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福建省卫生村[21]
801、山东村
  山东村位于东山县西南部,由山东和前坑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172户733人,面积0.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70亩,山果林地500亩,水产养殖面积120亩,是一个以种养业为经济主体的农业村。 山东自然村座落于旗山的东面,故名山东。建村始于明朝中后期。全村有126户537人。清时属诏安县五都五图厩下保山东村,民国时属东山县东南乡,1950年农历3月25日解放,1954年冬成立互助组,1955年
802、澳角村
  澳角村,位于东山岛的东南突出部,大肉山脚西侧,由澳角、湖仔、大帽山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841户3578人,陆地面积7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80亩,山林面积5050亩,海岸线长10公里,是东山岛主要渔村之一。 湖仔村在澳角西面,有115户464人,该村面临澳角湾,是一个渔村。村名含义因座落于经山和湖仔山之峡处,胡有“湖隙山”之称,因村前临海叫南湖,取名“湖仔村”。大帽山村因建于大帽山腰,故名“大
803、樟塘村
  名称来历 相传,古时候有一棵大樟树,在每月十五月圆时,树影倒映在距离数百米远的池塘里,景致优美,故取村名樟塘。 行政隶属 清时属诏安县五都四图张塘保张塘村;民国时(1940年)属东山县统一实验乡、分设樟东保、樟西保、樟中保;建国后属三区樟塘乡;1956年为樟塘乡驻地;1959年属康美公社樟塘大队;1961年属樟塘人民公社樟塘大队;1984年6月属樟塘乡樟塘村;1993年属樟塘镇樟塘村。 历史人文
804、南埔村
  名称来历 明末清初,南埔先祖从福建兴化府前来开基,村建于草埔之南,故名。 行政隶属 清时属诏安县五图南埭保;民国属东山县复兴乡;建国后属二区湖南乡;1959年属康美公社南埔大队;1961年属樟塘公社南埔大队;1984年属樟塘乡南埔村;1993年属樟塘镇南埔村。 历史人文 1931年,新加坡侨胞谢联棠(1888-1974年)在家乡创办“南埔南薰小学”,师资经费全由他负责。建国后他仍常寄款资助办学。被
805、湖尾村
  行政隶属 清时属诏安县五都五图南埭保湖尾村;民国时属东山县复兴镇湖尾村;建国后属二区湖南乡;1959年属康美人民公社湖尾生产大队;1961年属樟塘公社湖尾大队;1984年6月属樟塘乡湖尾村;1993年属樟塘镇湖尾村。 历史人文 湖尾属“颖川文化”,发源于河南省开封府和美“陈氏祖祠”,明代迁居东山湖尾,有五百年历史。清代留田村乡亲移居台澎,在那里建了村庄叫林投巷,有一年,村要建祖祠,派人去,大家踊跃
806、下湖村
  行政隶属 清时属诏安县五都三图康罗保霞湖村;清宣统二年(1910年)属诏安县东山自治区中区;民国五年(1916年)东山建县属二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东山县中兴镇霞湖保;建国后属三区南湖乡(包括霞湖、南山、西港、岭下);1957年属樟塘乡霞湖乡;1959年属康美公社下湖大队;1961年属樟塘公社下湖大队;1984年属樟塘乡下湖村;1993年属樟塘镇下湖村。 历史人文 该村于明代万历年间祖先
807、港西村
  行政隶属 清时属诏安县五都三图康保罗港西村;民国属东山县中兴镇港西保;1950年建国后属三区港西乡;1954年港西、下湖、南山合并为南湖乡1958年属康美公社港西大队;1961年必樟塘公社港西大队;1984年属樟塘乡港西村;1993年属樟塘镇港西村。 历史人文 五百多年前,祖先开基村庄,挖了一口“仙泉大井”深20多米,井口1平方米,井水没干过。60年代曾有1000多驻军饮用这口井。明清时代,港西村
808、磁窑村
  杏陈镇磁窑村位于东山岛西北部,离东山八尺门大桥约2公里,全村有169户,约710人,分三个村民小组。设一个党支部,有党员37名,辖区总面积约108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61亩,海地(含滩涂)约250亩,种植业发展较杂,有芦笋、水果、粮食等。海水养殖有泥蚶、龙须及虾和青蟹,大部分村民以外出打工为生,全村约有二百多人从事务工行业,去年村民的人均纯收入5432元,增长12%,村后有宋代瓷窑遗址,被东山县
809、高陈村
  高陈村位于杏陈镇西北方,东邻前何村及后林,北邻磁窑村,南至大海,西邻大海。全村有2个自然村,现有385户,总人口1600人,总面积1800亩,其中,滩涂及虾池面积600亩。2010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上。我村主要以龙须菜、鱼、虾、蟹等水产品养殖为主,还有芦笋、水果等种植业,村集体经济来源为滩涂出租。我村有1个老年活动中心。全村农村医疗保险的覆盖率100%,低保户全面覆盖。近些年, 我村还荣获
810、径口村
  径口村地处东山县西北部,毗邻埕英、礁头、坑内、大产村和向阳盐场,是县疏港公路及漳州沿海大通道双码线交叉点,是东山县进出岛的交通枢纽。全村共197户859人,其中农业户口801人,非农业户口58人,全村占地面积约2000亩,其中村居占地65亩、耕地100亩、山林1100亩、盐场890公亩、淡水养殖池70亩,被疏港公路及漳州沿海大通道双码线征用约340亩。本村地灵人杰,旅居港、澳、台、新加坡等地宗亲子
811、埔头村
  埔头村是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杏陈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50626103207。
812、礁头村
  礁头村位于东山县西北面,村属杏陈镇人民政府管辖,该村东面与西山岩一、二级水库相连,南临埔头村,西临东山县向阳盐场,北与径口村接壤,公路与双码线相通,全村总人口1516人,375户人家,下设6个村民小组,全村耕地面积556亩,山林面积850亩,盐田2648公亩,村财年收入25万元,人均收入5200元。该村历来以山、海、田的地理优势著称,有着丰厚的农业地理优势,是个传统的农业村,该村淡水、海水资源相当
813、共和村
  小溪镇共和村地处平和县城小溪镇的中心,是名副其实的城中村,全村246户,946人,现有耕地192亩。共和村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采取农、工、商并举多种经营方式,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2年全村总产值6500万,村民年纯收入112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44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1500万元。近年来,共和村积极推进依法治村进程,实行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增强民主透明度,实行增收节支的财
814、宝善村
  小溪镇宝善村位于县城黄金地段北环路与正兴大道的交汇处,四周分布着县-、法院、检察院、洲际酒店、小溪商贸城、宝善公园、正兴学校、书香丽景小区等,交通位置极为重要。全村八个村民小组,1996人,耕地面积280亩,山地面积2300亩,水利资源丰富,并有适宜的土壤、气候等高效生态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全村以种植蜜柚为主要产业,蜜柚营销、交通物流、住宿餐饮服务业并举的多元化发展的经济模式。全村2012年村财收
815、旧县村
  旧县村地处小溪镇东部,是平和县城的东大门,迎宾路贯穿全村,有12个自然村,3025人,党员68人。耕地面积691亩,林地面积1194亩。2012年村财收入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500元。形成工业、蜜柚种植及加工为主导产业,商贸、物流、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近年来小溪镇涌现出来的明星村,先后获得“2010年服务工业发展先进单位”,“2011年度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2012年
816、联星村
  小溪镇联星村位于平和县城西部,大坂洋工业集中区座落在村西部,县城西环路环村而过,交通便利,是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处,全村人口3082人,党员95人,耕地面积286亩,山地958亩,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800元。联星村坚持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农、工、商并举,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村”,省级“先进党组织”,市级“文明村”,市级“文明单位”等荣誉。
817、西林村
  平和县小溪镇西林村地处九龙江西溪上游花山溪畔,与县城接壤,县城西环路环村而过。全村山地面积1200亩,耕地面积910亩,总人口2130人,共有党员84人。历史悠久、饮誉海峡两岸的“侯山宫”是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涉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琯溪蜜柚”的发源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龙艺之村”。近年来,我村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设村内水泥路12公里,果园水泥路20公里,创建
818、溪洲村
  小溪镇溪州村位于县城东南部花山溪畔,与坂仔镇相近邻。离县城市区3公里,全村14个自然村小组,共945户,3650人。全村农地面积2450亩,山地面积3800亩,主要产业为农业种植柚果及加工销售。拥有红黄白柚果、青枣等果园5000多亩,人年均纯收入为9600元。家园及村道全部完成硬化和清洁整治,村庄建设焕然一新,是县城“村镇建设示范一条街”。各村小组有文化宣传娱乐广场和老人活动中心,村民文化生活十分
819、玉溪村
  小溪镇玉溪村地处平和县城中心,是一个城中村,与旧县村、坑里村、新桥村为邻,县城迎宾路穿村而过,交通地理优越。全村共有5个自然村,总人口1960人,2012年村财收入12万,农民人均年纯收入9000元。全村以蜜柚种植为主,交通物流、食宿餐饮、商品房开发并举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村容整洁、环境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820、新桥村
  小溪镇新桥村位于平和县城所在地,是县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面积约1平方公里,共有8个村民小组,人口1768人,党员114名,村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村财年收入60多万元,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14500元。新桥村为全镇比较早开发的村,多年来始终坚持党建与经济建设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相结合,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被授予省级”明星村”、市级“文明村”等县级以上荣誉称号50多次。
821、古楼村
  小溪镇古楼村位于县城西北部,县城北环路与西环路环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村内分布着大坂洋工业集中区,水电路配套齐全,目前已有60多家企业入驻,是平和县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处。全村共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50人,共有农村党员93人,耕地面积1800亩,山地面积3500亩,以蜜柚种植和加工为主要产业,全村共有50多家蜜柚专业合作社和蜜柚加工企业,年销售蜜柚1.5万吨,产值5500万元,2012年农民人均
822、厝丘村
  小溪镇厝丘村是全国名果红心蜜柚的发源地,地处平和县城西边,距县城2公里,全村人口2125人,共有党员80名,全村耕地面积1380亩,山地面积3500亩,种植蜜柚2500亩,其中红肉蜜柚1500亩。这里交通便捷,土地肥沃,年产红白肉蜜柚5000多吨,产值近6000万元。全国著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锦溪集团”地处我村境内,在集团蜜柚观光园里有习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亲手种植的一株蜜柚。我村村容整洁、环境
823、联光村
  平和县小溪镇联光村,位于小溪镇西边花山溪北岸,距县城2.5公里,全村共5个自然村、1726人、党员48人。全村耕地面积1050亩,山地面积5000多亩,生态公益林1200亩,观音山公园是市、县重点建设的郊野公园,每年金秋的蜜柚采摘游是平和县的重点旅游项目。全村以琯溪蜜柚为主要产业,蜜柚种植规模5000多亩,是平和琯溪蜜柚原产地保护区和主要的生产基地、出口基地。村内有群益琯溪蜜柚专业合作社、铭鑫果蔬
824、高南村
  小溪镇高南村地处县城花山溪沿岸,全村有14个村民小组,共918户,3585人, 现有耕地350亩,山地6250亩,全村共种植蜜柚4000多亩,年产量1.8万吨,201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11850元,高南村地理优势优越,交通十分便利,离沈海高速复线平和县城出口处1公里,县城南环路、文锦路、东环路环村而过;辖区内柚都港湾、南宛小区、皇家滨城、恒基商贸城等商住小区林立,广兆中学、育英小学分校、县福利院等
825、东风村
  东风村位于坂仔镇中部,距镇区2公里。东连心田村,西接宝南村,南毗和平村,北邻仁山村。是个农业村。东风村原名全林村,解放初期与和平村并合称“铜壶乡”,1956年分拆为全林、和平两个村。1965年又名东风村。全村13个村民小组,702户,2616人口。东风村与镇区相连并接,村落集中、人口密集,住居列排一级标准道路双侧。
826、宝南村
  宝南村位于集镇中心,距县城15公里。东连东风村,西接五星村,北毗民主村,南邻和平村,是个传统的农、商并营村。宝南村位居本镇商业中心,村落分布、人口住居较为集中。全村28个村民小组,1435户,有5863人口。历经多年文明创建,宝南村获市级、县级“文明村”称号,这里的民风淳朴、村容组貌较为整洁,社会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827、峨嵋村
  峨嵋村位于坂仔镇东北部,距镇区17公里。东连文峰镇,西接东坑村,南毗南胜镇,北邻小溪镇,是个农业村。峨嵋村解放初期属南胜镇云后村所辖,1957年划归坂仔镇东坑村,1958年年社化时分立为峨嵋村。全村4个村民小组,193户,637人口。2006年新建的峨嵋新村是全国绿色小康村。
828、和平村
  和平村位于坂仔镇南端,距镇区3公里。东连梨洋村,西接宝南村,南毗国强乡,北邻东风村。是个农业村。和平村原属“铜壶乡”(东风村)所辖,1956年拆分成立和平高级社;1964年又与洋碧合并,称“和平村”。全村11个村小组,249户,987人口。
829、民主村
  民主村位于坂仔镇机关所在地的花山溪畔。东连仁山村,西接五星村,南毗宝南村,北邻西坑村。是个农业村。民主村原名浚心,解放初与西坑并合,称浚西乡。1956年浚心与西坑拆分,又名民主村。全村14个村民小组,894户,3688人口。
830、仁山村
  仁山村位于坂仔镇北侧,距镇区3公里。东连心田村,西接民主村,南毗花山溪,北邻小溪镇。是个农业村。仁山村解放前与山边并合,称仁里乡,解放后名仁山。全村13个村民小组,864户,3472人口。仁山村前临水、后靠山,农业优势较强,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831、山边村
  山边村位于坂仔镇北面,距镇区7公里,距县城5公里,东面、西向、北侧均与小溪镇相连并接,南邻仁山村,是个农业村。山边村位处坂仔镇最北端,与平和县城地连壤接。四个自然村落分布密集,人口住居集中。全村14个村民小组,393户,1520人口。
832、西坑村
  西坑村位于坂仔镇西北部,距镇区3公里。东连民主村,西接联建村,南毗民主村,北邻小溪镇。是个农业村。西坑村在解放初期的顺利社和五联社两大基点合并而成,1958年起称西坑村。全村12个村民小组,422户,1603人口。西坑村是个山老区,是革命基建村,大多数的民居建在山上,分布较为分散。
833、心田村
  心田村位坂仔镇中部,距镇区5公里。东连东坑村,西接东风村,南毗梨洋村,北邻仁山村,是个农业村。心田村原称“五三”,名称由之1953年由吴坑、心田合并高级社而得名;1959年,又把石路(现梨洋村所辖)并入五三;1966年,拆分了石路,维持了吴坑点和心田点的合并。1989年为迎回海峡两岸寻根谒祖,易名为心田村。该村地域虽广,但住居集中、人口密集,全村有27个村民小组,1309户,5111人口。
834、东坑村
  东坑村位于坂仔镇东面的峨嵋山下,距镇区7公里。东连峨嵋村,西接心田村、南毗梨洋村,北邻小溪镇,是个农业村。东坑村原由东坑、东英两村于1958年合并而成(原东英村属南胜镇所辖),全村27个村民小组,1677户,6518人口,是坂仔镇第一大村。
835、梨洋村
  梨洋村位于坂仔镇东南方,距镇区10公里。东连东坑村,西接和平村,南毗南胜镇,北邻心田村,是个农业村。梨洋村在解放初期,北侧基点的石路为属心田,南侧的梨洋点为属南胜乡辖。1966年又把石路点合并梨洋,为坂仔镇所辖。全村15个村民小组,715户,2599人口。
836、五星村
  五星村位于坂仔镇西部,距镇区2公里。东连宝财村,西接联建村,南毗金京洋,北邻西坑村。是个农业村。五星村原名五甲,解放初期与井尾(联建村)合称五井乡,1956年分拆,又名“五星”。全村15个村小组,740户,2724人口。五星村解放前属游击活动区,是红色政权的工作基点之一。
837、联建村
  联建村位于坂仔镇西北部,距镇区4公里,东连西坑村,西接霞寨镇,南五星村,北邻霞寨镇,是个农业村。联建村与霞寨镇接垠,是坂仔镇西北边,原地名井尾,解放初期亲属五井乡。全村13个村小组,466户,1776人口。联建村是个村落分布较为分散的山区村,有三分之二居民住居山上。
838、金京洋村
  金京洋村位于坂仔镇西南部,距镇区4公里。东连宝南村,西接国强乡,南毗国强乡,北邻五星村。是个农业村。金京洋村原是个多地湊并而成的行政村。1964年并金京洋组,又名为“金京洋”。该村村落分散,民居大都建设在群山间,全村4个村民小组,174户,615人口。金京洋是个革命老区基点村。
839、新陂村
  新陂村位于山格镇东南部,与高际村、白楼村、铜中村、山格村、小溪镇接壤,距离县城5公里,距离山格镇区1公里,省道207线穿村而过。全村共6个自然村,分别为侯石、顶厝、下厝、庵上、坎仔头、顶楼6个自然村,2011年底总人口为4160人,基本无外来常驻人口。新陂村主要依靠商贸,种植青枣、蔬菜、蜜柚等农作物,该村2011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8000多元。
840、宝丰村
  宝丰村位于平和县东大门,于南靖交界处。东至文峰镇;西至平寨村;南至三美村;北至南靖县。官九线、沈海高速,从村围经过。宝丰村下辖11个自然村,自然村分别为:溪边大学、塔前、朝阳、三落、洋里、宫仔前、芫坑、石龟、洋尾山、溪州。2011年底全村5168人。宝丰村民主要收入以种植果蔬为主,拥有“宝丰”中国地理保护商标。宝丰村有着丰富的温泉自然资源,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