又称“彩凤”村。现有人口3099人,548户,全村姓陈。设党支部1个,党员47名,两委干部3名,其中支委2名,村委1名。面积0.8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72亩,农业主种水稻,有传统制竹笠工艺。1986年开始引进制造
773、内新村
  内新村概况 内新村地处练江南岸,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由内围、詹厝乡两村合成,内围村以练江支流环绕得名,詹厝乡以詹姓得名,因寨门书“新丰”二字,又名新丰村,两村合称“内新”。现有人口3706人,642户,姓氏有詹、杨、王、洪、刘、颜、苏等,设党支部1个,党员49名,两委干部6名,其中支委3名,村委5名 。面积0.9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23亩,主种水稻、甘薯。历史上有生产竹器制品工艺。改革开放以
774、洋新村
  洋新村位于陈贵公路西侧,创寨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因靠近练江,地势低洼,周围是田洋,俗称“洋内”洋新村属洋内新村。现有人口2068人,351户,一姓杨。设党支部1个,党员38名,两委干部3名,其中支委2名,村委1名。面积0.5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6亩,主种水稻、甘薯。历史上有传统制竹器工艺。改革开放以来,以生产文胸内衣为主,现有既有建筑企业3家,小作坊99家。1993年与洋老村合建
775、浮草村
  浮草村概况 浮草村位于练江南岸。创寨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因地处牛草渡之南而称“牛草渡”村,后改今名。现有1615人,305户,一姓林。设党支部1个,党员28名,两委干部5名,其中支委3名、村委3名。面积0.5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1亩,主种水稻、甘薯。历史上有石料加工和水上运输业。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发展文胸内衣、电子电器等行业,现有小作坊23家。部分村民外出广州、深圳等地
776、崎沟村
  崎沟村简介 崎沟村位于两英镇东部,与峡山街道交界,拥有较好的交通条件以及区位优势。现有4个村民小组,480户2948人,村民代表18人;全村党员共42人,村两委成员4人;土地总面积400多亩,耕地面积21亩,工业区4个,占地面积200多亩;村居主要干道都是宽敞的水泥路。崎沟村以发展针织服装生产为主,目前全村从事针织服装或与针织服装相关的企业和家庭作坊将近200家,是两英镇针织服装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777、禾皋村
  禾皋村简介 两英镇禾皋村位于两英镇西北部,西邻仙城镇波溪村,北与司马浦大布村交界,司神公路贯穿南北,全村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其中居住面积约1.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450亩,山地面积3800多亩,总人口近1.3万人,分设五个片区,36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72人,党员人数165人,两委干部10人,是两英镇人口多,规模大的纯农村之一,多次被两英镇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先进村委会、文明村等称号。近年来,
778、高美村
  高美村简介 高美村位于两英镇西南部,总面积0.8平方公里,由7个自然村组成,耕地面积1579亩,总人口9162人,总户数1621户,设1个党总支部,党员117人,两委干部5人。2009年,全村工业产值20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1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950元。近年来,高美村强化各项管理工作,搞好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农村财务管理,使全村的各项规章制度走上规范化、正常化的轨道。注重公益事业投入,加
779、西新村
  西新村简介 西新村位于两英镇东侧,南有陈沙公路贯穿全境,东西两侧与比邻村居交界,北与兴英路相接,总面积1.46平方公里,其中住房面积0.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16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082亩,其它作物面积334亩。山地面积6090亩。总人口11261人,2032户,设置党支部1个,党员137人。全村分为10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105人,村两委成员9人,是两英镇规模较大的村居之一。2009年工
780、东北村
  东北村简介 两英镇东北村地处大南山北麓,由主村和石新、石老、石美三个属村组成,全村总人口11907人,2091户,总面积9.8平方公里,是一个半山区村、革命老区村。2008年1月被国家-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历年来先后被授予广东省“文明村”、“卫生村”、“生态示范村”、“全省民主法制示范村”、汕头市“文明模范村”、“先进集体”、“美在农家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村党总支部被汕头市委评为“创五个
781、鹤联村
  鹤联村简介 两英镇鹤联村与峡山街道、胪岗镇相邻,陈沙公路、广汕公路与峡山丹凤路交界直达该村,交通十分便利,是著名的侨乡。全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居住面积0.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3亩,山地300亩,共有713户,人口4300人。设一个党支部,党员数65人,村两委成员6人。设2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50人。2009年,全村工农村总产值1.1亿元,人均收入4400元,村集体收入8万元。历年来曾
782、新庆村
  新庆村位于国道324线旁,东靠潮阳区和平镇,西临泗黄村、峡山街道,南临胪岗居委,地势平坦,地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辖区耕地面积180亩。2013年底共有531户,总人口3102人,境内商贸活跃,工业基础较好人均纯收入7658元。随着工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新庆村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柑种植,并积极招商引资办企业,是胪岗镇大型企业典型村之一。近10
783、泗黄村
  泗黄村地处胪岗镇北部,紧靠潮南区党政综合办公用房,东邻新庆,北接324国道,与峡山接壤,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耕地面积1850亩。2013年底全村1911户,总人口11126人,党员118人。境内商贸活跃,工业基础较好。党支部连续几年被市、区、镇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示范单位”。 2007年6月泗黄村被区检察院挂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2009年被汕头
784、泗和村
  泗和村位居潮南区中心地带,距324国道350米,区位优势明显。泗和村创建于宋淳祐年间,村民沿泗水河而居并形成四个自然村落,泗水河从村中心穿过,故取名“泗和”为村名。2013年全村共1437户,人口8039人,现可耕作面积约650亩。村经济以农业为主,村民从事粮食生产、种植蔬菜,2013年人均纯收入7066元。目前,村民总体生活水平全区中上水平,文化程度较高,综合素质较好。工业有文化用品、服装、织带
785、溪尾周村
  溪尾周村位于胪岗镇西北部,占地约1.1平方公里,耕地2300亩,2013年底共有人口2783户、15592多人。现有“两委”干部10人。明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周雍雄到此创基,因全村单姓周故名溪尾周。溪尾周村周村人杰地灵,历代人才辈出,是远近知名的“文化乡”。溪尾周村人民世代以农业生产为主。近年来,村集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建设富裕和谐村之路,辖区内有“达尔丽”、“硕蒂旺”等近十
786、新中村
  胪岗镇新中村位于大南山麓,居于“港头乡”中部,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0地下党支部所在地及游击队根据地。新建成的“陈沙公路”和“峡安路”经过全境,交通十分便利。全村耕地面积1713.6亩,山林面积6790亩,2013年共有人口2211户、13149人。工业发展正处于初期,是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农业大村,村民勤劳朴实,2013年人均收入7390元。新中村是著名侨乡,全村旅居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港澳同胞约
787、珠埕村
  珠埕村位于沙陇片区北部,东与高埔毗邻,西北与敦灶、合力接壤,北濒龟海池塭。明初年间,该地原为海滨滩涂之地,杂草丛生,取名牛埕。1918年,该村建寨,以其棉城举人萧凤翥(号仙渠)书南门匾“珠光得气”,寿臣书西门匾“土曜埕辉”取名珠埕。明嘉靖前期(1522-1548),萧氏四世祖存诚由敦灶迁徙于此创居,至今二十世。珠埕现有人口4736人,871户,党员53人,支村“两委”干部7人,其中村委3人,支委5
788、渡头村
  渡头村简介渡头村,古称圖濠,创于明洪武年间(1373年)。渡头之地东倚群山,西环带水(临韩江)。位于上华镇南端,与澄海城区接壤,占地面积2.37平方公里,有山林面积0.8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27亩。2009年村工业产值2859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3283元。居村人口6200多人,1350户,分为九个村民小组,有0党员140多人,侨居东南亚华侨多不胜数,贯以侨乡著称。村民有曾、郭、翁、林、陈、
789、横陇村
  横陇村简介 横陇村位于上华镇东北方向,距澄海区行政中心10公里,村总面积1.7平方公里,全村人口5000多人。耕地面积1600余亩,开放改革以前是纯农村落,改革之后,村民生活随着惠农政策而逐步提高,自新世纪后,村逐渐向工业生产,加工业等转型,村民生活逐更上一层楼。目前有党员120多人,党员群众关系密切,携手共同建设和谐村居。
790、前沟村
  前沟村,位于隆都镇东南部,距店市3公里,下辖前沟、后蔡、沟墘、仙地头4个设经联社的自然村。现有住户802户,人口3260人,耕地1111亩,土壤多属沙质土,主要种植水稻、香薯、花生、甘蔗、荔枝等。2009年,全村工业总产值12020万元,农业总产值1875万元,人均收入3594元。
791、前埔村
  前埔村,位于隆都镇西南部,距店市1.5公里。前埔宋时是一片旷荡沙滩,到元朝才围垦成一片平原,开始形成一个多姓氏的村落,时名前浦,清雍正年间改名前埔。全村占地面积1.85平方公里,现有住户1300多户,人口5000多人,耕地1220亩,土壤属沙质土,主种水稻、花生、甘蔗、生柑等。全村侨户占80%以上,村中有侨胞捐建学校1座,水厂1座。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该村是0潮汕党组织进行地下革命活动地区之一
792、下北村
  下北村,位于隆都镇西北部,距店市2公里,地域面积4平方公里,下辖乔梓里、下欧、前陇、云路头、贡巷余、贡巷林、何厝7个设经联社的自然村,其中,贡林、下欧和前陇是革命老区。全村现有住户1528户,人口6102人,耕地2199亩,系纯农地区,主要种植番石榴、青枣等水果,兼种水稻、玉米、蔬菜和少量养殖。工业发展之后,全村仅有十多家来料加工的家庭作坊,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农工相兼着居多。2009年,全村工业
793、后溪村
  后溪村位于隆都镇中部,店市东侧,相邻咫尺。后溪村原是个港口,上游流入港口有小溪名曰后溪,后港枯,并渐成村落,故取名后溪。全村金氏单姓,现有住户1700多户,人口近7000人,耕地约1300亩,主要种植水稻、番石榴、蔬菜等。工业以小作坊手工业为主。该村是侨乡,有华侨捐资建立的学校1座,自来水厂1座。2009年,全村工业总产值4200万元,农业总产值2112万元,人均收入3500元。2009年,被评为
794、前美村
  前美村是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澄海区西北部,距城区约15公里,历史悠久,海外华侨众多,是潮汕地区著名的古村落,也是汕头市著名侨乡。  前美村始创于元朝末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前辈先贤的艰辛创业,为当代积聚了许多可供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尤以陈慈黉故居和永宁寨等连接成片的古建筑群最具特色,最早到前美考察古建筑群的北京大学教授陈传康说,这是一处难得的风景名胜。
795、渡亭村
  渡 亭  明嘉靖年间(约1551年)已有人居住。古称杜王洲。1914年,因村旁渡口建有一亭,改称渡亭。1938年属渡亭乡。1950年属八联乡。1952年属溪联乡。1953年属渡亭乡。1956年属潮港乡。1957年属莲阳下乡。1958年属110团。1959年后独立设村。渡亭位于莲下镇中部、莲阳河东侧,区域面积0.9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47亩。截至2009年底,全村共有768户3589人。现有蔡
796、蔡寮村
  蔡 寮  南宋末年(约1275年),福建莆田蔡姓自本县龙田迁居到此,搭寮定居,因村民以蔡姓为主,故称蔡厝寮。1949年改称蔡寮。1938年属渡亭乡。1950年属八联乡。1952年属溪联乡。1953年属渡亭乡。1956年属潮港乡。1957年属莲阳下乡。1958年属110团。1959年后独立设村。  蔡寮位于莲下镇中部,莲南路南侧,区域面积0.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0亩。截至2009年底,全村
797、下村村
  下 村  明清时期与下村合称潮港,地处灰窑头溪南岸,因涨潮时潮水可由蓬子港直达此溪而得名。明崇祯年间(约1640年),已有蔡、李、谢三姓到此居住。清光绪八年(1882年),潮港以村中灰窑头溪支流为界分拆为两村,因处灰窑头溪下游,故称潮港下乡。1938年属渡亭乡。1950年属八联乡。1952年,改称下村,属溪联乡。1953年属渡亭乡。1956年属潮港乡。1957年属莲阳下乡。1958年属110团。1
798、沟内村
  沟 内  南宋末年(约1275年)已有人到此定居,因村西北有一大沟,故称为沟内。村北面原有港口(即港咀)村,民国后期并入沟内村。1938年属渡亭乡。1950年属八联乡。1952年属溪联乡。1953年属渡亭乡。1956年属潮港乡。1957年属莲阳下乡。1958年属110团。1959年称沟内生产大队。1984年,沟内、陈厝洲、新寮合称建新乡。1987年后独立设村。  沟内地处莲下镇中部,莲东路东侧,区
799、陈厝洲村
  陈厝洲  明朝末年,陈厝(今建阳)人陈仰东到此创村,因这里原来是陈厝乡的洲园,故称陈厝洲。1938年属渡亭乡。1950年属八联乡。1952年属溪联乡。1953年属渡亭乡。1956年属潮港乡。1957年属莲阳下乡。1958年属110团。1959年称陈厝洲生产大队。1984年,沟内、陈厝洲、新寮合称建新乡。1987年后独立设村。陈厝洲位于莲下镇中部,莲南路北侧,区域面积0.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
800、建阳村
  建 阳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福建莆田陈姓避乱迁居到此,因村民以陈姓为主,俗称陈厝。1938年,取陈姓始祖陈德厚之父陈建阳之名,改称建阳。1949年12月,建阳、许厝、李厝宫合称建睦乡。1950年,建睦乡和槐泽乡合为槐睦镇。1956年,建阳、德邻合称德邻乡。1958年,建阳、许厝、李厝宫合称105团。1959年后独立设村。  建阳地处莲下镇中部,莲阳河北侧,北邻槐东、槐泽、许厝,东与陈厝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