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福建省卫生村[20]
761、盐仓村
  盐仓村人口1568人,376户,分为12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1080亩,虾池174亩,浅海滩涂及周网126亩;村设党支部1个,党总数41人;村财收入41万,农民人均纯收入8289元;该村是台湾青枣生产基地,村民收入主要以水果和浅海滩涂为主。村民均为翁姓。
762、山后村
  山后村位于诏安、云霄、东山三县交界处,总户数508户、总人口2034人,设有1个党支部、党员数72人,十三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数35人,村财年收入80万元、2011年人均纯收入9500元,耕地面积1907亩、咸水养殖池面积400多亩、滩涂面积500多亩。农产品以青枣、青梅、龙眼为主,海产品以养殖海蟹、虾、鱼为主。我村处于沈海高速公路东山出口处,交通方便,是企业投资办厂的选择之地,目前已有几家名牌企
763、东门村
  东门村位于梅岭镇政府驻地南部,直距5.7公里。东南临诏安湾,西接南门,北倚烟墩山。只辖东门自然村,村委会驻此。二面环海,地势险要,为诏安海上门户。吴、林、黄姓杂居,聚落成长方形。204户,926人,汉族,讲闽南话,组成3个村民小组。渔农并举。耕地面积320亩,其中水田150亩,农亩170亩。主种水稻、花生、地瓜。渔业有大竹排放绫200只。海水捕捞,小海作业,鱼产品有金色沙丁鱼、马鲛、鲳鱼、鲶、虾、
764、田中央村
  田中央村位于梅岭镇政府驻地南部,直距2.3公里。东邻下傅村,西临诏安至宫口县道,北至董厝前,南至诏安湾。辖田中央一个自然村,村委会驻此。地势平坦,陈姓村落,呈长方形。298户,1220人,汉族,讲闽南活,组成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676亩,其中水田205亩,农地471亩。主种花生、地瓜、水稻、甘蔗。有三排放笼船16艘,虾池近百亩,3个鲍鱼场、1个育苗场。结合捞海贝壳和运输。山林360亩。小学一所、
765、悬钟村
  悬钟村位于梅岭镇政府驻地南部,直距3.5公里,宫口港东岸。东面诏宫公路,西至宫口,南连东门,北邻腊洲。辖小悬钟一个自然村,村委会驻此村。地处沿海平原,杨、林、陈等姓杂居。聚落呈棱形。720户,2945人,汉族,讲闽南话,组成13个村民小组。以渔为主,渔农结合。耕地面积1959亩,其中水田459亩,农地1500亩。主种花生、地瓜、水稻。渔业以养殖为主,兼内海捕捞。有机帆船7只、大三排20只;开发虾池
766、腊洲村
  腊洲村位于梅岭镇政府驻地南部,直距2.7公里。东邻田中央,西至宫口港,南连小悬钟,北靠祥麟塔。辖腊洲一个自然村,村委会驻此。杨、陈、商、许、钟等姓杂居,村落呈三角形。205户,910人,汉族,讲闽南话,组成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606亩,其中水田140亩,农地466亩。主种花生、地瓜兼种水稻、甘蔗。渔业以养殖为主,兼内海捕捞。有三排船近60艘。养殖对虾230亩。有小学一所,医疗室一所。通汽车。境内
767、宫口村
  宫口村位于梅岭镇政府驻地西南部,直距4.5公里。地扼宫口港入海口,东邻悬钟(小悬钟) ,南与赤石湾毗邻。辖宫口一个自然村,村委会驻此。张、陈、沈、白等姓杂居,聚落呈长方形。370户,1397人,汉族,讲闽南话,组成3个村民小组。地势平坦,渔农并举。耕地面积369亩,其中水田96亩,农地273亩。主种地瓜、花生、水稻。渔业拥有拖网船3艘、小机船15只。产品有金色沙丁鱼、马鲛、鲳鱼等,并发展海水养殖对
768、外凤村
  外凤村位于国道324线边,全村550户2170人4个村民组,党员84名。耕地面积745亩,其中水田357亩,农地388亩,山地1508亩,水果550亩,水产养殖面积250亩。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0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770万元,第二产业105万元,第三产业1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60元。外凤村以养殖业和服务业为主,沿国道两侧建有商业、服务一条街,高速公路通车后,服务业较为萧条,正处于
769、西山村
  西山村位于下宫线东侧,东接林中村、西连下寮村,分上西山和下西山两个自然村,6个村民组325户1290人,党员54名。有耕地399亩,其中水田200亩农地199亩,山地834亩,水果438亩,水产养殖面积30亩。2010年经济总收入62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00万元,第二产业210万元,第三产业1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85元,西山村村民的外出打工为主,村集体经济较薄弱。
770、桥头村
  桥头村位于桥东商业街东侧,北倚东溪,南临桥东洋,全村263户885人4个村民组,党员34名。耕地面积420亩,其中水田220万,农地200,山地343亩,水产养殖面积30亩。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3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78万元,第二产业150万元,第三产业2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2元,桥头村是镇政府所在地,沿桥东商业街下半段有一定的发展空间。龟山村是桥头村的自然村,三面环溪,龟山竹笋
771、仙塘村
  仙塘村位于城铁路两侧,北接南山,南连含英村,全村1380户5850人,24个村民组,党员148名。耕地面积3465亩,其中水田1900亩,农地1565亩,山地4656亩,水果940亩,海涂地800亩,养殖面积844亩。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14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8180万元,第二产业1551万元,第三产业24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76元,该村以海水养殖业和采石加工服务业为主产业。
772、西浒村
  西浒村位于国道324线南侧,与西沈相连,全村670户2695人7个组,党员70名。耕地面积1141亩,其中水田914亩,农地227亩,山地3807亩,水果465亩。2010年总收入1055万元,第一产业877万元,第二产业88万元,第三产业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96元。
773、下寮村
  下寮村位于国道324线与下官线交叉口,漳诏高速公路东互通口位于该村境内,全村233户847人,分4个村民组,党员34名。有耕地面积230亩,其中水田110亩,农地120亩,农地120亩,有山地500亩,水果162亩,水产养殖197亩。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06万元,第一产业277万元,第二产业120万元,第三产业1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24元,下寮村地理位置较优越,有多家石材企业,餐饮业
774、澳头村
  澳头村位于东溪下游东侧,耕地面积963亩,其中水田750亩,农地213亩,433户1556人,3个村民组,党员55名。农村经济总收入872万元,第一产业657万元,第二产业72万元,第三产业1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90元,澳头村以蔬菜种植业、鱼苗捕捞、销售业、家禽养殖业为主。
775、新东亭村
  新东亭村是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金星乡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50624200208。
776、走马村
  走马村位于太平镇最南端,全村总面积约21平方公里,下辖7个自然村,总人口7235人。主要农副主产品是青梅,前几年,由于农副产品价格低下,使我村村民生活更加贫困,自2006年遭受“珍珠”、“碧利斯”特大洪灾后,更是把我村推向风口浪尖,当时曾流行这样的一句村谣“走马稻田无人种,走马不走成坐马”。近几年来,村党支部在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迅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全力对外招商引资,于2008年创建走马村
777、雄鸡村
  雄鸡村共611户,总人口约2262人。农户主要收入为水果、耕种和外出务工。
778、新联村
  新联村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太平镇,全村共有209户,768人,面积约5.2平方公里。地处建设乡与太平镇交界处,牛皮径下,闽台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所在村,村子坐落于诏平线两侧。村庄房子排列井然有序,语言为诏安话,民风淳朴。主要盛产青梅、荔枝、菠萝、橄榄、沙糖桔、八仙茶等名、特、优果茶。新联村基础设施完善,环村路四通八达。水、电、通信设施完备。距离留有抗元民族英雄陈吊眼兄妹、天地会及战争年代革命前辈斗
779、考湖村
  考湖村位于深桥镇西北面,与深桥村接壤,全村总人口约2000人。近年来随着一批企业的相继落户,我村大力鼓励村民就进就业,大力支持企业用工需求。同事抓住县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机遇,合理规划村容村貌,推进工业工地征用,为推动县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780、西坑村
  西坑村位于深桥镇西南侧,国道324线与漳诏高速公路的交接处,全村总人口近4000人,其中劳动力资源约3200人。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外出务工,近年来随着福建合口味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漳州燕锋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大企业相继落户,村民大多回村进厂务工。
781、树美村
  树美村位于深桥镇西南侧,与汾水关旅游区接壤,是深桥镇最西边的一个行政村。全村总人口998人,其中劳动力资源598人,农业生产以大棚蔬菜的种植为主,因与广东距离很近,大部分的人前往广东务工。
782、溪南村
  溪南村位于深桥镇的东南侧,漳诏高速公路旁,与埔上村接壤。全村总人口近7000人,耕地总面积约3500亩,是深桥镇最大的行政村,也是县荔枝、蔬菜的生产基地之一。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于外出务工及农业生产收入。
783、上营村
  上营村地处平原,聚落沿溪边而建,呈长方形。许氏集居。2009年有281户,968热播。汉族,讲闽南话,组成6个村民小组。以农为主。耕地面积540亩,其中水田380亩,农地160亩。主种水稻、甘蔗、花生。初级小学一所。
784、华表村
  华表村位于深桥镇西南侧,沈海高速公路旁,与后埔村、下园村接壤,全村总人口2422人,劳动力资源1200人。农业生产以设施农业为主,剩余劳动力主要流向广东等地。
785、万田村
  万田村位于深桥镇政府的西北面,与深桥村、凤寮村接壤,北邻西潭乡,距离县城约4公里。全村总人口约900人,乡村劳动力资源约500人。由于水资源限制,我村今年来大力支持鼓励村民兴办家庭手工业,家庭工厂,增加村民收入。
786、顶上村
  顶上村位于前楼镇东南面,地处陆海结合部,毗邻诏安湾海域,隔西埔湾海堤与陈城镇相连。顶上村由顶上、下沃、下林尾三个自然村组成,共210户,926人。耕地面积500亩,滩涂面积11000亩。全村主要以渔业生产和海上吊养殖为主要经济收入,现有拉蚌船16艘,竹筏及其它小马力船只共有80艘,海上吊养殖1000亩。
787、东英村
  前楼镇东英村是前楼镇政府所在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全村辖岱寮、东郑、东陵、下英4个自然村,人口1996人,耕地面积800亩,林地3000亩。该村是一个以种植芦笋、蔬菜为主的纯农业村,农村劳动力以外出务工人员居多。
788、前楼村
  前楼村位于东山县西南面,由前梧、洋上、土楼3个自然村组成,分成12个村民小组,共有535户,人口2173人。地处丘陵地带,拥有耕地面积1100亩,山林地面积1171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0%,平均海拔340米,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8℃,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为红黄壤地带,特别适宜芦笋、果树等作物生长。辖区有水库1个,水容量40万m³,盐场1个1300公亩,淡水养殖100亩,虾池养
789、径里村
  径里村辖径里、下溪、东埕、车里4个自然村,全村345户,1409人,人均耕地面积0.75亩,人居分散、自然村多是该村人文结构的特点,该村立足做强全县突出的柑桔等特色的果蔬基地,柑桔种植面积700亩,产量高、品质优,赢得了市场的广泛青睐,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790、岱南村
  岱南村位于东山岛西南面,距县城西埔中心仅2公里。由顶岱南、下岱南、后边、洪厝四个自然村组成。全村现有1098户,4263人,其中党员177人,辖区面积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50亩,宜林山地680亩;浅海滩涂4200亩,盐田1.15万公亩,是山、海、田骈臻鼎立的富庶之村。得益于独厚的山、海、田自然资源和位于西埔、前楼两镇结合部的地理位置,使岱南村上可对接县城西埔辐射,下可扼守前楼镇东大门,
791、美山村
  美山村,地处康美镇中部,东接马銮村,西南连康美村,耕地面积710亩,辖4个村民小组,234户,总人口946人,党员45人,是一个以芦笋种植业为主的农业村。
792、西埔村
  西埔村简介西埔村是县城和西埔镇政府驻地,是重要的县城组成部分,分成口圩和内圩两个自然村。土地面积1779.5亩,全村共1019户,总人口3624人。村设立党总支,共有3个党支部,党员人数83人。西埔村财政年收入60万元,主要来源是店面租金和场地租金收入。由于地处县城,经多年开发和城中村改造,现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经商和务工。去年,村工业总产值32071万元,农业总产值30万元。
793、宅山村
  宅山村简介宅山村位于县城城区,占地面积3501.1亩,由主村和2个自然村组成,其中耕地面积400多亩,山地面积300亩,林地面积30亩。总户数901户,人口3226多人。村设立党总支,共有党支部4个,党员97人。去年,宅山村工业总产值2317万元,农业总产值595万元,村主要靠房屋出租创收,年收入10万元。村民以经商、打工为主业。
794、探石村
  探石村简介探石村位于西埔镇南面,与陈城镇接壤,占地面积6609.6亩,由主村和12个自然村组成,其中耕地面积1344亩,林地700亩。全村共823户,总人口3195人。村党总支由3个党支部组成,党员人数106人。去年,探石村工业总产值30781万元,农业总产值1952万元,年财政收入35万元,主要来源是资源承包款,村民以种植为主业,辖区企业共有28家,以水产加工业为主,主要是新福水产有限公司、东盛
795、双东村
  双东村简介双东村位于西埔镇南面,与前楼镇接壤,由主村和两个自然村组成。占地面积2708.1亩,其中耕地面积480亩。总户数465户,人口1848人。有党支部1个,党员人员74人。村财年收入22万元,主要来源是土地开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芦笋种植和务工。近几年,双东村工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去年工业总产值26496万元,农业总产值950万元。由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吸引25家企业入
796、白埕村
  白埕村,位于东山县南部,全村共有956户3880人,面积2.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50亩,山杂地1220亩。是陈城镇一个农业大村。2009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5亿元,人均纯收入4800元。 白埕村在建村前,是一大片荒沙滩,每逢冬天,飞滚的白沙像一片白雾,夏天又像白茫茫的大海。建村后,村的四周有千顷的白晒埕,故取名“白埕村”。 宋时,白埕属漳浦县安仁乡思政里。元袭宋制。明代,为漳浦县五都(明
797、湖塘村
  湖塘村,古称南湖、碧浦,位于东山岛西南端。全村共有870户3054人,面积4.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00亩,林地面积3800亩,盐埕面积465亩,海滩面积4000亩。 湖塘村环境幽美历史悠久,唐末宋初大理学家蔡元鼎讲学大帽山时定居南湖。明末清初已发展形成七蔡(七个自然村)。清初测界禁海,东山岛上居民全部迁入内地,十八年后台湾归顺康熙王朝禁令取消,散居内地七蔡人陆陆续续迁回故里重建家园,恢复
798、港口村
  港口村位于东山岛的西南端,全村共有505户人口2057人,是一个集农、林、盐、养殖等多种产业的村庄。 古代港口村也称碧浦,邻近的海湾是天然的避风港,故称为碧海沃,村名也由此而来。明嘉靖年间,明朝官兵战船曾在此设伏,全歼入侵的葡萄牙侵略者。 港口村盐场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这里紧邻诏安湾,海运交通便捷,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诏安县盐场官府首次设立五都港口村政课税,盐业渐渐形成规模。 由于盐场官府设
799、后姚村
  后姚村位于东山县东南端,全村共有160户670多人,由后姚、东厝自然村组成,耕地面积300多亩。 后姚村民国时属东南乡陈城圩保,解放后属湖港乡初级社时属港口乡,高级社属港口大队,1961年6月1日成立后姚大队,改革开放后改为后姚村。 改革开放后,后姚村改变传统的务农观念,由单一的农作物种植改变为芦笋种植和果树种植多元化,部分剩余劳力外出打工。目前,全村年总产值1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4000多元
800、陈城村
  陈城村,明嘉靖年间称下城,位于东山岛东南部,是陈城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全村共有1245户5015人,耕地面积2712亩,包括顶城、陈城圩、前黄、北山等五个自然村,山林面积4500亩,盐田1087亩,农、林、盐是本村的主要经济来源。近年来在原有的生产基础上,大力发展近海渔业生产,有竹桁捕捞25槽、档桁8槽、鲍鱼场60多场、网箱吊养20多户、虾池60多个、贝壳类养殖15家。 陈城村是东山岛形成较早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