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淘宝村[29]
1121、下岭贝村
  寮步镇下岭贝村位于莞樟公路侧,毗邻东莞市区,交通便利。全村面积为1.6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1501人,新莞人约13000人。一直以来,下岭贝村凭借天时地利的优势、完善配套设施各热情的服务,吸引了许多企业家到下岭贝投资,平稳地发展。近年来,村委会稳定了工业带动商业的发展,吸引大量新莞人来本村工作和消费,工业和商业的和谐结合,从而增加了集体和个人的收入,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首先提供稳定的经营环
1122、竹园村
  竹园村竹园村地处寮步镇西部,与东莞东城区相连,靠近莞樟公路,全村面积约1.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43人,外来人口2000人。本村土地资源丰富,东部是三高农业为主的农田区,西部是商业和工业区。全村拥有企业15家,其中包括鞋类、手表业、工艺产品、玩具、印刷和电器产品等行业,全村经济年收入为233万元,纯收入为106万元。竹园村距离莞樟公路约500米的竹园工业区,大约有400多亩,南面与横坑万荣工业区一
1123、上屯村
  上屯村地处东莞市寮步镇西南片,东与寮步汽车城相连,南接松山湖大道,西同东城相邻,北与横坑村连接。全村共有七个村民小组,辖区常住人口3295人,外来人口20000多人,总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寮步镇地处东莞市的中心,上屯又是寮步镇的交通枢纽地带。东部快速路、松山湖大道、莞深高速、五环路等主要道路纵横于我村,使我村的交通路网非常发达,东莞海关检车场已进驻上屯并投入使用。路网的完善,使我村的工、商业得
1124、石龙坑村
  石龙坑村石龙坑村地处寮步中心区,位于莞樟路、香市大道与石大路交汇点,毗邻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距莞深高速路出入口3公里,面积3.5平方公里,下辖八个村民小组:新围、桥头、东门、围中心、南门、西门、松元仔、岗头。全村有1091户,常住人口3677人。石龙坑村溯源于广东南雄珠玑巷的一群中支派,元明年代间分支到广东番禺古坝。太始祖石屏公于明代年间率家人始迁东莞大岭山大塘村,由于多种原因,无生机起色,到始祖公
1125、浮竹山村
  寮步镇浮竹山村,位于寮步镇西南区。南与大岭山,西与东城同沙生态园相邻。全村总面积5.4平方公里,下辖1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有常住人口1495人,外来人口近6000多人。松山湖大道,莞深高速公路分别在我村贯通而过。基础设施完善,治安稳定,是国内外客商前来经商、办厂投资的好地方。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村前松山湖大道与各地路网相连,松山湖大道南与石大路相接,只需3公里路程可达牛杨村的莞深高速公路的
1126、药勒村
  药勒村位于寮步镇中心,松山湖大道侧,蟠龙大道横跨其境。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全村总人口8000多人,本村户籍人口1113人,新莞人约7000多人。2009年,村集体总收入为1523万元,纯收入1000万元。2008年至2009年期间,我村被广东省民政厅评为“广东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被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广东省卫生村”; 2008—2009年被市评为“文化建设标兵村”,“东莞市市容环
1127、陈家埔村
  陈家埔村寮步镇陈家埔村,位于寮步镇区的中心区域,辖区总面积有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00余人,外来人口约6000人。陈家埔村,交通便利。祥富路、香市路贯穿本村。村内自然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治安秩序良好。目前设有两个工业园区,挤有20家大中小型企业落户本村,投资商都非常满意本村所营造的投资环境。2010年,由东莞市御野世界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东莞市的第一个占地面积460000多平方的动物
1128、小坑村
  小坑村小坑村位于寮步镇西南面,东邻药勒,南连浮竹山,西望东城科技园,北靠长坑,毗邻西南公路。  小坑村总人口约710人,外来人口300人,全村总面积为1.6平方公里,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土地肥沃,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全村实有耕地面积1500亩(其中水果面积800亩),既宜发展粮食生产,也有利于发展荔枝、龙眼、香蕉等水果作物,其中以盛产荔枝而美名。水产资源也十分丰富,水产养殖面积有300亩,水产品全年总
1129、长坑村
  长坑村村地处寮步西南,全村面积180公顷。现有常住人口800余人,外来人口180人。70米宽的西南公路横跨我村辖区内,新建的莞深高速公路有两个路口在我村内,极大缩短了到深圳、广州的时间。改革开放前,我村是一纯农业村,大部分群众以务农为主,改革开放后,调整方向,群众基本都在工厂上班,人均年收入达3000元左右。土地资源丰富。现有外资企业4家,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再建立两个工业区:一个东区、一个西区。东区
1130、高英村
  高英村   高英村位于大朗西北部,靠近莞樟路,地势较为平坦,与常平、东坑、寮步三镇及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相临,面积1.65平方公里,下辖两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50户,户籍人口1788人,外来人口1万多人。2006年,全村村级可支配收入1075万元,纯利润800万元,人均纯收入4474元,净资产0.97亿元,集体总资产达9709万元,比2005年增长35.5%,集体可支配收入1075万元,比2005
1131、蔡边村
  蔡边村   蔡边村位于大朗镇中心区,面积6.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077人,辖下有15个村民小组。距市中心区仅25公里,莞樟公路、富华路(大朗一环路)、富民路(二环路)在村内交错。近年来,蔡边村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新农村发展步伐,致力于构建和谐现代新型城村。  一、经济实力稳步增长。  蔡边村利用优越的地理条件,大力发展经济。
1132、水口村
  水口村   水口村位于大朗镇东北角,面积为3.4平方公里,东靠沙步、杨涌两个村,南连莞樟公路和蔡边村,西近墟填与大井头,北接常平镇袁山贝村,交通便利。全村常住人口2859人,辖下4个村民小组。  水口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村、组两级经济,实现农村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目前,水口村拥有外资企业38间,厂房配套设施25万平方米,建有1间大型农贸市场;并自建1间自来水厂。2006年
1133、洋乌村
  洋乌村   洋乌村委会位于大朗镇东南部中心区,毗邻中国东莞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科技园区——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面积2.5平方公里。2007年开始校椅围村归属洋乌村委会行政管理,现村委会管辖有3个自然村,户籍人口1600人,流动人口近1万人。   2006年度洋乌村经济建设等各项指标取得可观成绩,工业总产值47312万元.比2005年增长42.51%。出口总额1757万美元,增长13.14%。
1134、洋坑塘村
  洋坑塘村   洋坑塘村位于大朗中心地带,东与洋乌村相邻,西与黄草朗村相依,北与长塘村相连,南与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接壤。全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60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莞深高速、常虎高速邻近洋坑塘。  改革开放以来,洋坑塘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努力发展经济,不断引进外资。现全村有工业区2个,外资企业16家,主要企业涉及电子、印刷、毛织、五金等领域,产
1135、松柏朗村
  松柏朗村   松柏朗村位于大朗镇中心区的西南面,是典型的丘陵地区,总面积2.25平方公里,辖区分1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967户,常住人口4011人。  文化底蕴深厚。大朗镇公存的一座古庙文光庙始建于明朝崇帧七年,至今香火不绝,是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村旁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镌刻着军民并肩抗日斗争的史实,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道路交通日趋完善。松柏朗村东接求富路,南临松山湖,西邻佛子凹,北依黎贝岭
1136、黎贝岭村
  黎贝岭村   黎贝岭村位于东莞市莞城东南25公里处,大朗镇西南面,属丘陵地带。黎贝岭北靠莞樟公路,东接大朗巷尾村,南邻大朗松柏朗村,西连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交通四通八达,宽60多米的大朗富民大道由北向南,宽36米的富丽路由东向西贯通全村。黎贝岭村毗邻松山湖、大朗毛织商贸城、东莞市大朗汽车站和大朗物流中心,市政府现正在规划建设松山湖大道延伸到富民大道的85米宽道路,地理环境优越。  黎贝岭村
1137、佛子凹村
  佛子凹村   佛子凹村位于大朗镇西北部,东面与松柏朗村相接,西部毗邻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常住人口2330人,面积4.8平方公里。原耕地面积1268亩,水田500亩,鱼塘38亩,山坡1080亩,果园4085亩。2002年,东莞市因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征用该村土地4128亩,现该村仅剩余一个村民住宅区和一个位于大朗镇富民工业园内的工业区。  佛子凹村经济发展迅猛,截至2006年底,全村共有集体总资
1138、松木山村
  松木山村   松木山村全村人口2554多人,位于东莞市莞城东南30公里,大朗镇中心区西南6公里,原有面积7.3平方公里,2006年因支持松山湖开发被征用土地4.5平方公里,现有面积2.8平方公里。松木山东靠水平、屏山两个村,南连犀牛陂,西近松山湖,北接黄草朗。美景中路横贯全村,北到大朗镇中心区,南到长安、虎门。设有莞深高速公路出入口。  松木山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村、组两级经济,实
1139、犀牛陂村
  犀牛陂村   犀牛陂村位于大朗镇西南面,距离大朗镇中心区13公里。辖区面积原有13平方公里,后被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征收,现面积为8.91平方公里。辖七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3073人。    犀牛陂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现在共有外资企业22家,民营企业26家,私人个体工商户153间,集体厂房配套设施面积61196平方米,形成了五金、电子、家具等门类齐全的行业。2006年犀牛陂村村组两级经济总收入
1140、水平村
  水平村   水平村是革命游击老区,地处大朗镇南部,紧靠松山湖高科技产业园区,面积7平方公里,东靠屏山村,西邻犀牛陂村,北近松木山村,南与深圳宝安区接壤。全村常住人口1859人,户数480户,下设两个村民小组。水平村盛产岭南佳果荔枝, 2006年成立大朗镇红绣球荔枝专业合作社,2006年荔枝总产量234吨,被誉为“荔枝之乡”。   水平村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增加集体收入,经济实力稳步增强。
1141、石厦村
  石厦村   石厦村位于大朗镇东南部,总面积10.8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莞樟公路、富民大道贯通全村,常虎高速路在该村设有出入口。风光秀丽的仙村湖和大朗森林公园,是旅游景点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石厦村的毛织企业如雨后春笋,焕发出蓬勃生机,占据了大朗镇毛织产业重要一席。近年来,该村兴建了面积10万平方米的大型厂房,并根据客商的要求规划设计,吸引了诸如东莞信易电热机械有限公
1142、杨涌村
  杨涌村   杨涌村由杨梅岭和郑公涌两条自然村合并而成,地处大朗镇东南部,距大朗中心区2公里,地势南高北低,东邻石厦村,南依新马莲村,西靠蔡边村,该村交通便利,地势优越。解放初统计人口575人,现有户籍371户,人口1319人。  解放前杨涌村是有名的贫穷村,90%的村民从事耕种劳作,过着“耕人田地驶人牛,放下禾镰捱芋头”的生活。解放后杨涌村成立互助组,组织合作社,村民生活有所好转。1979年改
1143、沙步村
  沙步村   沙步村位于大朗镇中心区东面,与黄江镇、常平镇毗邻。莞樟公路经村而过,常虎高速出入口紧靠村口,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全村常住人口2200多人,总面积3.2平方公里。辖下沙步、沙塘围、土地坑三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三来一补、三资企业20多家,民营企业30多家,主要有手袋厂、五金模具厂、毛织厂等企业。2006年集体总资产9570万元,纯收入1030万元。2005年沙步村被省评为省卫生村。  联
1144、新马莲村
  新马莲村   新马莲村位于东莞市大朗镇东面,面积6.9平方公里,东靠石厦、杨涌村委会,南邻黄江镇黄京坑村委会,西连东莞市收审所,北接蔡边村委会。莞深高速、常虎高速、富民大道贯穿全境,环境优越,交通便利。村内有一面积1500 多亩、环境优美的莲塘头水库。全村常住人口1560人,下辖三个村民小组。新马莲的土地以丘陵、山地居多,以农业为主,盛产荔枝、龙眼等岭南佳果,是我镇的主要荔枝产地之一。  改革
1145、罗马村
  罗马村曾经拥有一条让罗马人引以自豪的道路,那就是修建于民国时期(1932年)的清樟路,虽然这条道路在1987年以前一直是一条崎岖泥泞的山路,但却是西出清溪的必经之路,曾是广东省的省道。这条路在罗马村穿村而过,在樟木头石马桥与惠樟公路相接。1949年10月14日,这条泥巴路上迎来了解放军,翻开了清溪历史新的一页。由于当时的清樟路是西出清溪至莞城的必经之路,同样也是东莞其他镇区进入清溪,再经清凤路到达
1146、荔横村
  一变:农村变城市解放前,荔横村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偏僻山乡,水田面积约1890亩,旱地面积约350亩。改革开放前农民参加生产队的集体生产劳动实行记工分制,每个劳动日值只有几角钱,集体积累薄弱,农民生活较为困难。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后期,全村引进了3家小型的外商企业,集体经济有了初步转变,但是,村组两级经济收入也只有40多万元。1992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
1147、浮岗村
  位于银瓶山脚下的浮岗村,总面积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922人,外来人口约1.5万。下辖老围、新围、柏朗、光朗、马落洋、田螺涧6个村民小组。据浮岗老人们说,浮岗曾被人们称为“山边乡”,意即一个背靠银瓶山的穷村落。一说起解放前,马落洋村小组老党员、老游击队员曾冬发和他的老伴就直咬牙、直摆头。曾冬发老人说:“想起那时候穷得吃香蕉根,现在都还后怕。”“是共产党领导我们翻了天,我们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这
1148、松岗村
  松岗村位于清溪镇北端,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全村总面积3.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55人,外来人口约1万多人。改革开放以来,松岗人民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带领下,充分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抓住机遇,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海内外客商纷纷前来投资置业。目前,全村引进外资和“三来一补”工厂企业44家,以五金、塑胶、鞋业、电子等行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2008年村组两级集体总收入达
1149、上元村
  上元村,位于清溪中心区北部,地处银屏山下。总面积4.3平方公里,辖有4个村民小组,四个自然村傍山而建。283户,当地人口为907人。改革开放前,上元村因地处偏僻,山多地少,交通十分不便,两级经济薄弱。改革开放后,因发展缓慢,曾被镇政府列为“扶贫村”。然而,上元村人拥有穷则思变的勇气和打翻身仗的决心。修路通车,加强对外资企业配套服务,改善投资环境,1997年,终于在一年之间摘掉扶贫的帽子,驶入了经济
1150、重河村
  重河村座落在清溪镇北面,辖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下辖10个自然村。新中国成立60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重河村却发生了沧桑巨变:从农业耕作为主的小村庄,到六七十年代的“逃港潮”,到改革开放后广开渠道招商引资,率领村民走上富裕之路曾几何时,吃饱穿暖是多少村民最渴望的事情;曾几何时,买米买肉买油买布也要起早排队凭票证;曾几何时,看场露天电影也是一种奢侈。而现在,漂亮舒适的住宅小
1151、清厦村
  清厦村紧邻镇中心区,地理位置优越,下辖鹿湖坝、老圩和厦屋村三个自然村,面积2.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510人,辖区内有外资、民营企业33家。2008年清厦村、组两级集体经济总收入2857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近日,记者来到清厦村。走进村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现代、气派的村委办公大楼,村内街道整洁美化,绿意浓浓,村民其乐融融,一片和谐幸福生活景象。村干道两边店铺林立,人头攒动,各类生活服
1152、大利村
  大利村位于清溪东面3.5公里处,下辖9个村民小组,面积7.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526人。目前,全村共有外资企业65家,新莞人2万多,村、组两级共有厂房25万平方米,总资产达2个亿。回望:给地主打长工在大利村委会,记者见到了76岁的李素球、72岁的李汉文、62岁的黄满三位老人。采访中,老人们对解放前后大利的沧桑巨变记忆犹新。重忆旧社会的岁月,他们心中都难抹那段黑色的记忆;当谈到新中国成立后和分田到
1153、三星村
  三星村神话在富饶的川西平原上,有一座被称做“三星村”的村庄。轰动中外的三星堆遗址,就是在里被发现的,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在珠三角莞邑大地的一隅,也有一个叫三星村的村庄,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她也创造了一个神话,从昔日的贫困乡村到今天的小康之乡,三星人用心血和汗水完成了一个现代化建设的神话。一、道路、住所“改朝换代”9月27日上午,艳阳高照。走进三星,一座座漂亮的居
1154、谢坑村
  作为我镇西南的门户,谢坑村地理位置优越,毗邻工业重镇塘厦,总面积3.2平方公里,下辖5个自然村,当地人口761人,外来人口约有2万多人。村内环境优美,工厂林立,村内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经济迅猛发展,已由一个偏远农村变成了现代制造业生产基地。为更好地营造整洁、优美的市容环境和清洁、舒适的居住环境,谢坑村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逐步推进。通过改善旧村居住环境,消除安全隐患,整饰村
1155、三中村
  三中村位于东莞市清溪镇南部,是清溪镇的“南大门”,南与凤岗镇毗邻,西邻塘厦镇,距深圳市32公里,是深莞惠交接的“黄金地带”。总面积9平方公里,辖区共7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分别是:上围(上围一小组、上围二小组、上围三小组、上围四小组)分水凹(分水凹小组)下围(下围一小组、下围二小组)莲塘湖(莲塘湖小组)湖笃尾(湖笃尾小组)老中坑(老中坑小组)新中坑(新中坑小组)2015年全村共有户籍人口1813
1156、青皇村
  青皇村共有四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约1100人,位于清溪镇东南部,南与凤岗交界、北连接青湖工业园。青皇环境优美,宜居宜商。现有30家企业进驻,2008年全村工业总产值38500万元,村可支配财政收入475万元,村级资产总额1829万元,人均纯收入8098元。青山环抱,绿水潺潺。道路平阔,工业繁荣。这个位于清溪东南板块的村子,在工业大发展,经济大腾飞的宏伟蓝图下,至今仍保持着“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这里
1157、林村社区
  林村社区居委会地处东莞市塘厦镇北部,介于穗深港经济走廊之间,总面积20多平方公里,下辖27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5万多人,其中户籍人口6千多人,是塘厦镇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社区。在改革开放的热潮中,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帮助下,林村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握发展机遇,修建了环村路、林电路、新阳路等累计40多公里的水泥道路,开办了林村综合市场等大型商贸场所,开发了德洲丹缇轩、德洲城等多个房地产项目
1158、四村社区
  四村社区居委会位于东莞市塘厦镇西南4公里,地处塘厦镇行政文化新区内,介于穗深港经济走廊之间,总面积5.5平方公里,辖区有4个自然村7个居民小组:分别为西布围、福基围一、福基围二、江上、江上新围、庙岭、林业队,2016年本地人口1220人,420户,新莞人2万多人。社区现有两委干部7人,中共党员72人,非公企业党员28人。社区居委会设有外经、财经、城建、妇联、计生、农林水、调解会、治安、市政等办公室
1159、雁田村
  雁田村简介 雁田立村久远,自邓氏镇田公于明朝永乐年间在此开基立业,屹今近六百余年。她位于东莞市最南端,东、南、西三方均与深圳接壤,总面积24平方公里,现有常居人口3000多人,外来人口近10万人。 雁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距罗湖海关仅21公里,往深圳机场不到40公里,博深高速、龙平公路、凤深公路横贯其境,东深准高速公路纵穿其中。改革开放以来,雁田人高举-理论的伟大旗帜,利用独特的人
1160、官井头村
  东莞市凤岗官井头村是凤岗镇一个较大的自然村,位于凤岗镇的最东端,东面有龙平公路接龙岗区,南面有东深公路接深圳市,交通十分便利,地理环境优越。全村面积共10.3平方公里,8个村民小组,至2015年底常住户籍人口2007人,共527户。外来劳工和临时人口3万多人。改革开放以来,官井头村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大力招商引资,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村内拥有外资及民营企业约200间,工业产品包括电子、五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