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淘宝村[37]
1441、硕和村
  硕和村硕和村地处揭东县西北,属于半山区丘陵地带,全村人口1.4万多人,3800多户,党总支委员会一个,分支部把八个,党员238人,毗邻镇政府和北部商贸城,是政治,文化中心,国道206,广梅汕铁路横跨村境而过,是新亭中心片自然行政村之一。 近年来,由于山林经济效益低,很多山地丢荒,村总支把贯彻市、县、镇的会议精神作为动力,实施工业兴村战略,认真做好西江工业园区规划,利用明岭,蛇仔龙等山地,引进了建材
1442、硕榕村
  硕榕村硕榕村地处罗山西北部,人杰地灵,现有总人口9623人,2115户。辖区分为五个单元,总面积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56亩,山地面积1986亩。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是发展的宝地。 硕榕村历来农、渔、蔬菜基地较好,是新亨镇重村之一。菜脯在100多年前就已闻名海内外。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的硕榕村民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指导下,树立和落实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以加快发展为工作主题,大
1443、硕联村
  硕联村揭东县新亨镇硕联村位于揭东县西北部、新亨镇中心区,总人口1.53万人,耕地 面积300多亩,下辖20个自然小村组成的13个经济联合社,共52个姓氏,是新亨镇人口最大,姓氏最多的行政村。 硕联村是个人多地少的人口大村,改革开放后,多数村民为了谋生早已经洗脚上田,离开家乡求发展。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许多外出村民开始经商创业,走上致富之路,工商界、企业界精英层出不穷。  近几年,村党支部、村委会
1444、楼下村
  楼下村楼下村位于揭东县西部,与玉湖镇攘壤。现有区域面积1平方公里,下辖区五个经济联合社,总人口5461人,1320户,耕地面积近1800亩,山坡地面积800多亩。楼下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以白萝卜、龙眼等果蔬种植为主,人均纯收入3938元。近年来,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先后共投资改造旧厕池建设新公厕、疏通排水沟、村道水泥化,整治村容村貌,美化了居住环境,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多次被评为先进
1445、秋江村
  秋江村新亨镇秋江村位于新亨镇西北角,北河从村子东边奔流而下。新白公路由村前而过,交通四通八达。全村总人口5638人,总户数1135户,由三个经联社组成。共有耕地面积1400左右亩,(其中水田900亩,旱坡地500亩)。属于人多地少的村庄。村民主要经济收入靠外出打工、经商、种菜。是集体经济较为薄弱乡村。 近年来,秋江村党总支、村委会在上级党政正确领导下,顺应天时,引导村民在边远耕地种植了100多亩淮
1446、北良村
  北良村新亨镇北良村位于揭东县北部,北河桥闸西侧,周边与桂领镇玉白村,玉湖下坡村,接壤县道107线(即原来白五线)贯穿全境与国道206线相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现有区域面积2.5平方公里,总人口12118人,2523户,耕地面积近1500亩,山坡面积500多亩,主要经济支柱是小工业、养植业和种植淮山为特色农业,是新亨镇北部北河片综合经济实力较强乡村。是新亨镇文明村。 近年来,北良村党总去村委会
1447、白石村
  白石村双峰毓秀,人杰地灵。距市区北15公里的206国道的揭东县新亨镇白石村,是一个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行政村,下辖白石新寨、老寨、军埔、玉林4个自然村,总人口11500人、2340户,耕地面积近3000亩、山地2500亩、全村实现工农业产值5175元,人均收入4500元。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如春风沐着这块古老、富饶的土地。白石村广大干群,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大力抓好两个
1448、仙美村
  仙美村揭东县新亨镇仙美村位于揭阳市北部罗山脚下,周边与锡场镇浦南村、月城镇玉步村毗邻。罗山公路贯穿全境,交通四通八达,地理位置优越、山明水秀,人杰地灵,在这三平方公里的沃土上孕育着一千五百多户,七千六百多人口的炎黄子孙。人才辈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安居乐业、出外乡贤及各界的成功人士,为家乡出谋献策,提供整合的信息平台。村二委一向重视人才,鼓励在校优秀生和考上大专院校贫困生,仙美是有潜
1449、英花村
  英花村英花村地处新亨镇东部,周边与锡场华清、桂岭、玉湖镇接壤,国道206贯穿全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位置优越,交通四通八达。现有区域面积1平方公里,总人口4128人,821户,耕地面积近400亩,山坡地面积100多亩,主要经济支柱是商贸为主,农业主产为辅的特色农业。近年来,英花村党支部、村委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多年来多次被市评为平安村安全
1450、坪埔村
  坪埔村坪埔村位于206国道、揭丰公路国道路旁新亨镇政府左侧。国道至新五公路分干线,入口约二公里路距,东侧一个村庄。前有穿越广梅汕铁路桥下涵洞,地理位置优越,北面山峰叠立,连绵起伏,交通贯穿国道和近邻村庄。四通八达。现有区域面积有2.3平方公里,总人口有8100人,共住户1692户,耕地面积2000多亩。山坡地面积为7000亩。全村经济收入,改革开放后,大部分家庭成员前往深圳、东莞经商发展经济收入,
1451、玉联村
  玉联村玉湖镇玉联村简介 揭东县玉湖镇玉联村位于揭东县西北部,与梅州市丰顺县汤南镇接壤,处榕江支流北河上游,南距榕城26公里,北距丰顺县城(汤坑)10公里。现有区域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近3430.2亩、山地面积2012亩。总人口12312人、2796户。玉联村充分发挥山地资源优势,致力发展三高农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2009年人均收入5287元。多年来玉联村党总
1452、浮山村
  浮山村玉湖镇浮山村简介 浮山村位于玉湖镇东南方,耕地面积2758.92亩,山地面积4048亩。总户数2424户共11130人,两委干部9人,党总支下设9个党支部,党员156人。2009年村民人均纯收入5269元。 浮山村是一个人多地少、以农为主的村社。自改革开放以来,外出珠三角务工、经商的人口多达几千人,多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实施乡贤回归策略,广大乡贤心系桑梓、慷慨解囊,鼎力支持家
1453、东寮村
  东寮村玉湖镇东寮村简介 一、地理概况 东寮村地处榕江北河中游北岸,玉湖镇东部,广梅汕铁路,汕梅高速公路横贯该村庄西边,并设有铁路玉湖客、货运站。东寮村群山环绕盆地,地理位置优越,东与坪上村,南与浮山村,西与吴厝村,北与洪厝埔村相毗邻。 二、基本情况 据资料记载,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期间,祖瑞育公被害,德裕公从揭阳潮临携二子避难至此,在村庄东北面搭寮而居,遂以东寮为村名,距今已三百多年,全
1454、汾水村
  汾水村玉湖镇汾水村简介 揭阳西门外汾水村,地处揭东最北端,与丰顺县汤南镇接壤,临榕江北河上游,因河道至村西北角分叉,成榕江主干两支流,干支流绕村前而过,把耕地与住宅切开,故名汾水。汾水村是著名八一南昌起义军汾水战役遗址。 汾水村史古揭阳蓝田都为图十七,粮里二,民田十五,为村二百一十入典史分管,民国时期为茅四区惠和所辖,现为玉湖镇所辖行政村,有耕地面积2725.9亩,山地面积10147亩,村总面积1
1455、林厝村
  林厝村玉湖镇林厝村简介 林厝村位于玉湖中心区域,东与吴厝村、湖岗村接壤,北与玉联村接壤,耕地面538.9亩,山地面积270亩,总人口2255人共463户,现有党员54名,村两委干部5名。玉湖主要的镇道贯穿林厝村,交通便利,部分区域以成市场。全村以农商相结合,农业主要以种植经济作物和鱼池为主,商业主要是以个体经营户为主,集体经济非常薄弱。 为落实市委书记陈弘平提出的创建综合优秀镇和环保优秀镇的指示精
1456、桂东村
  桂东村霖磐镇桂东村住于霖磐镇东部,北至月城刘畔村,南至榕江南河,西至桂西村接壤,东至榕江梅云堤,地理位置环绕榕江,水路畅通,镇区道路从村庄通过,交通比较便利,现有区域面积约3.7平方公里,总人口11860人,2530户,耕地面积2970亩,属霖磐镇最大村庄,是革命老区,人杰地灵,环境优美。2007年揭阳市百龙闹榕江竞赛中夺得百龙冠首,2008年潮汕四市龙舟赛中夺得第七名,扬誉海内外。2009年揭阳
1457、棉洋村
  棉洋村座落在揭东县西部,月城镇南部,揭阳市母亲河榕江河之滨。总面积2500多亩地。耕地面积2020亩,人口7000多人。旅居海内外侨胞,港澳台同胞2000多人。分为新厅、前寮、东围、美围、溪头5个经济联合社。棉洋村有村办自来水厂,供给全村人民钦水吃用水。村内有国广日盛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永固五金厂、鸿润发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多家。各个经济联合社、农业、工业蓬勃发展,形势喜人,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
1458、松山村
  松山村位于榕江北河之滨,月城镇东部,东面与市区磐东镇北河村、河中村、沟美村接壤,南连本镇棉洋村,西与本镇月南村交界。省道揭陆公路穿越全境,受市区幅射,交通四通八达,地理条件优越。松山村下辖松王、松郑、松林三个经济联合社。总区域面积约2平方公里,总人口7301人,约1400多户。近年来,松山村党总支、村委会着力推进经济发展。目前松山村有规模上企业三家,主要从事不锈钢、五金、塑料加工业,个体私营企业近
1459、塔西村
  塔西村白塔镇塔西村位于白塔镇区西南部,周边与本镇塔东村、元联村接壤。现有区域面积1.5平方公里,总人口5301人,1180户,耕地面积970亩,主要经济支柱是食品加工,毛织服装,水产养殖,蔬菜种殖,2009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269万元,人均收入5200元。近年来,塔西村党总支,村委会,在上级党政正确领导下,顺应天时、地利、注重人和,着力推进经济建设全力发展社会事业,取得了瞩目成绩,目前,全村
1460、围头村
  围头村位于揭东县桂岭镇区东南部,周边东为东升村,北为岭丰村,西为玉步村、南柏公路,地理位置优越,总人口6555人,1490户,干部职数7人,党员142人,耕地面积有1530亩,山坡地30多亩,主要经济支柱以羊毛机械工业和种植业、养殖业为主。2008年被揭阳市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同时被评为文明先进单位。近年来,围头村党总支,村委会在上级党政正确领导下,顺应天时、依托地利、注重人和,着力推进
1461、湖西村
  湖西村位于棉湖镇东南部,毗邻与普宁市新坛村、太兴村、湖美村接壤。全村总人口近4000人,辖区内有湖西小学、湖西中学,源创、兴贤二所职校以及工业商铺近100家,村容村貌整洁,老人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文物古迹湖西黄氏房祖祠是中共苏维埃农民运动会址,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62、厚埔村
  厚埔村处于棉湖镇北郊,东南部与普宁市赤岗镇交界;东北部与本镇上浦村相连;南部与新湖村接壤;西北部与甲埔村和境潭村相连;全境面积约1.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798人。本辖区位于洪棉公路、棉东公路的交汇点,棉东公路从辖区内经过,是我镇的主要交通枢纽,也是我镇发展新一轮经济建设的重要地区。辖区内有厚埔金园工业集中区、揭阳市22万伏输变电站、揭西县城北中学及厚埔小学;有棉湖镇唯一的革命烈士墓。传统民间文艺
1463、新安村
  新安村新安村位于流沙市区,东北面与新坛村、溪尾村为邻,南面与前蔡村、光草洋村为邻,西面与已改建的中华新城楼区融为一体,其中一部分是村民旧房改造的住户。国道324线(流沙大道)把村居分为南北二部分,农业人口现为1642人,527户。 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新坛村陈姓一支(引祖)到此置寨,取名新安,流沙圩的起源亦在新安置寨后逐渐形成。 解放后几十年,新安村土地服从政府建设需要以及村民宅基地分
1464、新坛村
  新坛村新坛村位于普宁流沙市区东郊,是广东省生态文明村。国道324线(广汕公路)穿村而过,紫晖园花木苍翠,新坛生态园花果飘香,河仔溪风景带秀色怡人。全村面积2.7平方公里,总人口1.2万多人,2600多户。下辖新祠堂、莲叶埔、西湖里、白虎头、后壁园、三沟洋、新南、高龙8个自然片区。全村形成了以商贸为主,加工业、服务业为辅的产业结构,从工从商者众。有流新旅社、粤东货物调运中心、流沙水果专业市场、流沙茶
1465、斗文村
  斗文村  斗文行政村,曾用名斗门。位于流沙市区北面1.7公里处,西临练江。全村总面积1.71平方公里,总人口7100多人,1200多户。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有卢、陈、李、顾、施五姓居民至此定居,村落周围小溪环绕,地形似斗,卢姓为主姓,认为要炉旺,炉门是关键,遂取名斗门,后雅称今名。村已形成了以服装生产为主的支柱产业,有个体企业140多家。有村级中学和小学各1所,村有老爷宫、娘宫等多处历史文
1466、秀陇村
  秀陇村  秀陇位于流沙市区东侧,东南毗邻中河开发区。村内交通发达,环市北路从村中穿过。明末(约公元1640年)福建省莆田县张姓一支到此定居。全村人口2800多人,500多户,村民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生产,以拉链企业为主,服装企业为辅。民风朴实,环境优美,有社区花园五处(长春园、康乐园、诚意园、寨前园、寮前园),素有文明乡之称。该村于一九三八年成立0地下党组织,是革命老区。
1467、华溪村
  华溪村  华溪村在普宁市区东北3.5公里处,广汕公路从村南面经过。全村总面积约为1.6平方公里,有1400多户,总人口7200多人,村民有陈、李、林三个姓氏。因村北地势低洼,每逢大雨溪水汇集可行舟,故初名下溪仔。1927年疏通渠道,消除水患,华溪中学,遂改名为华溪村。村有集体企业6家,个体企业40多家,以服装加工业为主。村北有流沙中学,村西有由旅泰侨胞李锦清先生捐资人民币800多万元兴建的华溪李锦
1468、光草洋村
  光草洋村地处市区东南侧,设有六个园片,7个村民小组,493户,农业人口2010人,非农业人口630人,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黄氏一支从揭阳迁此辟村,昔乃荒野,杂草丛生,因荒与方谐音,故名方草洋,解放后改称光草洋至今,辖区内交通便捷,立新路、环城南路横穿,辖区内有天天渔港大酒店、流沙第四小学、农业银行、信用社等多家企业厂家,超市、医药商店,商贸活跃,基础设施完善,各项便民服务设施配套完整
1469、东埔村
  东埔村位于普宁市流沙南街道东2.7公里处。广汕公路穿村而过,是革命老区。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黄姓一支从福建迁此定居,地在荒埔东侧,始称乐埔仔,后改名为东埔。村民精工制作豆干有200多年历史,以皮嫩肉香驰名。全村现有村民1554户,人口7400人,现有耕地面积220亩,村两委班子成员7人,设村民小组4个。75%以上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主导产业为服装加工。目前,东埔村东有服装加工区,西
1470、马栅村
  马栅村隶属普宁市流沙南街道,位于大南山北麓山地边缘,距市区约3公里,马栅村各姓氏都是明末清初来自福建的汉族移民。马栅村现有住户1600多户,人口约8030多人,村两委班子成员8人,全村设置村民小组5个。马栅村是著名侨乡,旅居海外乡亲大约1.5万人。村始建于明末清初,有黄、罗、冯、戴、郭、杨等姓氏,村原名新田寮,因清初潮阳租主马大德死后葬于村前,有罗星堵水口之称,先民为纪念其生前传播文化以及兴修水利
1471、泗竹埔村
  泗竹埔村在普宁市区东南2.6公里处,是革命老区。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12年),江、罗、吕等姓居民迁此定居,因此地荆棘丛成,竹林成片,遂名刺竹埔。清初,江、罗为主姓,取江、罗二字部首合成泗字,改为今名。泗竹埔是重点侨乡,有海外侨胞达0.6万多人,多居东南亚。有育光中学,4公里混凝土结构的睦邻路和睦邻亭,均为海外乡亲捐建,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江西人吕东阳到村执教兴学,并带领村民治理
1472、泗竹仔村
  泗竹仔村位于市区中心,流沙南街道以南,东至揭神路,南至普宁大道,西至文竹路。村民总户数171户,人口889人,现有村两委班子成员4人,全村设村民小组3个,耕地面积65亩,村民主要以农、工为主。辖区交通便捷,有个体服装厂多家,医药商店,侨中实验学校等便民服务设施,地理位置日益凸现。
1473、军屯村
  军屯村位于普宁市流沙南街道东南方,距普宁市区3.5公里处。常住户数360户,人口2000多人,现有耕地50多亩。村两委班子成员4人,全村有半数以上从事二、三产业,有个体企业20多家,主要从事服装加工。村内有小学一所,村集体兴建的有东城酒家、老人活动中心和敬老院,新修建的乡道横贯全村。环城南路从村口经过,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
1474、平湖村
  平湖村地处普宁市区中心,为流沙最早开埠经商地之一。全村现有农业人口1421人,流动人口2万人;村民以住房出租、经商为主,打工为辅;村集体年收入9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000元;村两委干部5人,支部党员56人。近几年来,平湖村投资全村改水工程,兴建小广场、配套球场、戏台等文化活动设施,大大改善村容村貌,同时增加治安投入,为村民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和居住环境。
1475、赵厝寮村
  赵厝寮村创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现有6873人,1608户。赵厝寮位于普宁市区中部,紧邻流沙新河,流沙大道和主要市政道路穿村而过,交通四通八达,全村面积约4.5平方公里,高楼耸立,商贸活跃。辖区有普宁中药材市场、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药饮片配送中心。集体经济欣欣向荣,村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政通人和。
1476、赤水村
  赤水村位于流沙西街道南面,市区环城南路与普宁大道平行贯通辖区,玉华路、广达东路纵向连接以上两道,村交通便捷。村道全部水泥化,排灌沟硬度化,辖区面积约2.6平方公里;总户数2449户,人口11569人。村现已建成6000平方米中心广场,配套戏台、球场、小花园;配套完善了老年人活动中心等一批文化活动设施;建成占地46亩,建筑面积15000多平方米,配套齐全,构筑新颖,蔚为壮观的赤水学校;改建了2400
1477、白沙陇村
  白沙陇村位于普宁市区中心,全村人口853户3415人。白沙陇地理位置独特,是普宁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有多家市行局、部门、金融机构在辖区内办公。白沙陇商贸发达,辖区内有城西服装市场、车站、白沙陇鱼肉菜市场、西园农贸市场,市场物产丰富、购销两胜。白沙陇村交通便捷,有广汕公路、南平路、赤华路、新河西路、侨北路、白桦路交错相连,四通八达、车水马龙。有侨联温泉宾馆、嘉豪大酒店、运通、金桥、桥西、粤东等多家宾
1478、南园村
  南园村地处市区西北部,全村现有人口1392户5570人。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利,有环市北路、南平路、赤华路及南华路纵横交错。在村党政的正确领导下,生产发展,以发展农村工业为龙头,先后有18家企业落户南园,上规模企业5家,全村工农业产值在2.5亿元以上,人均年收入5000多元,在此基础上投资建设工业通用厂房,筑巢引凤,建成南园小食街,成为集体收入主要来源。南园村民生活宽裕,村内有服装市场、轻纺城、布
1479、西陇村
  西陇村曾用名东栅,公元836年改为西陇。古有未有茙水都,先有西陇社。位于普宁市区北偏西部,全村总人口1678户6714人。西陇村土壤肥沃,主种水稻、甘薯,上级水稻丰产试验区设于。西陇村交通方便,有环市北路穿村而过,村道全部水泥化。由于地理位置独特,多个大中型企业、市重点建设项目金莎国际大酒店、普宁人民广场落户西陇。西陇有竹篾加工传统,竹帽、竹扇远销海内外,西陇灯笼名闻遐尔,素有灯笼之乡之称。由海外
1480、新寨村
  新寨村位于普宁市区东北3公里处,总人口480户1920人。新寨村以农业为主,主种水稻、甘薯。村内创办新寨工业区,有13家企业落户于此,以制衣为主。办有新寨学校、村小公园。三面环水的中央楼是村侨联会址,为海外乡亲占振河等捐建。市电力厂设于新寨境内。乡村公路水泥化直通市区,新河绕村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