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淘宝村[34]
1321、盛户村
  盛户村属凤塘镇,距镇政府西面1.5公里,由刘畔、刑厝、盛户三个自然村组成,东至大埕,西至堀尾市与东和村毗邻,南至沟头村,北至和安寨连接凤林村,以农为主,主种水稻,盛产甘蔗、地瓜。以养猪、养鸭、养鱼为副业。
1322、徐陇村
  徐陇村徐陇村,属潮州市浮洋镇。距镇政府西0.5公里,东连集镇,西望仙庭,南接东陇,北与田墩,陇美为邻,潮汕公路贯穿村南村北,浮洋车站座落于村东。面积1.3平方公里。主村徐陇聚落呈长方形块状,南北走向约0.5公里,新宅区多向潮仙公路东侧发展,与集镇相连。宋末立村,明中叶,徐氏始祖古陇由福建蒲田县乌分门楼石榴花丛脚迁此,为纪念始祖故名徐陇。初还有扬、毛、柯、石诸姓,后尽外迁。村民除务农外,以锯角梳、打
1323、洪巷村
  洪巷村洪巷村由洪巷、陇头李、陇头方、宫后黄4个自然村组成。属潮州市浮洋镇。位于浮洋镇政府北侧,与浮洋集镇相连。东界木井,东南与福洞为邻,西接潮汕公路,北望乌洋。面积1.24平方公里。聚落呈块状。主村洪巷,始祖玉田系宋末潮州“推官”天宠公之孙,任潮州“屯军务”职。初定居于凤塘镇洪巷邢乡,后迁创于此。因洪姓,为不忘祖共工氏,以共己二字相叠为“巷”而故名。初创村时,村中已有陶、张、蔡、辜、卢、宋、黄、王
1324、潘刘村
  潘刘村潘刘村,属潮州市浮洋镇。距镇政府东北4公里,位于韩江西岸,东距护堤公路0.8公里,东南与新安为邻,西界草庵,西南与高义相连,北与枫溪镇东田村接壤。聚落呈方形块状。村居潘、刘二姓,均系明初创村,又同是福建蒲田县金城巷迁此。部份潘姓来自本镇南门桥村,潘姓先创于刘姓,故称潘刘。潘刘地处韩江边缘,多洪患。清咸丰二年至六年(1852~1856)村东侧韩堤连年溃决,临堤被冲成二个大潭,两潭相距数百米。上
1325、福洞村
  福洞村福洞村又称方家洞,由福洞、宫边、寨上、林厝后四自然村组成。属潮州市浮洋镇。距镇政府东1公里与龙湖陈陀村交界,西北与木井接壤,南一公里为颜厝,北与树下村为邻。聚落呈块状。主村福洞。居方、陈、林、张四姓,方为主姓。主村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创村,初居陈、黄、曾、王、谢、朱、杨、张等姓。相传南宋期间有一蝴蝶洞,故定名福洞。方姓于明弘治末年(1505),由福建蒲田迁此定居,后改名方家洞。
1326、乌洋村
  乌洋村乌洋村,古称凤翔村。属潮州市浮洋镇。距镇政府北3公里,在潮汕公路北段东侧,东邻三胜,南与韦骆接壤,西界西郊和凤塘吉林塘边二村,北与枫溪西边、英塘、洋头相望。聚落呈块状。明代陈氏衍庆堂由福建蒲田迁此创乡,以始祖风翔故宅,因境内有乌洋山,后以山名村。初居刘、毛、何、许、肖、蔡、程、林、李、黄、陈等十余姓,后除陈、黄、林三姓外,他姓尽外迁,现陈为主姓。古属海阳县大和都,1914年属大和区古洋乡,建
1327、西郊村
  西郊村西郊村,属潮州市浮洋镇。距镇政府北偏西3公里,位潮汕公路西侧,东北与乌洋接壤,西邻桥湖及凤塘吉林村,南与佃厝交界,北背乌洋山,面积1.13平方公里。聚落呈长形块状。村以一巷之隔,居陈、唐、洪三姓,明嘉靖年间(1225~1266)先民由福建蒲田迁此。初居12姓,后诸姓外迁,至清末仅存三姓。古潮州溪曾有支流西折于现西郊村南,人称西沟。故创村时以此名村,后改西郊。古属海阳县大和都,1930年并区属
1328、三胜村
  三胜村三胜村,古称荫亭,后称三圣,属潮州市浮洋镇。距镇政府东北三公里,东距枫溪镇田东村l.5公里,西接乌洋,南界韦骆,北一公里与枫溪洋头、全福二村相望,面积0.62平方公里。元代创村,先民从福建蒲田迁此。原有陈、杨、曾、郭、王、方、郑、许、池等姓混居,称荫亭村。后他姓外迁,只存陈、杨、曾、郭四姓。清道光年间(1821~1850)建“齐鸣古庙”和”广福庵堂”。庙中供奉唐代死节忠臣,唐肃宗追封张、许“
1329、市头村
  市头村是龙湖镇人民政府所驻地,与市尾村合称龙湖村,古称塘湖寨,旧志称龙湖市。东靠韩江,西与鹳巢村接壤,南接市尾村,北与三英村毗邻。人口6000人。北宋时创乡。因乡东临韩江。西、南、北三面池塘环饶,故名塘湖。明朝嘉靖后改名龙湖,后由于行政区域划分,分为市头、市尾二个行政村。该村历史悠久,人文鼎盛,明、清尤甚。该村(含市尾)历代科举中举人16名;中进士1名,其中姚宏中为宋嘉定七年(1214)一甲进士第
1330、下阁村
  下阁村下阁洲村,原名凤阁洲下村。1914年以前为海阳登隆都之一村。明末创村。相传创村时此地是一片韩江冲积沙洲,为凤凰栖息之洲。故名。距龙湖镇政府2公里,东邻韩江,护堤公路从村东经过,聚落呈块状。人口3197人。耕地700亩,主种水稻、甘茨、香蕉、花生,工副业有陶瓷、抽纱、竹器等。2005年工农业总收入9932万元,外贸出口600万美元,上交国家税收200多万元,人平收入4279元。其中陶瓷产业是全
1331、阁一村
  阁一村阁一村又称郑厝,与阁二村合称上阁洲村。上阁洲村原名凤阁洲上村。明嘉靖年间创乡,1914年前为海阳县登隆都之一村。相传,创乡时该地是一片韩江冲积沙洲,为凤凰栖息之洲,故名。在镇政府以北2.5公里,东邻韩江,护堤公路从村东经过,北通潮州,南通汕头,聚落呈块状。人口1891人。有耕地346亩,主种水稻、甘茨、花生、香蕉。是传统竹艺生产专业村,相传已有四百多年的生产历史。产品达二百多种,远销欧、美和
1332、阁二村
  阁二村阁二村与阁一村合称上阁洲村,东邻韩江,北邻阁一村,南邻下阁村,西东升村,现有耕地面积630亩,人口3016人,是传统竹艺生产专业村,相传已有400多年的生产历史。农业以种植水稻、花生、甘茨为主,工副业以陶瓷为主,竹器为辅,同时兼珠绣、服装、食品生产。2005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350万元。
1333、塘东村
  塘东村塘东村,在镇政府北面4公里处。北与浮洋镇隔界,由塘东大自然村中的上蔡、下蔡、方厝、上舒、下舒、土头和陈陀、曾厝二个自然村组成。因其位于塘畔之东,故名为塘东。明代创村,先祖来自福建莆田和江西晋阳。有蔡、方、舒、陈、曾等姓氏。1914年以前归属海阳县登隆都。聚落呈带状,多保留清代及民国建筑。全村有耕地1556亩,人口4852人。主种水稻、甘茨、黄(红)麻。畜牧业以养猪、养三鸟、养鱼为主,工副业有
1334、东升村
  东升村东升村又名塘东刘,是由塘东大自然村中的刘厝独立成立的行政村,地处于龙湖镇北面,有刘、杨等姓氏,以刘姓为主,总人口3222人,村域面积约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0亩,旅居海外侨胞约1500人,其先祖来自福建莆田。村主要工副业为珠绣、电脑绣、制鞋、服装、家具等,农业主要有水稻、甘茨、蔬菜等。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1500万元。
1335、银湖村
  银湖村银湖村,位于龙湖镇西北部,人口5033人,主姓吴,相传宋末元初先有蔡、曾、刘等姓氏的居民在此定居,古称院上乡,1914年以前属海阳县隆津都奇古代人物有明万历举人吴悦,官至知州奢聚落呈块状公布,多保留清代建筑。村西一公里处通潮汕公路,东邻龙湖,西连浮洋大吴,北靠湖边,南接鹳巢,总面积2.5平方公里。系我市著名侨乡之一,旅居海外华侨近1万人。主要分布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以
1336、鹳四村
  鹳四村鹳四村位于龙湖镇西侧,潮汕公路和镇道龙鹳路贯穿该村,道路四通八达。全村总人口4112人,村域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48亩。传统农业农业以种植生柑为主,改革开放以后,除传统的生柑和水稻外,积极发展花卉、水果、蔬菜和养殖业。工副业以抽纱、服装、陶瓷、珠绣为主,较具规模的企业有辉地陶瓷工艺厂、金华食品腌制厂、银格制鞋厂和忠日染厂等。2005年全村工农业生产总值2000万元。
1337、远光村
  远光村原名石鼓,由石鼓、沟头两个自然村合成,1956年,建生产合作社时,定社名为远光,意为建合作社意义深远,前途光明。后沿用为村名。石鼓村创建于南宋末年(距今约800年),始祖林岩泉公从福建省莆田县德安乡石狮巷石鼓村到此创乡。为纪念先祖,故取石鼓为村名。沟头村俗称沟头杨,创建于南宋末年,杨氏始祖林岩泉公从福建省莆田县携眷到此搭屋定居时,因屋前有一条大水沟,故以地形取名沟头。远光村在金石镇北侧1公里
1338、湖美村
  湖美村由湖美、下尾(厦美)、卢畔(厦美卢)三个自然村合成,现有陈、许、卢、郑四姓定居。四姓创建的年代不一,湖美始祖敦斋公于宋末从福建省莆田县石狮巷石榴花脚迁移而来,因村南面有一银马湖,先祖在湖的尾端定居创乡,故取名湖尾,因文字书写习惯“尾”为“美”,故称湖美。下尾又称厦美,有郑、许两姓世局,先祖先后从福建莆田县迁移至此。卢氏始祖学士公自宋末从福建省莆田迁此定居,以姓取村名,故为卢畔。湖美村为本镇侨
1339、潘厝村
  潘厝村由潘厝(昔称西林潘)、前山、石门(昔称蔡厝)、黄斗陇四个自然村组成。各村均创建于宋朝末期,从福建省莆田县迁移至此定居。本村先贤有明嘉靖十四年石门村人蔡大用(进士)官授御史,明嘉靖二十八年潘厝村人潘璘,历官泉州府通判、沾益州知州。潘厝村在金石集镇西北侧0.5公里处,东北与远光村、古楼村、湖美村接壤,西与沙溪镇西林村交界,南隔一小溪与仙都村相望。全村聚落呈点状分布,面积1.04平方公里,以农业为
1340、龙下村
  龙下村(又名龙阁。俗称陈厝陇),是一个单独的自然村,全村都姓陈,陈氏始祖自宋末从福建省莆田县井水乡迁移至此定居。龙下村西与金石集镇只有一溪之隔,西北望远光村,东南毗邻下陇村。全村面积1.33平方公里,以农业为主。耕地多为潮泥田,宜种植水稻、甘茨、甘蔗、生柑、蔬菜等经济作物。改革开放以来,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产量分别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并通过调整生产布局,部分水田改种经济作物,来发展乡村经济。同时,服
1341、下陇村
  下陇村(原名霞陇)是一个单独的自然村,林氏始祖林光佑公自宋末从福建省莆田县西河乡迁移至此定居。因地处低洼、村面朝东,清晨云雾闪照、取名霞陇。又因“霞”和“下”谐音,故而称为下陇。下陇村在金石集镇东侧1公里处,东离潮汕公路300米,西毗邻龙下村,东南与东凤镇新大陇、龙湖镇鹳巢村的耕地相连,西南与辜厝村、田头村、厂头村田园连接。以农业为主。土壤大部分属潮泥田,宜种植水稻、甘茨、花生、生柑等经济作物。下
1342、田头村
  田头村是一个单独的自然村,全村都姓黄,始祖黄学士公自宋末从福建省莆田县石狮巷携眷来桑浦山后的田心顶头定居,取名田头。后因此地僻人稀而迁至距原地8公里处的平川(现村址)另建村落,仍用原名。明崇祯年间,村人黄印心官授北京南城兵马司正史之职,告老归林后在家建“积厚堂”;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村人黄乃贞授例入贡,官授甘肃省凉州府正堂,因奉旨治理黄河有功,任满加封奉政大夫,追封三世界、,建府于本村
1343、厂头巷村
  厂头巷村是一个单独的自然村,全村都姓吴,始祖吴菊恩公自明嘉靖年间(约公元1526年)从揭阳县锡场携眷来此定居创村,因村址的主巷头正面有一口古井,故而取名井头巷,后因“井”和“厂”发音相似,久而称为厂头巷。这里是大革命时期0潮安县委吴均炎烈士、妇委张两娇烈士夫妻的故乡。厂头巷村在金石集镇东南侧1公里处,东距潮汕公路1.5公里,西北与龙下村,下陇村接壤,西南隔一小溪与翁厝、赖厝、廖厝等村相望,东侧毗邻
1344、辜厝村
  辜厝村有辜厝(即“大寨辜”)、南埔黄(俗称“大路顶黄”)两个自然村,有辜、黄、洪、庄、吴等姓,辜厝为主姓。辜厝先祖辜氏于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由福建省莆田县迁居桑浦山王埔肚,后因地僻人稀而迁居现村址,以姓取村名,称为辜厝,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村民遵祖训,明礼仪,传统产业为木器制品,素有“鲁班工艺之乡”之美称。辜厝村在金石集镇东南3.5公里处,东离潮汕公路大寨车站0.5公里,东南与彩塘镇和平村
1345、陈厝巷村
  陈厝巷村由陈厝巷和寨尾沟二个自然村合成。陈厝巷始祖陈松门公,自宋末从福建省莆田县携眷来此定居,为纪念先祖,故取名陈厝巷。寨尾沟昔时称潘厝巷,始祖潘德林公自南宋末年,从本市庵埠镇潘陇村移此居住,因住地处大寨之末,四周有沟,故取名寨尾沟。陈厝巷村在金石集镇东南侧2.5公里处,潮汕公路大寨车站离村东侧0.8公里,东北与辜厝村接壤,东南与彩塘镇和平村交界,西畔邻黄厝巷村。全村面积0.5平方公里,以农业为主
1346、黄厝巷村
  黄厝巷村是个单独的自然村,全村除6户潘姓外,其余都是黄姓。宋末黄氏始祖德翁公从福建省莆田县石井巷携眷来此,因其时村有一巷,巷头有哨楼,故以姓氏和巷的特点取村名为黄厝巷。是烈士黄阿玩、黄乌皮、黄弟仔和黄木河的出生地,1957年被潮安县人民政府授予该村为“红色游击区”称号。黄厝巷村在金石集镇东南2公里处,潮汕公路大寨车站离村东侧0.8公里,东北与辜厝村接壤,东南毗邻陈厝巷村,西连张厝巷村。面积0.78
1347、上官路村
  上官路村又名金砂乡,俗名港头林,是个单独的自然村。全村都姓林,始祖分海学士公自宋末从福建省莆田县携眷来此定居。后因村中岁贡士林文聪公在嘉靖十六年时官拜“国相第”画锦回乡,建官厅一座,遂将村名改为“上官路”。上官路村在金石集镇东南1.5公里处,东距潮汕公路大寨车站2公里,东南与张厝巷村接壤,东畔邻廖厝村,北隔一小溪与田头村、厂头巷村相望,村前耕地平坦宽阔,通至桑浦山麓。全村面积1.3平方公里,人多地
1348、赖厝村
  赖厝村是个单独的自然村,全村都姓赖。始祖赖朝奉公自宋末由福建莆田县来此定居,因姓取村名,故称赖厝。赖厝村在金石集镇东南1公里处,东南毗邻廖厝村,东北隔一小溪与厂头村相望,西北与翁厝村接壤。全村面积0.48平方公里,本村人多地少,历来以农业为主,宜植水稻、甘茨、小麦、花生、甘蔗等经济作物。赖厝村是大革命时期0潮汕地下党的活动地点之一。1922年潮安妇运先驱者余益求、张两娇在本村开展妇女运动,成立潮安
1349、仙都三村
  仙都三村原属仙都村(原名山兜),1961年才拆开来单独成为一个村。全村有仙三、谢厝二个自然村,现有林、谢两姓在此聚居。两宋创建的年代都是在宋朝期间。因村人林大钦高中状元,朝庭与状元信札来往时,国“仙”与“山”、“都”与“兜”谐音,出于敬重状元之意,将地址山兜写成仙都。现村尚存状元府第遗址。仙都三村在金石集镇西南侧1公里处,东毗邻仙都一村和仙都二村,西南与塔下村接壤,西南隔一小溪与潘厝村相望。有潮汕
1350、塔下村
  塔下村是个单独的自然村,全村除3户杨姓外,其余都姓林。林氏始祖黄氏妈自宋末(公元1270年)由福建省漳郡迁此定居,同年生一世祖贤隐公。初来时,村南面桑浦山上有一古塔,山名叫塔山,故而村名取为塔下,且一直沿用至今。塔下村在金石集镇西南侧1.5公里处,东北毗邻仙都三村,西北与沙溪镇西林村交界,西南依桑浦山。全村面积1.78平方公里,大部分属砂泥田,适宜种植水稻、甘茨、小麦、花生、甘蔗、生柑等经济作物。
1351、上西林村
  上西林村上酉林村也称西林孙,全村孙姓。南宋初年(公元1128--1142年),始祖从福建省莆田县月潭村迁来此定居,取名西林,后因在村南创新村,故有上、下西林之分。上西林村属潮州市沙溪镇,建国前属东莆区,建国后至1961年先后属第七区,第十区、金石区、沙溪乡、金石公社等。1961年以后,属沙溪公社,称上西林大队,1983年属沙溪区,改称上西林乡,1987年后属沙溪镇称上西林村。上西林村居镇之东,距镇
1352、下西林村
  下西林村下西林村属潮州市沙溪镇。南宋末年(公元1128——1142年)福建莆田县月潭村孙氏到上西林定居,取名西林,至明初(公元1360--1370年)分居一部分往村南创乡,遂分为上,下西林,以区别先后创乡而定名。全村孙姓,397户,1880人,耕地696亩,山地300亩,住房1277间,22912平方米。下西林村建国前属东莆区西林乡,建国后至1961年屑潮安第七区、第十区、金石区、金石公社等。19
1353、内池村
  内池村内池村辖内池、棋般、五房(风雏陇)三个自然村。全村孙扑,卞村内池是明初(公元1370—1380年)揭阳县京岗乡孙氏云峰迁来此处定居,建有公厅,厅前有池一个,后池外加围墙,故而得名内池。内池村属沙溪镇,建国前属东莆区所辖,建国后至1961年为潮安第七,第十区所管,1961年至1975年期间,与下西林村合并为下西林大队,属沙溪公社辖区,1975年后,与下西林拆开单独成立内池大队,1983年属沙溪
1354、贾里村
  贾里村贾里村,谢姓。《贾里族谱》载:“我族未受姓之先,居于姜水,以姜为姓。”“申伯公定王有功,受封于谢,建国于湖南谢邑后世子孙以国为姓,尊申伯公为谢氏鼻祖,此我祖受姓之始也。”这就是该村姓谢之由来。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福建莆田独树都涵首村乌衣巷谢氏肇基公来此创乡,乡名贾里,隐寓西堂贝锦之意,桥号涵头,不忘涵首旧村之义。贾里村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720户,3269人,耕地2020亩,
1355、院前村
  院前村片村,含院前、林坞2个自然村。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4.6千米,彩塘镇政府驻地东南1千米,潮汕公路东侧。属彩塘镇。人口2724人。因村建于宋代替福古寺的庵院之前,故名,居吴、叶2姓。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为砖木结构平房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有耕地345亩,农业主种水稻。有村办企业8家,个体企业15家。主产五金、羊毛衫、服装制品等。1988年村西新辟综合市场1座,面积1300多平方米,商贸颇具规模。
1356、坽头村
  坽头村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4.8千米,彩塘镇政府驻地东南1千米。属彩塘镇。人口2186人。古称龙头村,因村小族弱,龙头名气太重,故改称玲头。又一说田畦连绵成片叫“玲”,谢、陈氏在田畦头建屋耕作,久成村落,故称玲头。聚落呈环形状分布,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平房。有耕地490亩,农业主种水稻,是镇水稻高产区。有村办企业3家,个体企业10家,主产五金制品。有小学、幼儿园各1所。村3面环水,可通航出海;有村道通潮
1357、水美村
  水美村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5.4千米,彩塘镇政府驻地东1千米。属彩塘镇。人口2696人。吴氏创村于明朝中期,因村四面环水,水清而美得名。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为砖木结构平房。村侨胞多是殷硕商贾.于民国初兴建祠堂11座,有明朝大理寺少卿吴一贯“少卿第”石匾额,系明朝状元林大钦书丹。有耕地335亩,农业主种水稻,是镇水稻高产区之一。有村办工厂17家,主要有不锈钢卫生医疗器材、五金等。有小学、幼儿园各1所
1358、新联村
  新联村片村,含新联、林迈2个自然村。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6.2千米,彩塘镇政府驻地北0.5千米,潮汕公路东侧。属彩塘镇。人口2351人。原属彩塘乡,解放后始从彩塘分出称新民村,1954年改称新联。聚落沿潮汕公路东侧呈块状分布,建筑为砖木结构平房,部分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有耕地246亩,农业主种水稻、蔬菜。村办企业10家,个体企业8家,主产五金、塑料制品等。村中有彩塘中学、新联小学、幼儿园各1所。潮汕
1359、仙安村
  仙安村原名杨厝寮。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8.1千米,彩塘镇政府驻地北3千米,潮汕公路在村西。属彩塘镇。人口1143人。明末仙乐村杨氏雇长工来此搭察耕作,定名杨厝寮。1989年因名俗,且不为杨姓所居,改称仙安。聚落呈方块状分布,建筑多三合土砖木结构平房。有耕地302亩,农业主种水稻。副业以浅海捕鱼为主,占全村户数30%,年捕捞量120吨。有小学1所。有村道通潮汕公路。
1360、龙吉美村
  龙吉美村俗称篮径尾。在潮安县城庵埠西北6.7千米,彩塘镇政府驻地北1.2千米。属彩塘镇。人口794人。明代中叶吴氏由今龙湖镇银湖村迁此定居,取义“龙地吉祥美丽”之意,故称龙吉美。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多三合土砖木结构平房。有耕地163亩,农业主种水稻。建筑业是本村主要副业,村民外出施工占村劳力80%,村办企业2家,个体企业78家,主要有五金生产。村儿童历来就读于仙乐二小学。有村道通潮汕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